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本教案《第二册》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生1:我发现我坐的位置不同,看到车的形状也不同。 生2:我发现要看清玩具小汽车的样子,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侧面和下面去观察。 生3: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东西的形状也不一样。……
  师:对!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看清物体的全貌,该怎么办?
  生1:把几个面都看一看。  生2:可以转一圈看。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
(三)应用拓展:小摄影师——连线——模拟——游戏
  1. 小摄影师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假如我们现在给一个同学照相,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如果这个同学站的符合要求,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学生很兴奋,师请一男生上讲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师:照侧面相。(男生侧面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师:正面相。(男生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2. 看图连线
  师: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
  3. 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师:各小组取出茶壶,要求把茶壶把正对黑板。请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你看到的形状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根据看到的茶壶形状,用肢体模仿。) 
  师:(问一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我看到茶壶把在左边,就左手*腰;茶壶嘴在右边,右手就向右伸出去。
师:(问一生)你的动作怎么和他相反呢生:我看到的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我就向左伸左手,右手*腰。
  师:(指一生)你又为什么这么做呢?(模仿学生两手合十前伸的动作。)
  生:我只能看到茶壶嘴,看不到茶壶把,我就这样做!(说完又做了双手合十向前伸的动作。)
  师:同学们做的动作和回答都很精彩!淘气、笑笑也在观察茶壶。(课件显示第13页第3题)他们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画,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再在书上连线。(学生讨论后在书上连线,集体反馈、订正。)
 4. 游戏:看图找位置
  师:同学们练习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玩具和一个配套的信封。现在请各组小组长把玩具正面对着教室黑板在桌上放好,组里的每个成员都从信封里抽一张图片,当老师说“开始”,你再看图片上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再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记住:不许转动玩具!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学生按要求放好玩具,抽出图片。“开始”的口令发出后,学生看图片,找相应的位置。学生找到位置后,各组汇报游戏情况。)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首先,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趣”还体现在换位置观察小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是什么样子的、看图找位置游戏等多个环节,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2.2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设计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反思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2.3我又长高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们的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用学生尺来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我们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它用符号“m”来表示。(板书:m)
  师:对于它,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评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揭示新课。)
(二)认识“米”
  1.了解“米” (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画外音并逐一闪动人物。)
  生:1米有多长呢?生:(站在测量仪上)1米到我这儿,我又长高了。
  师: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软皮尺,找出1米的准确长度。 (大屏幕显示米尺。)
  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踊跃回答)1米有100厘米。
  师:(惊喜地)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
 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 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 生:……
  师:同学们真能干,讲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评析这里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开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
  (1)比一比
  师:比一比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什么地方?
生1: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手腕。 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 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间。……
  师:两臂伸长的长度和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差不多,一般来说个子高的同学手臂要长一些。
  (2)走一走
  师: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约需我们走几步呢?
  生1:我要走3步。 生2:我要走2步。  生3:老师,我一步就跨过去了。 ……
  (3)量一量
  师:经过测量,你们发现我们教室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  生2: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生3:门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 ……
  (4)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 生:……
  师:各小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请同学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 (生用手比划。)
  师: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生:100。
  师:1米是多少厘米?  生:100厘米。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逐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三)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大屏幕出示题,学生举cm牌或m牌回答。)  2.练一练(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课桌有多高?  生:……
  师: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生:有70 cm。
  师:你们说谁猜得准呀?  生:(齐声)穿蓝衣服的同学猜得准。
  师:那么,7米大约有多高呢?  生:有二层楼那么高。  生:有我们学校的旗杆那么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2,3题。
  4.师:画一条长为3 cm的线段,怎样画比较正确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大屏幕根据学生回答,逐一闪现所画线段的全过程。)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式题、提高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2.4估一估 量一量
〖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生:感觉这个教室比我们的教室要大得多,桌子也不像教室里是一个人一张桌子,而是一个小组一张桌子,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的时候会更方便。  生:感觉这个教室的黑板应该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大小差不多。
  生:感觉这里的课桌要比教室里的课桌高一些。 ……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的高有100 cm,我们昨天量的教室里的课桌有70 cm,这个课桌我感觉比教室里的高,所以我估计有100 cm。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没有100 cm,因为教室里的桌子到我的肚子的这个位置,这里的桌子好像只比教室里的高一点,我觉得最多也就80 cm吧!……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黑板的长,我们是用米尺来量的,每量一米我们就在黑板上做一个记号,接着量第二次,我们最后量的结果是:黑板的长是4米。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生:老师,我们组测量的也是黑板,我们量的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应该说他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这个课桌的长,这个课桌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大得多,我们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我们是用我们几个人的小尺子接起来量的,我们测量的结果是课桌的长是一米三。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课桌,对于记录的方法我还想补充一下,我记录的方法和这几个都不一样。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生:我觉得130 cm比较好,我们已经学过了:1 m=100 cm,一米三应该就是130 cm。
  生:我觉得1米3这种记录方法不太好,你只说3,到底是什么呢?是3米还是3厘米?都不合适,我觉得1米30厘米比较好,说得清清楚楚的。
  生:刚才我们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度,我们量的结果是1 m 30 cm,所以写成1 m 3 cm是错误的,他把30 cm记成了3 cm,这是不对的。
  生:我用的1.3 m这种方法是小数,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如果物体的长度不够一米,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我喜欢用130 cm。不是整“米”,但是总是整“厘米”吧!那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好了。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门的高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 m多一点,因为上面太高了,我们没有够着,剩下的大约不到10 cm吧。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生:上面看不见,我们就从上面开始量,从下面看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不就行了吗?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 m 10 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生:我觉得有1 m 60 cm,你刚才测量门的高度的时候,我看你很容易就把米尺的那一头放在门上边了,上面也就剩半根米尺那么长了。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生:我估计你有155 cm。我妈妈就是155 cm,我觉得你和我妈妈差不多,我估计你也是155 cm。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 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 m 30 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 m 20 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 m 30 cm。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 m 28 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生:知道,腰围就是腰这一圈的长度。老师,我需要上去抱抱他。(上台抱这位同学) 我估计他的腰围是50 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 m 20 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 cm吧。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今天带来了软尺,我可以直接围在腰上量。
  生:我们家没有软尺,但是我带了一根绳子,我先用绳子在我的腰上围一圈,作个记号,然后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量头围也是一样的。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生:这是一个搭物体的游戏,让我们计算搭成的图形的高是多少。
  生:这三种物体的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高2 cm,第二种高3 cm,第三种高8 cm。
  生:就是看看每种图形是用哪几种物体拼成的,然后将他们的高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  生2:我这节课好几次的估计都比较准确,我发现有一个标准就好估计多了! 生3:我知道怎么记录一个长度了!  生4:老师,我能估计出从多媒体教室到我们教室的距离,我需要用我的步子量,等回到教室我就可以告诉你!  ……
〖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加与减(一)
3.1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交流。)
  (评析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    50-10=40

                     加 加 和        被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评析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评析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3.2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8: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