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本教案《第二册》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 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3 青蛙吃害虫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3.4练习二(2课时)                     
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加减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练习。
算一算。(书P26第1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去算,算完后订正。并请有错的学生汇报一下,大家帮他们找找问题。
书P26第2题。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图中的“5~15°C”是什么意思?(小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低温度,大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差几度?怎么算?15-5=10师介绍: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的就是就是这一天的温差。你能算出上海一天的温差吗? 学生独立计算。
3、书P26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讲方法。学生填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注意要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不算能不能判断出大小,如:20+3○2+30 ,右边的30比左边的20多了10个,而左边的3只比右边的2 大1,所以2+30要比20+3大。
P26第4题。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玩具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说:如果让你去选两种你喜欢的玩具买,你会选哪两种?算一算:买你说的两样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在书上列出算式。
如果给你50元钱,你可以买哪两种玩具?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说,然后马上反馈。
三、实践作业:回家听天气预报,了解深圳明天的天气,并算出温差。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书P27第6题
1、观察书上的图,数数唱歌的有几个人,跳舞的有几个人,弹琴的有几个人。2、引导学生读懂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提问题。书P27第7题。观察第7题的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图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请列出算式。集体讨论。
三、游戏:信鸽送信。


3.5 拔萝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课堂实录〗
(一)借助情境,设疑激趣
  师:秋天到了,山坡上的萝卜丰收了。这一天,兔妈妈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块儿上山拔萝卜。(板书课题:拔萝卜)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当教师讲完童话故事,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由静静地倾听变为争先恐后地猜测,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继而产生强烈想知道比赛结果的愿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猜对的学生表现出兴奋的样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
(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亲自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讨论解决问题,气氛热烈,但个别组组员讨论不怎么积极,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评析 在让学生探索出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
(四)巩固应用
  1.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下面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  54+2378-5422+3698-5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自己的方法是否快捷简便,从而在反思中再一次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2.森林医生(出示29页第4题)。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我们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间的学习合作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场地小而人多,难以搭配得十分均匀,因而组与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的组讨论热烈,个个发言积极;而有的组只有小组长一人说,其他人只当听众。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只能指导一两个小组,所以组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3.6 废品回收
教学内容:课本第30-31页以及练习1-4题。
教学目标: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
教学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课件出示图: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挂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
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23+6=29(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示。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
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加法的,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我可以提出,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3、学生动手摆,然后表示。
教师对着学生摆的小棒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出算式:36-4=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小林收集的塑料袋是26个,小青收集的比他少4个,就要从26个里减去4个。
师小结:哦,小红比小林多,我们就是在26的基础上加,现在小青比小林少,我们也就在26的基础上减。
师:通过他们三人的努力,公园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4、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全班齐读。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
投影出示图。(1)观察图,找出已知条件。(2)学生同桌摆小棒。(3)独立列式。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生:42+6=48(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笑笑比淘气多6,也就是比42多6,所以就是42+6
2、练一练第2题。
(1)观察图,弄清题意。
师:“我们班再捐12本书,就和你们班捐的一样多”这句话怎样理解?
生1:也就是说笑笑班没有淘气班捐的多。生2:应该比淘气班少12本。
(2)独立列式计算。
3、比比谁算得快(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看图提教学问题。投影出示图。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组交流。(2)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应用题,说说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作业。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7 练习三 (3课时)
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练习。
书P30第3题
   ① 出示书中的图。
      观察:小明家、学校和少年宫之间的路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明要从家到少年宫可以有几种走法?
          讨论。(一种,从小明家直接到少年宫;另一种,从小明家先到学校再到少年宫。)
      哪一种走法比较近?说说你的想法。
     (这个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大胆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② 解决书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注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列算式是为了提出解决的问题,所以要选择有用的条件。
2、算一算。
书P30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请学生来汇报,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要组织学生去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书P30第2题。学生在书上完成,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集体订正,对错题进行讨论。
游戏:小熊投篮。可以将书上的题目进行改编,准备几个篮,上面写几个数,再准备几个球的图片,上面写算式,请学生模拟投篮比赛。
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
总结。
第2课时
谈话,引出练习课的要求和目标。
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口算卡,规定5分钟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到时间后,同桌交换批改,看谁在5分钟内对的题最多。   完成后,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将错题改正,没做的题做完。
2、接着画。  书P31第5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去画。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到规律,说出应该怎样画下去。启发思考:     你能不能也出这样的一道题考考大家?
3、写算式。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生先独立写。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换一个图换一个数再让学生试试。
4、组织游戏:(书P31第7题)
   出示图。   这么多的衣服和裤子,要想买一套衣服可以有几种买法?  启发学生说出所有的买法,并比较各种买法的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淘气的妈妈有100元钱,要给淘气买一套衣服,可以买哪一套,应付多少元?   独立算一算。
总结。






第3课时
谈话,引出练习课的要求和目标。
练习。
1、创设情境:   大家还记得中国伸办奥运会成功时的情景吗? 你知道在投票的过程中,中国得了多少张选票吗?
   自己看书找到答案。(书P32第9题)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2、书P32第10题。此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集体讨论应该怎样解决书中的问题,主要是第二个问题:怎样求还差多少元?用需要的23元钱减去带来的20元,就是还差多少元。最后可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提出的问题。
3、书P33第11题  淘气的小狗。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一起讨论第1小题应该填什么数。第2、3小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注意:后两题的答案不唯一,应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独立完成书P32第8题。
数学游戏。书P33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每一组的前三题,然后集体讨论有什么规律。自己试着填后面5个算式。
四、总结。





3.8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我和小树一起长”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2.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对数的猜测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3.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设计〗
(一)我们一起去植树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那刚过去的是几月?谁知道3月里都有什么节日?
  生:现在是四月,刚过去的是三月,三月有个三八妇女节。 生:还有一个是植树节。
  师:3月8日是妇女节,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生:好像是3月12日。
  师:对,植树节是3月12日。现在我们的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植树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在三月里,很多人都会去植树。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淘气和他的小伙伴也去植树了。
  (意图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猜一猜(出示36页的情境图:一班)
 师:淘气很快种好了一棵,他东走走西看看,来到了一班种的树旁,他正在和小树比个呢!你们听他在说什么呢?
  生:我身高是1 m 20 cm,小树大约有多高?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小树大约有多高?再说给同桌同学。
  生1:小树大约是1 m 10 cm。因为淘气比小树高一点,我觉得小树大约1m 10 cm。
  生2:我想小树大约是1 m 14 cm。因为小树比淘气低一些。
 师:像这样的1 m 10 cm,1 m 14 cm,都是1 m多一点,也可以说成是1 m左右。我们已经知道小树大约高1m。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一班种了多少棵树?(学生数出一班的棵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班种了31棵,二班和三班也来种树了,他们种了多少棵呢?我们先来猜一猜,淘气告诉我们: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出示12,43,98三个数)你们猜猜可能是多少棵?
  生:可能是43棵,因为淘气说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12比31少,98比31多得多,43比31多一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师:再来猜猜三班种了多少棵,淘气已经数过了,“三班栽树的棵数是两位数,十位是4,个位是5。”是多少棵呢?
  生:45棵。(学生都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意图通过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猜测二班、三班种的棵数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意识。另外,增加猜数的环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师:我们知道了一班种了31棵,二班种了43棵,三班种了45棵,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该怎样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3人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问题呢?
 生1:我们组发现三班种得最多,二班第二,一班最少。我们还想问问大家,一班和二班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你们会解答吗?(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师:谁想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呢? 生2:31+43=74(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我们组想问的是三班比一班多种几棵? 生4:45-31=14(棵)。
  师:还有吗? 生5:我们的问题是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学生有的面露疑色,有的皱起了眉头。)
  师: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难了,我们把它存入问题银行,等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再来解决它,好吗?





(二)小树长高了
师:又是一个植树节,淘气和他的小伙伴商量去看看他们种的小树,坐着飞机来到了林场。你们看,淘气说什么了?
  生:小树都长高了。(出示37页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图,说一说。)
  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能发现吗?自己先想一想。 (6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意图之前的小组讨论是3人小组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把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增加为6人,不但变换了讨论的形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多人讨论交流的机会,让每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师:谁能代表你们组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柳树有多少棵。
  师:谁会解答? 生2:40+16=56(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柏树比杨树多多少棵? 生4:52-40=12(棵)。 生5:杨树和柏树一共多少棵? 生6:40+52=92(棵)。……
 师:淘气在飞机上还看到了凉亭,他看到的凉亭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看书选择并讨论,全班交流。)
(三)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师: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生1:这节课我提了很多的数学问题。 生2:我会算数学题了。 生3:我想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 生4:这节课我上得很高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植树节”去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从中渗透环保意识。其次,我根据教材原有的内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二班种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再次,本节课我还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一开始在“一班植树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种的棵数;紧接着,在三个班种的棵数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接下来当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时,对于图中的几个信息,我也不再引领着学生一一阅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很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刚开始是两人小组,接下来是三人小组,最后才是六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学生从一对一的交流,到小范围的讨论,再到多人参与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的增加,对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与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讨论之前,我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的看法,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之后,我再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更能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





四有趣的图形
4.1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9 15: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