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十二册)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⑶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⑷“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⑴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⑵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⑶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⑷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⑸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⑹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⑺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 读中心句。
  2 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 复习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15、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 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 (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 (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
          看看前,看看后。(  )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15 母鸡
                爱
            讨厌    不讨厌
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四、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课后检测
  一、 看汉字写拼音
  ()()()( ) ()
  豁亮侍弄彬彬有礼汾酒芝麻酱
  二、照样子,写词语
  彬彬有礼( ) (    )   (    )
  三、结合本单元课文和相关资料,说说你对老舍先生有怎样的了解。

18、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以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一.        谈话导入:
母亲重病缠身,还想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呢?作者又是
怎样怀念母亲的呢?
二.        通读课文,检查至课文内容的理解。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生1:作者对母亲的爱。
      2: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生3:我是从课题“秋天的怀念”体会到的。
理解课题。
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三、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怎样关心我的,即从哪些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        读课文,用“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        反馈:
预设:
生1: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
生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
生3: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
生4、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
生5: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四、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1、        联系生活想一想,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件件怎样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2、        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能不断地在作者的笔下涌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1: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2:我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
3、        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讨论,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四、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五、课外拓展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我摔东西时,躲
精心照料,花都死了
       秋菊绽放  怀念  母亲     病重还摧我,去看菊花     爱“我”
                                不提“跑”“跳”等
20、勇气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要求:(1)理解标题“勇气”的含义;(2)分析人物形象。
  2 、能力要求:(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学习法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自由、捍卫自己的信仰的献身精神。
         (2)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生观。
  (二)教学思路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的《勇气》选择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天,平静地叙说了不平静的情节,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一一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讨论领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勇气的名言或诗词;
  (3)收集阅读描写勇气的文章或故事。
  2、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听说过叫良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为了保护部队主力,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五名八路军战士勇敢地把敌人引向悬崖,最后纵身跳下。同样是在战争中,《勇气》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两种不凡的勇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呢?
  3、背景资料,进入情境。
  播放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以美国伞兵的口吻复述课文。
  5、讨论领悟,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思考他们为什么能表现这样的勇气。
  (3)小结: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6、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1)中外各领域名人实例。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3)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7、结束。
  点明反战和崇尚和平的主题。祝愿大家勇气无限。
  8、作业。
  写一篇《勇气》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21、再见了,亲人
课前活动:(播放歌曲《跨过鸭绿江》和抗美援朝的图片)
听歌:课前请大家看一幅图,欣赏一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图片、歌曲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到八年了,也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送行的人成千上万,那场面十分感人。想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上课
一 导入:1今天咱们一起来看21课再见了,亲人(示课件:题目)板书,齐读。它与原来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 “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3咱们带着这种渴望再次相见的美好愿望,再读课题。
二 理解课文
1 谁能举例来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好好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来看阅读提示:
小结:看得出,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动情,这篇文章也确实很感人,下面就把你的体会交流一下。
2 交流   no1先从志愿军跟大娘告别的部分开始。
(1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做打糕,送打糕时有可能会发生什么?联系前文(这么大年纪)书上没有的他想到了。带领大家辛苦
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继续说,我还没听够;这一段说得不错,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
(2  “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
(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3 “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能试试吗?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读懂文字后面的东西,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志愿军怎么说(齐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关心,一种感激。)
no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大家用这种方法抓事实谈体会,抓得准,读得好。告别的这三段表达方式相同,结构相同,用刚才的方法交流跟小金花和大嫂告别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准,读得更好,再看跟小金花告别的部分。
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2 “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指导“噩”的写法)
3“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她想哭不想哭?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齐读) 向大家喊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有没有注意描写小金花动作的短语。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再读。你们仔细体会。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攥紧拳头去读。大家读。为什么哭?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小结: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
No3这一部分,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是不是把大嫂当成了亲人。齐读。再读最后一句
三 升华
过度:大嫂为我们挖野菜炸伤了双腿,驾上了双拐,大娘为救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生命,他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结合文章叙述。结合你搜集到的抗美援朝的资料,举例说说好吗?小结:为了抗美援朝,无数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是亲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是亲人;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就要分别,
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
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列车开动了,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边跑边喊:“再见了,亲人!”
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22、桥梁远景图
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板书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    将来 / 什么样 \怎样造
打比方   科学幻想---现实
23、黄河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附: 搜集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8: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