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WORD(第十册)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7:00 | 只看该作者
师:作者是怎样把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咱们先从整体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时段的大海?

    生:我喜欢清晨的大海,因为此时风平浪静。(板书:清晨)

    师:还有不同看法么?

    生:(喜欢上午、傍晚、夜晚的大海,并分别说出喜欢的原因)

    师:(相机板书:上午傍晚 夜晚)

    师:老师和这名同学是知音,因为我也喜欢夜晚中的大海,那是为什么呢?请一名同学美美的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全体看电子白板)



    四、重点学习

    生:朗读课文。(饱满地)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生:读第一句。这一句写出了大海的颜色。

    师:的确是黑,太黑了,相当的黑,和作者比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生:象一个黑箱子倒扣在海面上,这是比喻句,更生动形象了。

    师:你真会读书,把这句再读一读。(画出:黑箱子)

    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师:真不错,继续汇报。

    生:狂风骤起这个词用得好。说明海面风很大。

    师:骤怎样理解?(画出:骤)

    生:突然的意思。

    师:你能把这一句读一读么?

    生:朗读(语气不够)

    师:海面黑漆漆的一片,又突然刮起狂风,应该怎么读?

    生:朗读(读出了恐惧的感觉)

    师:接着往下谈。                                      

    生: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这是拟人句,把海浪咆哮后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得很好哦!试着读一读。(画出:口吐白沫)

    生:朗读(读得不够形象)

    师:听到你们朗读,我也着急了,老师很想读一读,可以么?(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口吐白沫。)

    生:认真倾听。(笑出声来)

    师:怎么样?你们模仿一下吧!

    生:模仿朗读。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继续体会。老师有个疑问:一叶孤舟之上的人是作者看到的么?如果用万吨巨轮替代一叶孤舟可以么?为什么?

    生:这是作者想到的,此情此景,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一叶孤舟之上的人,这种联想很自然,合理,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呀!

    生:用万吨巨轮就没有特别恐惧的感觉,一叶孤舟与巨浪的强烈对比更突显环境的险恶。(板书:恐惧)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狂风骤起,海浪呼啸,一叶孤舟之上的人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度过这漆黑漫长、惊涛骇浪之夜啊!到此为止,你们想没想到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画出:多么、多么、才能)

    生:因为这种环境磨炼人、锻炼人。

    师:那好,让我们用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定的齐读:只有这种时候(生齐读)

    师:就是因为夜晚中的大海更富于挑战性,只有经历这种险境,才能磨炼你的意志,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才能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

    师:学习要善于总结,本段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呢?

    生: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生:作者的联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狂风骤起、一叶孤舟等词语用得很准确。

    师:你们总结得可真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在这一段中的表达效果。)



    五、自学汇报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2、3、4自然段。轻声朗读,一会汇报交流。(片刻后,学生汇报)

    生:2自然段中好像大海刚刚睡醒。拟人手法突出大海的风平浪静。

    生:我联想到婴儿在悠床中熟睡的样子。

    师:你真富于想象。(指导学生读中体会)

    生:早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显示了海的博大胸怀。每个在海中航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作者从大海的沉静联想到航海人,使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板书:沉静)大家的想象力可真好!继续汇报交流。

    生:3自然段中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是比喻句,形象的再现了上午的海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特点。

    师:(板书:变幻)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生读:)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就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作者由此联想到航海者孤寂的情感,又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时的海是凄凉的,所以有这种感觉。

    师:(板书:凄凉)读一读凄凉的、孤寂的感觉吧!(生朗读,师指导)

   

六、联想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仿佛在大海中航行了一天,经历了一次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大海中航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师分别出示不同时段的大海图片。)

    生:我在早晨的大海中航行,从它的风平浪静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

    生:我航行在色彩变幻无穷的上午的大海中,享受了大海给我的美丽与生机。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如身临其境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7:00 | 只看该作者
生:在傍晚的大海中航行,我会产生凄凉、孤寂的情感,好像被人冷落一样,很孤立无助的感觉。

    七、全课总结

    师:(结合板书)是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学习作者写法的同时,也同作者一同感受着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其实,人生也如大海一样,有潮起潮落,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只要我们经受住险境的考验,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板书设计:

                           

                  清晨    沉静   

     我爱大海     上午    变幻       浩瀚无际

                  傍晚    凄凉       变幻无穷

                  夜晚    恐惧



沧海日出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了解日出的情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变化中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能够有条理地叙述日出的景象。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写的三幅画面的具体景物以及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本课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4、欣赏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把握日出前、日出时景物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三、四段作者由景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所出示四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日出时的景色)每日的清晨,我们迎着朝霞踏着晨露,沐浴在晨晖之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但是你也许从未留心过太阳是如何冉冉升起,将金灿灿的阳光洒向大地的,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沧海日出”的神奇壮丽……(教师板书:沧海日出)

教师:此时我们整装待发,去领略沧海日出的神奇壮美。在我们尚未看到日出之前,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我想知道沧海日出是什么地方的日出?

学生:我想知道作者将带我们在什么地方看日出?

学生:作者围绕日出描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出示上述问题)同学们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那就让作者带我们一同寻求答案吧!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教师:(学生阅读后)通过读课文你弄懂了这些问题了吗?谁来说说?

学生:沧海日出就是指大海上的日出。

学生:作者是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看的日出。

学生:作者围绕日出描述了到鹰角亭看日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美丽景色。            日出前

教师板书         看日出     日出时

日 出后

教师:根据这四方面内容,课文段落如何划分呢?按什么方法分段?

学生:看日出(1-2)日出前(3)日出时(4-5)日出后(6-7)



二、鼓励质疑、探索求知、培养自学。

教师:刚才同学们走马观花观看日出,还没能细细观赏品味。就被老师带回了现实。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追随作者的足迹,领略壮丽的沧海日出。

教师:(出示晓星残月)看画面,听同学朗读课文第一大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①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看日出的?画出表明这一时间的词语。②画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语来形容?③作者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句可以体会得到?

学生:作者是在黎明时分去看日出,"四点钟还不到"、"天还很黑""晓星残月""雨后黎明"等 词语都可以说明时间是在黎明。

学生:"晓星残月"一词可以描绘画面内容。它是指佛晓时分的星星和快要落下去的月亮。

学生:从"四点钟还不到,我就爬起身来"可以体会作者由 于急于看日出而很早便起床的急切心情。

教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促急切的心情,等待日出,听音乐,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品味赏析意境优美的词句。

教师: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4页,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学生:注意欣赏好的词句。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后三大段,画出你认为意境优美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画,之后汇报。)

学生:我认为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写得比较美,广阔无垠的大海倒映着天空中粉红色的霞光,没有界限、没有轮廓,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你说得真好,能带着这种体会为大家朗读吗?(学生读)

教师: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谈谈自已认为最美的词句的体会,然后带着深刻体会为大家朗读。

学生:我觉得这一自然段的第四句也很美,海水冲刷巉岩的哗哗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来十分清晰,给人以安详静谧的感觉.(学生读)

学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也很美。鸟的无声无息是被美丽的霞光所陶醉,其实这也正是作者有这种感觉,所以才认为鸟儿被陶醉了。(学生读)

教师: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学生:我在一次听钢琴曲时了。曲子结束了,耳畔却久久得地回响那震憾人心的旋律。(多指名来谈)

教师:还有哪些语句的意境也是很美的?

学生:我认为第四自段的最后一句意暗也挺美。作者看到初升的太阳投射到海面的金光联想到可以走进太阳里的路。

学生:我更觉得第6自然段的前两句描写的意境最美。如同缎子般鲜艳的飘拂的炊烟和晨雾,弥漫于山峰、树木、庙宇、楼房之间,使之时隐时现,简直就像是仙境。(学生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同学们的深刻体会、动情朗读简直将大家带入那如仙境般的美景中。

四、巧设思路,引导自学,培养能力。

教师:让我们驻足观赏每一幅画面,感受那不可名状的美丽。前后桌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按老师所出示学习思路,讨论学习课文最后三大段。

教师:出示学习思路,学生齐读后讨论学习。

赏:结合课文欣赏图片,抓住景物特点,概括景物变化过程。

1、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景物?

3、这些景物是如何变化的呢?

4、请找出总写画面特点的词语?

品:品味赏析句子,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1、此时此刻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一句体会得到?

2、你又是如何体会得到的呢?

诵: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学习思路讨论学习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的是日出前美丽景色。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作者描述了天空中的残云、晨星、霞光以及被霞光映照的大海。

学生:我认为日出前的景物是这样变化的,天空中的残云散尽后晨星也逐渐黯淡了,东方泛起的粉红色霞光映照着大海,水天一色。

教师:你能用书上的语句为老师所出示的画面配上段解说词吗?(其余学生看画面)你的解说真好,使大家身临其境目睹那奇幻的景物变化。

教师:面对这美丽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感受的呢?

学生:这美丽的画面让作者感到是一种柔和明快的美。

(教师板书:柔和明快)

教师:此时环境是怎样的?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学生:此时“四周静极了”,还可以用“紧密”、“万籁俱寂”、“寂静”、“沉静”、“安静”、“宁静”……来形容。(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学生: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陶醉其中,因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鸟被陶醉了。我觉得不仅是鸟被陶醉了,实际上是作者深深地陶醉了。

教师:就让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共同感受作者的心旷神怡。那位同学能用动情的解说将大家再次带入那优美的意境中?(指名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汇报可以看出大家体会深刻、学习认真细致。那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第三大段如何学习的呢?

学生:课文的第三大段描绘的是日出时美丽画面,在这段中作者主要描述了天空中的朝霞和太阳。

学生:朝霞的变化体现在颜色的变浓变深。

教师:(出示朝霞变色动画过程)你能不能为动画配上解说?(多指几人)

学生:太阳是这样冉冉升起的:①、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很快扩大,涌了上来。②、猛得一跳,蹦出了海面,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③、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铺成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教师板书)

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何感受?体现在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第五自然段这唯一的一句话,是作者面对日出奇景深感美丽壮观,从而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和赞美。

教师: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感叹和赞美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试读)他读得有什么特点?

学生:“啊”字读得较轻较慢,使人感到深情;“美”和“壮观”读得较快较重,表示强调。

教师:同学们领会得很好,让我们试读两遍!(试读后,师生齐读)

教师:谁能带着感叹和赞美之情、伴着缓缓的音乐,带领同学们重新回味沧海日出那一瞬间的美丽壮观。(学生读后,学生听音乐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师: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你又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描绘的 是日出后的美丽画面,作者描述了山峰、树木、庙宇、楼房等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炊烟、晨雾。

学生:这时山峰、树木、庙宇、楼房都笼罩于红光之下,在飘拂的炊烟和晨雾中时隐时现。

教师:这美丽的日后景象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欣赏日出后的美丽景色,听同学朗读课文。

学生:这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让作者感受到像那缥缈的仙境。所以作者再次由衷感叹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

教师:请同学们重入这“缥缈的仙境”领略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音乐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学生指名读)

四、显示画面,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说中巩固,培养按顺序观察景物变化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展示邮票,讲述由画面所想到的美丽景色。)

五、总结全文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随同作者观赏美丽壮观的沧海日出,面对这如同仙境般的美景,些时些刻你最说什么?(美极了,沧海日出实在太美了。)这句话最足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常言道“言为心声”让我们把观赏日出后的无穷感叹与赞美尽情浓缩成这短短一句话。(齐诵)



板书设计      沧海日出



日出前    柔和明快

弧形金边

看日出     日出时    猛地一跳    美丽壮观

金光铺路

日出后    缥缈仙境



5《“贱卖海张五”》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葛建奎

教材简析:

《“贱卖海张五”》这篇课文是当代小说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通过讲述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我国民间艺人身上鲜为人知的一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篇学习语言表达的典型材料。

设计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在朗读训练中不断升华感情,不断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做到一篇带多篇,让学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刷子李》,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文化背景领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4、认识三个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像故事发生时的场景,体会“泥人张”技艺高超,不畏强权的高尚品格。

2、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策略:

通过阅读课外文本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自由读、默读、表演读、教师范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泥人张”的“奇”。用演示法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泥人张”手艺高超。通过理解“牛”、“横”、“怵”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张五”的为人,并学会反衬的写作手法。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搜集“泥人张”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平时不仅要喜欢读书还要会读书。老师前两天读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大开眼界。因此从中选了

《刷子李》这篇文章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二、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阅读了《刷子李》这篇文章。谁愿意说说这篇文章写了刷子李的什么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学生交流中,交待读书的方法:读书时除了关注文章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学会剖析书中的人物,注重细节描写。)

刷子李的确是一位奇人,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俗世奇人》这本书中的另一位奇人——泥人张。(同时出示课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五课“贱卖海张五”。(板书课题“贱卖海张五”)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词语,纠正字音。

第一组:大模大样  大名鼎鼎    横冲直撞  阔绰  发怵

第二组:估衣      核桃     蒲扇   撂   西瞧东瞅

1、“估”这个字是多音字。“鼎”这个字要注意它的字形。

2、读一读这两组词词语所在的句子,初步感知:这些句子,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回答读书前提出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泥人张是一位俗世奇人,你认为泥人张“奇”在哪里?找到文中的语句,画一画,

读一读,品一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一)   学生汇报:技艺高超

1、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让学生结合泥人张的动作描写,说说自己的感受。

(2)理解“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的意思,用“比……还”造句。

(3)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出示填空: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          ),右手(         ),这左手(          )。(             )。海张五那边(          ),泥人张这边(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泥巴往桌上一撂,起身去柜台结帐。

(5)教师引读这段话。

2、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说一说看到这样一个泥人,你有什么感受?

(2)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清朝咸丰年间,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泥人张。

(3)读一读介绍“泥人张”的文字资料。

引读:泥人张的手艺真是——“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生读)

(4)看一看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泥人张的泥塑作品)

句式:泥人张捏的泥人真是——(                )。

引读:泥人张不愧为第一——“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生读)

(二)学生汇报:胆识过人

1、海张五是个什么“人物”呢?用一个字概括海张五的特点。

2、理解“横”与“怵”的意思。

3、变换句子:有的同学(害怕)考试。——有的同学一听说考试就(打怵、发怵)。

4、读一读描写海张五作模样的句子:“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1)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个别读。(读得夸张些,读出海张五的飞横跋扈。)

(3)学生表演海张五进门时的样子,再评一评。

(4)学生齐读。

5、读一读12-1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看法。

6、理解“贱卖海张五”这句话的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小结: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我们了解到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而通过智斗的故事更让我们了解到泥人张高尚的人格,不愧为俗世奇人。

五、课外延伸

(一)交待读书方法:要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板书:关注细节描写)

(二)说说什么是“俗世奇人”?

(三)速读《刷子李》一文,说一说“刷子李”究竟“奇”在哪里?

(四)向学生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

板书:

贱卖海张五

冯骥才《俗世奇人》

关注故事情节                           技艺高超

剖析人物性格             泥人张    奇

关注细节描写                           胆识过人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册第5课《贱卖海张五》。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张明山捏泥人戏弄取笑海张五的事。这个生动、传奇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泥人张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海张五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性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激发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模大样、来来往往等词语。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

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二、品读课文,分析感悟性格特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全班分两组,第一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泥人张,并读一读、品一品,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泥人张什么特点;第二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海张五并分析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说明了海张五什么性格特点。

3.        设疑解疑,启发思考。

⑴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是怎么“回报”海张王的?

(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海张五)

⑵有哪些传神的动作描写?

三、整体回顾

1.        分析课文后,学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

2.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写写。

3.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反馈练习

填空: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动作的词语填写,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        简要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泥人张”。

2.        排练这个小故事,在活动课上表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不畏强权的泥人张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横行霸道的海张五,非常让人敬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习泥人张高贵的品格,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和设疑的教学方法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运用。



板书设计:

泥人张:不畏强权、技艺高超





海张五:财大气粗、横行霸道



《月光曲》教案

霍懋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

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  月光曲)。

《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什么是传说?(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阅读第一段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

小结: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

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  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

(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

(用幻灯揭示图画②)

(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③)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

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

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象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  听到  听到

走近    走进    再弹    飞奔



《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知道大庆油田在我国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学习大庆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中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是如何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的,理解“铁人”精神的含义。

教学准备:

有关石油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是什么?

生:石油

师:石油能做什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国的

石油工作发展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第七课《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2.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石油究竟是什么呀,为什么课文的第一句话说“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能源”?谁能说一说?

师:原来石油有这么大的用处,所以这一段的最后作者说(课件出示:石油是工作的血液,一个国家缺少石油,就像是得了贫血症的病人,不但整个国家的经济会瘫痪,而且国家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师:读一读这句话,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在这句话里把石油比作(血液),把缺少石油的国家比作(贫血病人),甚至于会瘫痪,可见石油确实很重要。

2.石油这么重要,那么在旧中国石油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的情况呢?

生:汇报(板书)

师:由于缺少石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什么不便?(学生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却缺少石油,每个中国人的心情怎么样(心酸,沉重),谁能读一读(指导阅读)

3.中国幅员辽阔,难道就真的没有石油吗?(学生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9: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