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十二册》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答
三、  总结
四、  作业:第10、12、13、16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整理和复习(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2/27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课题(10):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6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3、完成第3、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题
(1)先画图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课堂总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整理和复习(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2/2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课题(11):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第16页7~11题及“探索和实践
教学目的: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练习与应用
1、  完成第7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  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3、  完成第9题
4、  完成第10题
(1)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
5、  完成11题
(1)读题
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
(2)学生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2/29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18页~1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三维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辅助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
2、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  有两个圆面  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作业
做练习五第4题: 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圆柱的表面积(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21~2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三维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辅助教学准备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有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一、教学例1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 2=6.28(厘米)  宽: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 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 2 + 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四、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2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圆柱的表面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4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维重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辅助教学准备与练习六中的练习相关的图片。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
2、揭示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二、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
2、第一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3、第二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4、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交流方法和得数。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讨论练习六第7题。
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
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
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
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
  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
  3、讨论练习六第8题。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
4、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尝试列式。
⑶交流算法:
  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练习六6、7、8、9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圆柱的体积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25~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维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辅助教学准备把圆柱沿地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一、复习引入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三、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圆柱的体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6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维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辅助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
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
各自算了填在书上,然后校对。
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
⑵半径5厘米,高15厘米
⑶直径6分米,高8分米
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三、讨论实际问题
1、讨论练习七第2题。
⑴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
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
2、讨论练习七第3题。
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3、讨论练习七第4题:怎么算一枚硬币的体积?
    4、出示一个圆柱形茶杯,讨论: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
四、作业:练习七第3、4、5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圆柱的体积(3)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7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28页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维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助教学准备
一、基本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做练习七第6题。
⑴各自练习。
⑵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
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
二、综合练习
1、讨论练习七第7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小组中讨论: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
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
2、讨论练习七第9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三、讨论思考题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练习七第7、8、9和思考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0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练习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表达学习感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1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0例3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理念:本课时在设计中,利用相关数学情境,借助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比例的意义。在例3的设计中,借助于图片数据的丰富感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设计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比例的意义,判断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通过让自主创造比例,进一步巩固对比例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练习回顾
谈话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 (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  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学生回忆比的知识
学生练习
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学生写出比
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
学生练习,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明晰概念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
4、做练习九第7题: 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学生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提高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
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2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 43 “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3:5    18:30        0.4:0.2    1.8:0.9
5/8:1/4    7.5:3       2:8    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  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 :5  =  36  :30
4 :7  =  21  :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    )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3=(  ):6
4:(  )=(  ):5
3、 做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3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  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  ):12
4:(  )=(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比例尺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4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  “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习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例尺的应用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7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