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WORD(第十二册)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对名言的理解,初步感悟到真理产生于思考、质疑。
二、学习文中事例,感悟真理        1作者为了证实这一观点,向我们列举了三个有力的事例。




2这三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三个事例?

3小结:典型事例更有说服力。
4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1自由阅读文中三个事例,要求:
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按“发现——思考——真理”的顺序叙述三个事例。
2讨论后交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史上由于善于发问而发明创造的事例。        通过阅读文中作者所例举的三个事例和交流学生收集的事例使学生真切地感到善于发问的人会有所发明创造,也体会到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读了此文,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个“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胜利者的愿望?
2你是否留意过人、动物行走的步态?从动物的步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1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2阅读《动物的步态》一文,思考:动物行走的步态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3课后观察一种动物的步态,用照片或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并写出启示意义。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发问的习惯,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

教后感:
学会迁移

    本文以引用格言警句的方式,提出看法,然后举出三个例证论述观点,最后,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再次强调,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善于解答生活中的疑问,你就能发现真理。因而全文说得清楚,所选事便很有典型性。当然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选文的学习,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学生课外阅读了许多书籍,脑海中储存了不少信息,应该提供他们展示的机会。因而在学习本文时,请学生再例举几个能说明本文作者观点的人物、事例,这样不仅同学们有了展示课外积累的机会,也丰富了同学们的积累,也使同学们更坚信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理!

三五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吴德锋
教学目标:
1、        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        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教学重点:
阅读河中捞石兽的故事,懂得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难点:
河中石兽到上游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纪晓兰及《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激趣引题        1假如你往水中扔一块小石子,你猜石子会往哪里冲?
2如果是几千斤重的一对石兽沉入水中,十几年后会冲向哪里呢?
3揭示课题: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1交流:水往低处流,一般水中物往下游冲。
2发表种种猜测,并说说一定的理由。        通过设置情景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大家也许知道纪晓兰,但不一定知道《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书的卷十六《姑妄听之》就记载了水中石兽的故事。

2挑选一组同学上前演示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过程。
3纪晓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怎样?
5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可信吗?

6小结: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事实说话。        1阅读水中石兽的故事,理解:水中石兽为什么向上游去?
2四人小组通过画图、做实验等方法理解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原理。



3交流: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可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4交流:相信   怀疑

5阅读发生在云南的一件事,思考:这个故事又说明什么?        通过阅读水中石兽往上游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要根据事实分析情况,以求得正确答案。
三、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也不少。        1交流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耳闻的事例。

2课后作业:(1)阅读《河中石兽》原文;(2)我国有许多古语,说的也是“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道理,试找出3——5例。        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懂得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后感:
语文教学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本文文字普普通通,意思平平实实,然而给你的感觉却是掷地有声——在事实面前,除了折服,还有什么方面可说呢?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觉得学习本文不仅使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使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二期课改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果教师没有清醒的头脑,自己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又如何使学生明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钻研教材,在备课中能考虑周全,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要想方设法弄明白,懂得其之所以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六   数字杂说
卞毓麟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        锻炼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并归纳数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列举到的几种数字的用法。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数字”的起源等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题解题        1板书: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提起数字你就会想到什么?
2板书:杂说
“杂说”是什么意思?“数字杂说”又是什么意思?
3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        1思考交流。
“数字杂说”即从各个方面讲述数字世界。



2简介作者。        从课题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常用的数字包含着许多内容。
二、理解课文        1作者从几个方面对数字进行了“杂说”?
2文章那一节概括地告诉了我们?
小结:作者一开始就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揭示数字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3文章哪几节分别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重点介绍了什么?
4数字的身世最曲折复杂,让我们来重点了解数字的身世。
巡视指导。



5小结:这几节的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全世界的文明古国都对数字有着非常的需要和贡献。
6除了文中提及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的趣话。
        1快速读课文,归纳。


2齐读第一节,理解:目不识丁  饱学之士
归纳:身世、情趣、遗憾

3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相应的小节。


4小组学习2——9小节,要求:(1)归纳数字所经历的不同身世;(2)理解这些不同身世中数字的用法。
小组交流。
5小组学习数字的情趣和遗憾。



6仿照这两部分内容,从“悲、喜、趣”三方面举例。

        通过小组学习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往往蕴含许多科学知识,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奥妙,以此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拓展阅读        读了文章我们对“数字”这个熟悉的朋友又多了一份了解,那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回行针,你知道它有多少种用途吗?        阅读《回行针究竟有多少种用途》,并写出自己设想,了解“信息交合法”的意义、运用。        使学生养成探究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习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创造。

教后感:
于点滴之中培养创新精神

    数字不仅有身世,还有情趣,有烦恼,有遗憾,多新鲜哪?这就折射出作者能以创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最常见最使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所以本文学习中,学生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同学们又从“悲”、“喜”、“趣”三个方面列举作者所未提及的例子,学生都很有创意地列举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例子。又激发他们收集资料也来写写其他事物的“杂说”,便有了《文字杂说》、《笔的杂说》等等,仅管有的还缺少一些依据,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是可喜的。


综合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活动目的:
使学生养成思考生活中问题的习惯,善于思考、发现,从而有所发明、创造。

活动时间:
一周

活动设计:

一、课堂指导
1、        激发情趣:
阅读《奇怪的“左倾相象”》一文,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交流: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        科学本身就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从解决问题中摸索到规律。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问题?
交流。
3、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如何用科学方法找到答案?
4、        学生自由组合确立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5、        交流。

二、课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        通过各种渠道,以小组为单位研究问题,找到问题答案。
2、        撰写课题小节报告。

三、课堂成果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如何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交流课题报告。
2、评比最佳课题报告。





第七单元   域外风情

单元目标

知    识:
1、了解“墓碑石镇”的风貌与特点。
2、认识课文朴实的叙述风格。
3、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
4、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5、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6、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7、了解韩国泡菜,了解饮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能    力:
1、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2、对“墓碑石镇”刻意保留“原始风貌”发表自己的看法。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较,在中国城市中选取一个类似布鲁塞尔的城市,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4、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5、查找资料,了解骆驼与沙漠的关系,为骆驼写一段介绍文字。
6、学习引用与比较的说明方法。

情    感:
1、懂得古迹保护中维持原貌的意义。
2、感受布鲁塞尔的历史、规模、风光和情调。
3、感受语言的美和风景的美。
4、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
5、了解韩国的民俗风情。



三七   牛仔小镇记趣
——美国闲笔之三  
丛维熙
教学目标:
知  识:1、了解“墓碑石镇”的风貌与特点。
2、认识课文朴实的叙述风格。
能  力:1、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2、对“墓碑石镇”刻意保留“原始风貌”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  感:懂得古迹保护中维持原貌的意义。

教学重点  :
1、了解“墓碑石镇”的风貌与特点。
2、认识课文朴实的叙述风格。
3、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作者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        1、第七单元“域外风情”主要写些什么?
3、        揭示课题
4、        读题,提出问题

5、        介绍作者        1、发表意见


2、读题,提问题        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了解作者,积累资料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你认为最能体现“墓碑石镇”的“趣”是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组交流        1、默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2、同桌合作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媒体出示问题        1、根据问题,小组学习
问题:
(1)原始而苍凉的原始风光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观光客人?
(2)作者是怎样突出小镇的原始而苍凉的色彩的?
(3)“牛仔小镇”的“趣”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        组合作学习

3、交流看法       







1、根据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2、发表不同的看法。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思维       

媒体演示        1、思考:
美国为什么要保留墓碑石镇的原貌,请说说你的理解。
2、这样的情况在我国是否存在,谈谈看法。        1、        思考问题
2、        发表意见        旨在让学生了解古迹保护中维持原貌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        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2、        继续查找并积累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后感: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何谓“文化”?如何来增加学生“文化积淀”?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在教学中能留意,善于挖掘教材,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本文美国西部的牛仔小镇就是一种文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有旖旎的自然景观,也有众多令世人向往的都市。而在西南边陲竟然还伴留着这样一个原始而苍凉的墓碑小镇,这样的建设是令人回味的。毫不夸张地说,墓碑石镇的原始和苍凉本身就是文化。








三八 布鲁塞尔大广场  
卢鸣

教学目标:
知  识:1、了解布鲁塞尔。
2、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
能  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较,在中国城市中选取一个类似布鲁塞尔的城市,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情  感:感受布鲁塞尔的历史、规模、风光和情调。
教学重点:
1、了解布鲁塞尔。
2、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在中国城市中选取一个类似布鲁塞尔的城市,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复习旧知 引出课文       



媒体出示        1、        美国的牛仔小镇有什么特点?
2、        过渡;同样美丽的风光,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3、        揭示课题
4、        介绍布鲁塞尔        1、        交流



2、        齐读课题
       



交流、积累资料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媒体出示问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3、        质疑问难  概括问题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布鲁塞尔的历史悠久?
(2)作者在介绍大广场时,选取了哪些景点?重点介绍了哪些景点?
(3)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这些景点?        1、        自由读课文


2交流读书情况


3、质疑问难


4、发表自己的意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 理解重点       






媒体演示        1、        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2、        小组讨论问题
3、        大组交流
(1)“布鲁塞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古老城市。”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重点了解布鲁塞尔独特的文化特点。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并细细地体会。        1、        各自再读课文

2、交流       




旨在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布鲁塞尔独特的风光。
四、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媒体演示        1、        出示问题: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布鲁塞相类似的中国城市,你会选择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理由。
2、        各自准备
3、        交流信息       

1、        各自准备
2、        大组交流       
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后感:
语文课中使用地图册

    比利时首都、历史名城——布鲁塞尔,被誉为“西欧首都”,如何理解这一美誉,只是语言是难以表述的,于是灵机一动,请同学们拿出同样也采用了二期新教材的地理课配套的地图册,翻到西欧地图,很快找到布鲁塞尔,然后以布鲁塞尔为圆心,划出一个圆,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波恩、卢森堡、英国伦敦都在圈内。通过地图册学生对“从地图上看她像一枚金光闪烁的明珠,镶嵌在西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这一句话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不正是体现了二期新教材学科缜合的特点吗?





三九  马来的雨
胡绳梁

教学目标:
知  识:1、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能  力: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情  感:感受语言的美和风景的美。

教学重点 :
1、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教学准备:有关描写雨的文章

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        回忆一下,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        过渡:马来西亚的雨又有什么特点?
3、        揭示课题:
4、        读题,并提出问题        1、        交流




2、读题,提问题       
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  感受特点       







媒体出示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4、        质疑问难  概括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马来西亚的雨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表现不同的感受的?       
1、        自主学习课文


2、        交流读书情况


3、提出问题       

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反复朗读  积累语句       



媒体演示        1、        围绕问题,再读课文
2、        小组讨论
3、        大组解决问题
4、        积累重点词句:
(重点积累优美的描写马来雨的语句)        1、再读课文,仔细品味。

2、朗读语句
   交流体会       

旨在让学生积累优美的描写雨的语句       


       
四、思维训练                1、思考:文章第二自然段并不直接写马来雨,而是先写中国“江南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你还看到过哪些与雨亲近的描写?与马来雨有何不同?        1、小组讨论


2、交流材料
       

交流并积累材料               
五、写作训练                作者描写了听雨、淋雨和看雨,你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与雨接触?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各自准备写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教后感:
学一点描写

    尽管新教材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积累,对概念化的知识比较淡化,但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指导。本课作者分别写了听觉中的马来雨、触觉中的马来雨和视觉中的马来雨,以细腻的笔调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方面将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这样的描写手法当然得使学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点拨,当然不能很公式化地灌输,而是通过朗读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





四十  在埃及数骆驼
周轶君

教学目标:
知  识: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能  力:1、查找资料,了解骆驼与沙漠的关系。
        2、查找资料,为骆驼写一段介绍文字。
情  感: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
1、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2、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骆驼与沙漠的关系,为骆驼写一段介绍文字。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交流材料        媒体出示        1、小组交流:
交流收集的有关埃及与骆驼的材料。
2、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向大家介绍。
3、揭示课题        1、小组活动


2、介绍材料        旨在让学生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2、讨论交流        初步了解
有关骆驼的知识。               
三、了解骆驼在阿拉伯的地位       
媒体演示        1、再读课文,思考:
(1)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有何关系?
(2)文章说骆驼的气味是“纯正的阿拉伯乡土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骆驼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少,可骆驼的生意依然不蟀,这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        1、读文思考








2、小组学习       



通过骆驼,让学生了解到埃及民俗风情的一个侧面。
               
四、拓展学习       
出示有关资料        交流有关材料:
(1)骆驼与沙漠有何关系?
(2)埃及还有哪些民俗风情?
       
交流材料       
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写作训练                运用有关收集的材料,为骆驼写一段介绍文字。
                               

教后感:
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

    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骆驼,可是真正接触和了解骆驼的人可能不多;对于埃及可能也是这样。本文以朴实的文字和身临其境的口吻介绍了骆驼,通过骆驼我们也了解到埃及风情的一个侧面。鉴于学生对骆驼知识的欠缺,请同学们查找骆驼的资料,并结合资料,写一段介绍骆驼的文字,这样不仅加深对骆驼的了解,有助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进一步延伸了课文学习的内容,掌握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也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其实骆驼与埃及文化也完成可以成为一个探究的课题,而这一介绍性文字也可成为课题报告的一个部分。真是一举多得。




四一 韩国的泡菜
陈思和

教学目标:
知  识:1、了解韩国泡菜,了解饮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了解韩国的民俗风情。
能  力:1、学习引用与比较的说明方法;
2、查找资料

教学重点  :
1、了解韩国泡菜,了解饮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学习引用与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引用与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激趣揭题                1、启发谈话
   你吃过泡菜吗?交流一下你的感觉。
2、揭示课题       
1、交流品尝后的感觉。
2、读题        从亲身谈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说明方法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介绍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
2、交流:运用引用和比较的说明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两次引用诗歌,读读这些引用的诗歌,看看两次引用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1、读文思考

2、交流体会        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               
三、了解韩国泡菜的特点       
媒体演示        1、细读课文;
2、思考:
(1)韩国泡菜有哪些特点?
(2)作者在介绍韩国泡菜的口味、色泽的时候,打了哪些比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组讨论交流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阅读,了解韩国泡菜的做法、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些风俗。               
四、拓展学习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你还了解韩国的哪些民俗风情?
2、        交流信息       
交流收集的信息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域外风情的资料                               

教后感:
泡菜与文化

    韩国泡菜算得上是朝国的“国菜”,它不只是一道菜,它已经成为“民族感情在日常网络中的一个标记”。然而读了此文后,我们的同学也深深感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在农村,像韩国泡菜这样能体现民族风情的东西何其多!然而我们却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是多么可懂,所以学习了本文,也唤起了同学们对本土风情文化的珍惜,激发他们去探究自己身边的文化。因而双休日同学们通过寻访在农村的爷爷奶奶,通过回忆过年过节的农村习俗,也模仿本文进行习作,有《酒酿》、《青团》《拜祖宗》等充满乡土风情的文章。这不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吗?









第八单元   先哲智慧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管仲、晏子等先哲们的生平大概,了解《论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晏子春秋》等著作的内容概要。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3品味选文的艺术特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母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4背诵积累经典的片段。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单元学习重点: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2、        背诵积累经典的片段。

单元学习难点:
品味选文的艺术特色。




四二 《论语》八则
学习目标:
1详细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和《论语》产生的社会背景。
2品味孔子语录的艺术特色。(排比的语言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形式)
3懂得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学习重点:
品味孔子语录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懂得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主题
导入新课。        1板书:先哲智慧
  “先哲”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先哲智慧”的?
2提问:你能说出几个先哲的例子呢?        1齐读板书。阐述各自观点。



2交流所知。        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
检查学生的感悟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信息交流,
语文激发兴趣。        1过渡:这节课熟悉一位先哲。
板书:孔子
2关于孔子,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3他与他弟子的智慧在哪本书中集中体现?板书:《论语》八则。
4谁对《论语》有所了解?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信息。

2自由回答。

3齐读课题。



4自主交流。        加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检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自读语录,
整理哲理。        1《论语》八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自己学习。

2你们懂了哪些语录,注意朗读,最喜欢哪则,结合生活谈它给你的启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八则语录,小小组交流讨论准备小组发言。
2自主朗读,集体交流。

        通过自学交流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感悟语录中的哲理。使学生懂得学习要举一反三,并积累优秀文化遗产。
四、拓展学习,
增加积累。        1《论语》中语录有上千条,推荐《初中文言读本》。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学习《子罕三则》,完成读读背背。

2同桌交流。

3课后另选几则《论语》加以背诵积累。
        增加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教后感:
积淀与迁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学习本文,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以及《论语》,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通过种种途径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孔子、关于《论语》的资料,使学生对孔子了解更多。在此基础上,学习这几则《论语》,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中,我不满足于此,又请同学收集几则孔子弟子们的话,进行迁移学习。如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回曰:“……。”这些话也同样富有哲理,与孔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学习《论语》八则,事实上又何止八则?,从“子曰”到“曾子曰”到“子路曰”到“回曰”,这不是一种文化迁移和积淀的过程吗?




四三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的生平。
2、        懂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并理解名言。

教学难点:
结合现实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        揭示课题
交流信息        1复习引出:孔孟之道。
2板书:天时不如地利
3询问:你熟悉课题吗?你如何理解它?        1交流收集的孟子资料。
2齐读课题。

3自由交流        了解对文化名人孟子的熟悉度。
二、        学习课文
理解大意        1提问:孟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2自读课文,感知理解。
3小小组交流讨论准备小组发言。
4集体交流,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        结合现实,
品析各句。        1文中哪几句是千古名句?
2请结合现实说说你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3请大家学习名言   的理解。        1划出交流并齐背。
2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来交流对它的理解。
3任选一句名言学一段话        检查学生利用已知感悟名言的能力。

四、拓展学习,
增加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1设疑:人究竟做到怎样才算大丈夫?推荐《初中文言读本》中《富贵不能淫》。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自学,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积累两篇课文中的名言。
2提交题:选孟子的其他文章(一篇)读一读。        旨在使全体学生积累名人名言,并使部分对文言文有兴趣的学生增加阅读量。



教后感:
读古文增积累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及强的古文,因此,文中许多语句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广为运用的至理名言。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上,通过反复地诵读,品体觉得其中还有许多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言简意骇,结构工整,很易记诵。所以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句子,都满含哲理。通过反复读同学们也很快地记住了这些名言,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名句,在写作中、在口头表达中能灵活地运用。





四四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教学目标:
1、        熟悉、背诵课文。
2、        简单了解荀子生平。
3、        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生活实例,用语言表达对人的启发中“言”与“行”的看法。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荀子的生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        交流信息
揭示课题。        1板书:言行一致,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2引出中国古代有个名叫荀沅的人就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中提出类似的现象。
板书: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1齐读板书。
交流各自理解。

2齐读课题后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用成语作引子导入本课的主题。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二、        学习课文
理解内容        1过渡:那么荀子是怎样说的?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提问:荀子根据什么标准,把人分成几个阶段?对这几种人分别采取什么态度?
3思考题:假如你是一个广纳人才的人,面对“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和“口能言之,身不能行”,这两种人,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为什么?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2集体交流。




3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章的能力。



创新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        熟读背诵
增加积累        1谁能看着板书,把课文背出来?
2请各学生尝试。        1准备试背。

2积极参与。        设置铺垫、降低难度,使学生参与,应当完全背诵积累。
四、送你两句话        板书荀子的两句话: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抄录。
2齐读并试背。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教后感:
旁征博引学古文

    本文是一篇极为短小却很有通理的古文。文章根据人的“言”和“行”,把人分成四类: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并立场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这四种人的态度:敬、爱、任、除。如何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这四种人?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回顾历史,根据这四类人的特点,进行“大搜索”,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几个典型人物进行对号入座。如:和坤,那只能是国妖,而诸葛亮是不折不扣的国用等。通过例举一些典型人物,同学们就有了较直观的感受。而在学习荀子对“国器”、“国用”这两种人的态度时,又结合我们现今的生活,对那些虽有一方面之“短”,但又有一方面之“长”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是一个招纳人才的人,面对“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和“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人,你会怎样做呢?使学生感悟到,对这种人应发挥他们的才干,也要“爱”和“任”。荀子的这种观点,到今天仍是积极可取的。所以,仅管是学了一篇很短的古文,却使学生学到了许多。



四五 《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        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        交流信息
明了主旨        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


2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来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        了解寓言特点
领会故事内容        1提问:什么是寓言?
2本文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        1自由回答.

2集体交流        复习旧知识以引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三、        补充内容
加强理解        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循表夜涉”: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思。        1齐读。


2自由交流。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其知道“察今”篇中共讲了三则寓言故事。
五、作业                兴趣题:
选择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创作一集动画短篇或创作有连读几个画面的连环画。       

教后感:
学古文也可培养学生想像力

    这是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由于是古文,所以给了我们更大的想像空间。一则故事,就用那么几十个字来叙述,这就是古文的一种魅力所在。因此,教学本文,不仅也给学生介绍“篇今”篇中的别一则古文《循衣夜涉》,还请同学们挑选其中一则进行想像。一般的同学仅要求把寓言故事想像具体。有兴趣的同学则可以选择其中一则分明作一幕动画短片,可几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创作想像,怎样叙述故事情节?怎样描写故事的自然环境?怎样设计人物的对话?怎样描摹人物肖像?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四六 树谷、树木、树人(外一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说理的表达方法。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品尝语句整齐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涉及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学习《树谷、树木、树人》






















二、学习《欲致鱼,先通水》

        1板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成语的?

2板书:树谷、树木、树人。
提问: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呢?

3读了此文,你懂得了什么?

4推荐《初中文言读本》中《奇货可居》比比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说说语句整齐的作用。






1过渡:任何一件事想办成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欲致鱼,先通水》就讲了这一道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
2指明学生复述,有错及时纠正。

3表达训练:根据本文所给道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各自的感受体会。
        1齐读成语。
自由交流。



2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再集体交流。


3交流个人想法。


4自渎两篇文章,划出相似句子,交流语句整齐的作用。


5试背《树谷、树木、树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学懂课文。





2积极参与,敢于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3自由阐述各自心得体会。


        考察学生常用成 语的掌握情况,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增加学生阅读量,在比较中体会语句整齐的作用。



















使学生明白不必拘泥一字一绎,只要意思正确关键字译出即可。








三、交流旧知        1提问:本课所涉及的资料你们查到了哪些?
2.我们以前学过相关人物的文章吗?你能说说吗?         1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2回忆交流(管仲:老马识途)。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兴趣题:课余阅读《淮南子?览冥州》中的《女娟怪》。
         

教后感:
学古文,学句式

    古文之所以读起来浪浪上口,有节奏感,有韵味,是因为古文讲究句式,或三言或四言,更有五言七律等。当然更主要的是古人讲究韵律,注重押韵,讲究声调。古文也因为这种内在的美而流传至今,广为后人传诵。因此,在现代不会,如果有人能吟上那么一两句古诗文,那么这个人也就显得有内涵,而如果在文章中引用上哪能么一两句古诗文,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更有文采了。所以,在学习古文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根据需要恰当地使用长、短句,使文章不仅有一种节奏美,更有一种句式美。



四七  橘逾淮为枳
《淮南子》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故事。
3、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学习把故事改写成一个能供同学表演的“独幕剧”。

教学重点:
会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在读懂课文基础上, 排演“独幕剧”。

教学准备:
了解晏子其人。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晏子使楚
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这个故事?
2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齐读。讲述故事。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唤起学生已有的记忆帮助此课的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二、学习古文        1过渡:《橘逾淮为枳》讲了相同的故事。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内容。
2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以一节换一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积极参与。        使学生能用已有经验学习古文,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理解古文。
三借助想象
感情朗读。        1文言文人物神态,心理的描写非常简要,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当时 人的神态及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朗读对话。
        1各自想像后集体交流。





2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        为写“独幕剧”作准备。
四、扩展阅读        1推荐《初中文言读本》上《晏子》一文。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        加深对晏子的人物了解。
五、作业                1把故事改写成一“独幕剧”。
2背诵积累晏子反驳楚王的一段话。
        旨在通过各种形式感悟人物形象,并增加古文的积累。


教后感:
学会把握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9: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