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第六册)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3、小结:南极的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无论是南极的冰雪、动物还是绚丽夺目的南极光,都证明了这块土地是奇异而神秘的。板书:奇异    神秘
4、学习5、6节
读这两节,对南极还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交流板书:明天更好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设想你从南极回来,带回了南极美丽风光的照片,你怎样向周围的人介绍。

板书设计        24    南极风光                    南极开发   
冰雪     晶莹剔透   
动物     望而生畏  仅有               
南极光   绚丽夺目
(神秘  奇异 )           (明天更好)
本课小结        这篇课文是由来校应聘的老师上的,我主要抓住进行词语教学,复习一下课文,要求学生读读背背。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        照样子用划线的词语写一段话(二选一)
(1)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2)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蹿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


课题        25、埃及金字塔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影象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埃及金字塔成了硕果仅存的遗迹。长久以来,它一直是一个让大家不断揣度的不解之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字塔,一睹它的风采。
2.板书课题:埃及金字塔。
3.齐读课题。
二、媒体导入,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感知:
1)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出示埃及金字塔背景图配埃及的古典音乐。
2)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初步感知金字塔的宏伟)
2.出示第一小节: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小节,走进文字我们会有更多的了解。
3.指名读文,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随机学习词语:矗立,巍然屹立,举世闻名,傲对碧空。重点理解“举”的意思,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
4.齐读第一小节。
5.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金字塔干什么的?角锥形是怎样的形状?为什么说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为什么金字塔举世闻名?)
三、存疑读文,初步了解金字塔
1.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们的问题能否在书中找到答案?边读边想,边想边划。
2.交流。(利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理解“角锥形”的结构,知道金字塔的作用、形态、规模、建造等)
四、细读课文,体会金字塔的宏伟而精巧
1.看来,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宏伟气势和建造工艺的精巧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就要和作者再一次走近金字塔,去细细地观赏、品味,感受金字塔的独特魅力。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的第三小节,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2.生自由读书,写写划划。
3.交流:
1)媒体出示:“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四十层高的摩天大厦”。
A  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
B  金字塔实在是太高了,需仰视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那么你该怎样读出这种感受呢?  
C  请你再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样真切的感受呢?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2)媒体出示:“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连刀片都插不进去。(师生合作朗读)
4.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又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关于这方面的传说有很多,据说它是这么建造的:
1)媒体演示古埃及人民垒石头的情景。
2)读读第四小节,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五、回顾课文,质疑交流
1.古埃及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耗费了三十多年的心血,创造了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金字塔。让我们再读第一节。
2.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金字塔能举世闻名了吗?
3.对谜一样的金字塔,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大胆讲出来,邀请同学们和你一起去探秘。
板书设计                      25.埃及金字塔
特点:   外形宏伟  结构精巧
建造:    运石头    垒石头

本课小结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通过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从而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小练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学校约有1000人。你想想看10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10万,估计一下30年要多少人?他们每天在烈日曝晒下、在奴隶主的皮鞭之下,度日如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第六单元

课题        2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⑴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蝙蝠” “雷达”图片,板书:蝙蝠  雷达
⑵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板书:启示
2.同桌分小节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正音。
3.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㈠知道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1.学习第3小节
⑴默读第3小节,结合课文里的词句说说蝙蝠夜间飞行时的特点。
随机理解词语:灵巧、敏锐
⑵指导朗读。注意“无论怎么……从来没……即使……也……”长句的朗读。
2.学习6.7小节
⑴默读6.7小节,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媒体演示蝙蝠夜间飞行过程。
借助媒体直观理解词语:超声波、障碍物
⑶自由读6.7小节,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        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  嘴巴 无线电波  超声波  荧光屏  耳朵)
⑷语言训练: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画出示意图帮助理解)
通过对照雷达和蝙蝠的关系理解词语:摹仿
注意:“摹”下面部分是“手”。
3.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科学家摹仿蝙蝠用嘴巴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信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飞行员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安全飞行。
㈡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性
⑴自由读4.5小节,完成练习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                    结果            
试验结论                                                      
⑵随机交流,相机朗读相关语段,体会带点字的作用。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注意:“系”在文中读音为“jì”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⑶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⑷师小结:科学家借助三次试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㈢初步了解“仿生学”,激起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师: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

三、适度拓展、布置作业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来完成:
1.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2.科学幻想厅:你想结合哪个动物(植物)的什么特点发明什么?模仿第6.7小节写下你的科学幻想。   

板书设计         26.蝙蝠和雷达
摹仿             启示  
                        嘴巴             天线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耳朵             荧光屏
本课小结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贴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小练笔
你能结合哪个动物(植物)的什么特点发明什么?模仿课文6.7小节写下你的科学幻想。


课题        27 我多大了
教学目标        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蜉、蝣、猩、寿、铀”5个生字;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蜉蝣、朝生暮死”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好地球的几次问话。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有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⒉这句话是谁说的?   板书:地球
⒊地球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就去问太阳妈妈。
出示第一小节。
指名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在太阳妈妈的建议下,地球向谁询问自己的年龄?
⒉交流,板书:
蜉蝣、大猩猩、海龟、龙血树、化石、铀
⒊学习生字,认识“蜉蝣、龙血树、铀、猩”
⑴认识“蜉蝣”
正音
从这两个字的部首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种昆虫。)
出示“蜉蝣”图,学生介绍 “蜉蝣”的有关信息。(教师梳理蜉蝣的样子、生存时间、生活地点、种类)
⑵认识“龙血树”。
出示相关材料,自由朗读,你对龙血树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龙血树的生存时间、功效、生长地点)
⑶认识“铀”
出示图片,老师简介。
三、静心读文,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
⒈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完成表格。
名称        生活的地方        年龄
蜉蝣        池塘上空        一天
海龟               
               
               
地球        宇宙       
⒉交流,填写表格。
理解“朝生暮死”
从这个词中找出两组反义词。(朝—暮;生—死。)
指名讲意思。(早上生晚上就死了,说明存活的时间很短。)
⒊根据表格内容及收集的资料练习说话。
世界上的物质和生物是那样有趣、奇特。                                               。
(从生存时间、生活地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⒋师生小结: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地球问年龄只有一天的(   ),接着问(   ),又问(    ),然后问(    )。也就是说作者在描写地球询问自己年龄的过程时是按他们年龄大小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四、体会地球心情的变化,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⒈地球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呢?默读2~17节,用“——”划出地球的几次问话。
⒉交流出示地球的几次问话。
地球问:“蜉蝣,蜉蝣,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大猩猩们在森林里追打嬉戏,就问:“聪明的大猩猩,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海龟在海滩上,又问:“长寿的海龟,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问:“老寿星龙血树,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说:“难道你知道我多大了?”
⑴轻声读,想想地球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⑵如果给你这些词,你会怎么填?每一小组完成一份作业单。
出示:着急   急切   惊喜    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高兴  惊讶
地球(    )地问:“蜉蝣,蜉蝣,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大猩猩们在森林里追打嬉戏,就(  )地问:“聪明的大猩猩,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海龟在海滩上,又(   )地问:“长寿的海龟,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  )地问:“老寿星龙血树,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  )地说:“难道你知道我多大了?”
⑶交流,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⒊分角色朗读课文2~17节。
五、布置拓展作业。
⒈交流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地球上、宇宙中其他物质的年龄和生活地点等资料。
⒉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写写其他物体了解自己年龄的经过。
板书设计        27 我多大了
                   蜉蝣、大猩猩、海龟
地球————————————————————知道了自己的年龄
                    龙血树、化石、铀
本课小结        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地球与其他物质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地球急于想知道自己年龄的心情。学生兴趣较大。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照样子写词语:
朝生暮死  (         )   (          )  (           )



课题        28 鱼化石
教学目标        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栩、鳞、鳍”,理解“栩栩如生”、“凝视”的意思。
⒉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生命的真正价值;并积累关键诗句。
⒊借助文本和媒体演示,了解化石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鱼化石形成过程,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        了解化石,揭示课题。
⒈媒体出示一组化石的图片(恐龙化石、鱼化石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板书:化石
⒉简介化石的形成。       
出示:在地球生活过的古生物,一部分在死后被沙掩埋,尸体在沉积的沙中保存下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化石。
⒊点击鱼化石图片,补全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⒈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想想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⒉学生交流,师提炼,板书:运动——掩埋——化石——教训
三、研读重点,朗读体会。
㈠学习3—5小节。
⒈媒体出示一组鱼化石图片,说说鱼化石的样子。
理解:栩栩如生
⒉出示填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它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但是它们的嘴  却不能翕动  ,它们的眼睛                ,它们的鳞和鳍              它们的尾巴                ……

⒊随机指导生字“鳞”和“鳍”。
⒋成为化石的鱼儿虽然栩栩如生,但它是沉默的,静止的。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条鱼儿,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⒌生交流,师随机板书:寂寞、无奈
⒍指名朗读4、5节,读出语气;师生合作朗读。背诵4、5节。
㈡学习1、2小节。
⒈探究原因:它们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呢?让我们乘坐时光隧道一起回到几亿年前:
媒体播放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嬉戏的情景。说说画面上的鱼儿是怎样的?
⒉观后交流,师板书:活泼、快乐
⒊指导朗读第一节,读出欢快的气氛。
⒋媒体播放火山爆发的情景,生感受惊心动魄的场面。
⒌展开想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鱼儿们会怎样?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⒍积累表示惊慌的词语。师板书:惊恐万状
⒎指导朗读第2节。

㈢再读1—5节,了解鱼化石形成过程。
⒈默读1—5节,思考:鱼化石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⒉生交流,师板书:火山爆发---掩埋灰尘-----亿年石化----形成化石
⒊想象说话:鱼化石形成过程
⒋教师引读,生读第1节和第4、5节,通过对比朗读感受生命的美好。
㈣学习6、7节。
⒈引导观看鱼化石画面,理解“凝视”。
⒉作者凝视着这片寂寞、无奈的鱼化石,得到什么启示呢?读课文6、7节。
⒊生交流,师板书:生命在于运动。
⒋出示媒体补充资料:了解化石对人类的贡献。
科学家们可以从化石中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进化过程等等。因此,要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古生物化石。
⒌师小结:即使死亡,也要把能量发挥干净。因为生命在于奉献(板书)。
⒍诵读。
四、总结全文。
⒈朗读全文。
⒉布置小练笔:用几句话写写鱼化石形成的过程。
板书设计                                 28鱼化石
             火山爆发            亿年石化

运动----------------   -------掩埋-----------------   ----化石------ -----------------教训
(活泼、快乐)      (惊恐万状)       (寂寞、无奈)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奉献)

本课小结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边读边展开联想,想象多少亿年前,火山爆发,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以及多少亿年后,变成化石后的鱼的无奈与寂寞。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辩字组词
堪(       )    鳞(        )     鳍(        )    栩(        )
勘(       )    粼(        )     鲫(        )    翔(        )



课题        29、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目标        ⒈在阅读中独立认识6个生字,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贮藏、消化、细嚼慢咽”等词语及重点语句。
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提示概括小节的主要意思。
⒊能通过文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大致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⒋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懂得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根据提示概括小节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⒈出示谜语:身穿褐色衣,头顶长触角,草丛堆里把歌唱,小孩用它来斗仗。
⑴读谜语
⑵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
⑶出示蟋蟀图片,学习“蟋、蟀”生字,重点指导“蟀”的字形。
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蟋蟀朋友,一位叫“青头”,一位叫“红头”。有一天,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跑到牛肚子里旅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⒉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⒈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结果怎么样?
⒉交流。
三、深入学习,理解内容。
㈠学习1~7节
⒈通过朗读,大家都知道了红头进入牛肚子的原因,课文哪一小节告诉我们的?(第7节)
⒉轻声读读第7小节,根据提示简练地说说红头进入牛肚子的原因。
出示:红头和草一起被                。
⒊指名交流
⒋引读:
红头和青头(高兴地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红头(悄悄地躲在草堆里),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青头)。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去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去了。
(引导学生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及”等词中体会红头的猝不及防。)
㈡学习8~18节
⒈感受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危险遭遇。
过渡:可怜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进入了牛的嘴巴里,他会经过哪些地方,又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⑴默读8~18节,用“———”划出描写红头的句子。
⑵交流并出示句子: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了!”红头大哭起来。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运动着。从第一个胃走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来到了牛嘴里。终于,红头又看见了光明,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⑶指名交流:红头经过了哪些地方?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在图上用箭头标出所经地点。
⑷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请仔细品读句子,用下面的填空说一说:
当我和草突然被牛吃到嘴巴里时,感到                 ;我在牛的嘴巴里                    ,吓得我                   ;我的身子随着草慢慢蠕动,又进了牛的肚子,这里                     ,我                     。我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迷迷糊糊中,我眼前一亮,原来我又回到了牛的嘴巴,我想:               ,可是我已经                   。最后随着牛大吼一声,我和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⑸辨析“旅行”和“旅游”词义。
⒉体会青头对红头的关爱及运用知识解决困难的机智。
过渡:红头在牛肚子了里真是危险重重,稍不留神就会失去生命。但最终却安然无恙地从牛肚里出来了,这可多亏了——青头的帮助。那么小小的青头是如何救出红头的呢?
⑴出示9、11、13、15、17小节,学生轻声朗读,说说从青头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就把它摔在地上。青头顾不得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牛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听我说,牛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用来贮藏食物,只有第四个才是管消化的!”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
这时,青头爬到了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⑵指名交流
▲体会青头对红头的关爱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就把它摔在地上。青头顾不得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①引导学生从“一下子、顾不得,一骨碌”感受青头的着急。
②指导朗读。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牛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听我说,牛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用来贮藏食物,只有第四个才是管消化的!”
①随机理解“贮藏、消化”。
②体会“!”所表达的情感,并读出语气。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
①随机理解“细嚼慢咽”, 并指导“嚼”的字形。
②着重指导朗读“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
▲了解青头拥有丰富的知识并懂得运用知识
①青头正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才救出了自己的朋友,默读11、13、15小节,请你选择一节用下面的句子说说看!
青头告诉红头                             。(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概括,并适时简要介绍“反刍现象”。
⒊教师引读重点语句,并小结。
当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时,青头大声喊……;红头和草一起进了牛肚子,青头又隔着牛肚皮对红头说……;红头感到非常悲哀,青头鼓励道……
㈢学习19~20节,总结全文,理解主旨。
⒈想象说话: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激动地只说了三个字;谢谢你!他在心中还会对青头说什么呢?
⒉总结: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惊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啊!正是青头的临危不惧,对朋友真诚的关心,以及灵活应用了所学知识解救了自己的朋友!
⒊布置作业: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29 在牛肚子里旅行
                 误入                  求救
                   用知识巧救               
红头                       青头
                        真诚地关爱
本课小结        文章篇幅较长,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述的有声有色,清楚明了,学生学的兴趣大。通过图片介绍和朗读明白了牛有四个胃,牛吃食具有反刍现象。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三、请圈出带点字的正确拼音。
  蟋蟀(shuài   suài )        已经(jīng   jīn )       救命(mìng   mìn )
  吞咽(yàn   iàn )      贮藏 ( zhù   zù )    细嚼慢咽(jáo   jiáo )


课题        30 邻家的星期四
教学目标        ⒈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生字“悉、凌、社、迁、循、栅、栏”,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死寂、循声、纳闷、平息”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这句话的意思。
⒊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悉尼人们热情友好及高度的环保意识的赞赏,使学生领悟保护环境的重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2:00 | 只看该作者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及对人的热情友好。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⒈谈话导入:大家还记得去年我们学过的课文《悉尼歌剧院》吗?你对悉尼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⒉揭示课题: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悉尼,一起学习发生在悉尼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30 邻家的星期四
齐读。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⒈同桌互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读了课文后你对悉尼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⒉学生交流。
⒊教师小结。
三、深入学习课文
㈠学习第一节
⒈读第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星期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垃圾桶推到门前路边,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类别,分开摆放。
(引导学生从“家家户户”、“ 分开摆放”等词语感受到悉尼人有很强的自觉保护环保意识
⒉再读第一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①学生质疑
(预设:为什么在宁静得近乎死寂的社区,这一天,仿佛才有点热闹的人气?)
②通过“死寂”与“热闹”两种情境的对比,感受悉尼人对星期四的关注。
说明:
教师对学生可能的疑问进行充分的预设。引导学生质疑,教学中紧紧抓住“死寂”、“热闹”这一对反议词,充分展开想象,在不同情景的对比中,感受悉尼人对星期四的关注。

㈡学习课文2、3、4小节
⒈轻声读读课文2、3、4小节,你又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悉尼人对星期四的关注?
⒉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并板书:
                 第一个周三夜晚
                 晚归的周三夜晚    多次提醒
                 出远门三个星期
⒊你觉得哪一次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
媒体出示第三节:有一次,我回家晚了,听到邻家的小狗汪汪地叫个不停。循声望去,在后庭院的木栅栏旁,看见邻家的小狗“汪比”冲着我一个劲地叫唤。我正纳闷,树后出现了女主人的笑脸: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汪比”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
①指名读句子。提醒读准多音字“冲、闷”;读准“栅”字读音,出示图片,认识“栅栏”;创设情景,动作演示,理解“循声”的意思。
②说话练习:作者感到纳闷是因为           ,后来才明白是_______    。(在交流的基础上理解“纳闷”的意思。)
③读句:我正纳闷,树后出现了女主人的笑脸: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
(体会女主人的热情。)
④展开想象:在庭院的木栅栏旁,小狗一个劲地叫唤,好像说:“          ”,后来,主人说: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汪比”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似乎在说“             ”。
(引导学生从“一个劲”、“ 欢快”展开想象,从侧面感受女主人对星期四的重视及其热情。)
⑤出示句子: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指导读好句子,体会作者心情)
⒌引读2、4两节。
我们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邻家女主人就热心地提醒我们:(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我们出远门三星期,邻家(每个星期三都留条告诉明天是星期四。)

四、总结全文
⒈媒体出示: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了吗?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⒉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作者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如果你是作者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进而理解作者不易平息的心情。
⒊师生总结。
板书设计           30 邻家的星期四
第一个周三夜晚               热情友好
                 晚归的周三夜晚               多次提醒   
                 出远门三个星期               环保意识强

强烈的责任心
高度的环保意识
热情友好的态度
本课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邻家每个星期三晚上都热心地提醒“我家”不要忘记把一周的生活垃圾放到门外的事情,反映出悉尼人很强的环保意识及对人的热情友好。
1、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但仍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益的。所以,我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课上,我就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逐步由扶到放。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交流的答案,梳理方法,帮助学生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法。
2、在教学时,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加强朗读教学。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首先,以自由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是齐读第一小节,重在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是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这里有女主人的话,通过小小组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读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女主人的热情、友好、以及很强的环保意识。借此体会主人公为什么最后要叹息,为什么会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第七单元


课题        31 他从火里跑出来
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52:00 | 只看该作者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欧、洲、矿、瑞、诺、烬、憾、财、励”;积累词语8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夜以继日、震撼”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和释题能力。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媒体        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给一定的方法,引导质疑问难。
课前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小故事?(爱迪生、牛顿、陈景润、居里夫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事。(板书:他从火里跑出来)齐读课题。
3、简介诺贝尔:(出示)
ruì
诺贝尔是瑞典的一位化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世人誉为“炸药大王”。他的发明极多,在科学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病逝后,他捐出所有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3、学习第6节。
(1)(出示第6节)自己读读。
(2)师引读:“诺贝尔奖金”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个别回答)
(3)试着背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当时他正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读课
文,学学生字,边读边思考。
2、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ōu zhōu     kuàng      jìn                hàn  
欧  洲    开  矿    灰 烬   夜以继日   震 撼      
cái         lì
血迹斑斑    财 产   奖 励    凝神    注视
①比一比,组词:厉、励
②说说近义词:夜以继日(不分昼夜、日夜不停)、震撼(震动)
③凝神:注意力集中。意思相仿: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④选词填空。
          注视    环视    巡视
他目不转睛地(      )着窗外。
他走遍祖国各地,(      )了不少乡村。
他走进地铁站,(      )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2)回答问题: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的?(研制烈性炸药)
三、学习课文,质疑释疑。
(一)第1节:
1、诺贝尔在研制烈性炸药时从火里跑出来,这是多么危险呀!而他为什么
还要研制呢?自由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诺贝尔要研制烈性炸药。
2、指名回答。还可以怎么说?
(二)第2—5节:
1、诺贝尔是怎样研制烈性炸药并取得成功的呢?自学第2—5节。
(1)自学要求:
①读读第2—5节。
②用直线划出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语句。
③再读读划出的句子,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句字提提问题,打上问号。
(2)学生自学。
(3)交流所划语句。(媒体出示有关语句:第2节、第3节)
(4)质疑。
预设:
①诺贝尔埋头研究炸药已有三四年,实验一次次失败了,但他为什么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难道诺贝尔不害怕吗?
③“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这句话中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
④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2、分小组讨论问题。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1)第①题重点:“三四年”说明时间;“几百次”说明难度高;“死伤不少人”“弟弟和几个试验人员被炸死”说明危险大,面临死亡。(板书:困难、危险、死亡)
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危险,甚至是死亡,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实验。这种为了科学事业不惜献身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第1节。(齐读)
(2)第②题重点:
“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他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说话练习:
诺贝尔           地做着实验,他忘记了           ,忘记了          ,甚至忘记了           。
指导读句,读出诺贝尔全神贯注、入迷的感觉来。
(3)第③题重点:
出示: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①指导读句:试读——个别读——齐读,读出诺贝尔成功的喜悦来。
②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板书:勇于献身)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诺贝尔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都能获得成功。
2、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
出示: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01年,德国著名内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2年,英国医学家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印度疟疾流行的地区进行考察,提出了通过扑灭文字——疟原虫,以预防疟疾的方案,因此获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7: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