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十册)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 相关课件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二、学习第5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0.郑和远航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高新荣    备课时间:2008/3/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  课件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略写)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高新荣    备课时间:2008/3/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2.精读与略读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高新荣    备课时间:2008/3/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 揭示课题。
2. 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三.点拨
1. 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2. 组织交流。
3.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板书
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作3(新闻报道)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高新荣    备课时间:2008/3/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教学重难点: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教学时间:
2课时(其中包括书面习作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讲评所写报道,指导学生修改。
三、学生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3(新闻报道)
              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3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高新荣    备课时间:2008/3/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2、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3、指导学生读贴练字,引导学生赏析汉字美,创造汉字美。
4、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自主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文与生活
1、读短文回答问题
1)自读短文
2)出示:恍然大悟
理解:一下子明白了。
这位青年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中思考。
“学了一年就觉得很好”与“磨穿的砚台”比较,发现这位青年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
想一想,这位青年会怎么想?
4)再读全文,得出结论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练字”的看法
1)出示题目:现在电脑普及了,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了。
 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2)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3)两个阵队展开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小结: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书法可以陶冶情操,磨练人的意志,而且,写字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老师也认为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3、列举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1)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2)同学之间展开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各自在纸片上写一写书法家的名字,评选出最熟悉书法家的优秀者。
3)优胜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书法家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如:王羲之父子、欧阳修、黄庭坚、颜真卿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郑和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说说你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参考注释如下:
讲和通好:指相互和解,并建立友好的关系。
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全国各地。
振臂一呼:振:挥动。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络绎于途: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沿途过往的人马车船不断。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互通有无:用自己有的去交换自己没有的。指相互交换。
心悦诚服:心里喜悦而真诚佩服。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指名朗读。
3、说说如何写好横线上的字。
注意:
1)写单个字,要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的主要参照不再是“格子”,而是字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
2)写一行字,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避让和布局。
4、读贴,书空,交流写好字的诀窍。
5、指定时间内独立描红,临贴。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
1、读一读口语交际的题目要求。
2、归纳所列话题:
1)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
2)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
3)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
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你还遭遇过什么问题?
4、学生再举例,教师继续罗列于黑板。
5、你对哪个话题最有看法,请你来发表你的看法。
6、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写下同学的看法。
7、代表心里“编”写提纲,试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以及同学们的看法。
8、教师及时指导:
1)恰当地点拨,使讨论逐渐深入。
2)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3)鼓励不善发言的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土、牛
2、说说这两个字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
土:第一笔横要短而轻柔,长度约为第三笔横的二分之一。第二笔竖要正直有力,敢于冒尖。第三笔横要舒展稳健。整个字的造型犹如一个“正三角形”。
牛:撇要粗短如牛角,竖要中直如“牛脊”,字的重心在横中线之上。长横和直竖犹如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
4、学生欣赏中国方块字的几何造型美。
5、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3、秦兵马俑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张颖    备课时间:2008/4/15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释题: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秦兵马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
2、交流生词的意思。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全班一起朗读词语,要求边读边想生词的意思。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5、引出过渡段。并说说这句话哪一部分是承上,哪一部分是启下。
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2小节:
1、过度: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2、生自己读
3、指名交流
4、引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带着问题再浏览第2小节:为了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这一小节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呢?
5、指名当小导游读第2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词。
2、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短语及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绝无仅有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同桌互改,订正。
2、用上刚刚听写的词语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
二、学习第二部分
师过渡: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思考交流:“类型众多”是什么意思?“个性鲜明”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课文描写了那几类兵马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一)学习第5小节
1、过渡:哪一种类型的兵马俑描写的最详细?(武士俑)
2、指名读第5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一小节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武士俑?
第一句:外貌
第二句:动作
第三句:神态
3、你觉得哪一句描写的最生动?读出来,并说说理由。
4、这三句话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由整体到局部,这是外貌描写常用的方法)
5、齐读第5小节。
三、用刚才的方法自学4、6、7、8、9小节,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四、总结3到9小节用了详略结合的描写方法。
五、学习第10节
1、学生自读。
2、说说这段话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读读这句句排比,想想它有什么特点。(先描写再想象)
4、你最喜欢哪个分句,说说为什么,并读一读。
5、续写。
6、齐读这一小节。
六、学习第11节,再读全文
1、师生接读: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2、再读全文。
七、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5到9小节的写法(有详有略,详写的部分注意描写的顺序),描写课间活动。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4、埃及的金字塔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张颖    备课时间:2008-4-15 11:05:37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4、了解课文列数据、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并体会这些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各种埃及金字塔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
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说说你了解的金字塔。
3、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
2、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巧妙导入。
1、(出示金字塔图片)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2、读好这些词。“傲对碧空”是什么意思?
过渡:是啊,埃及金字塔凭什么“傲对碧空”。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进它,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找出过渡句, 并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
2、出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学生自读这句话。
启发: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
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
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1、 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
何写的?
2、 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学生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3)把埃及的金字塔与海安建工大厦作比较感受它的高。
(4 )小结:这么高的金字塔屹立在眼前,实在太宏伟了。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
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3)算一算,说一说(出示题目:算一算:1、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火车来运,大约要拉多少趟?
2、仅这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说一说: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我估
计,如果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
去。”
(1)学生交流。
(2 )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
字塔的独特魅力吧!(引读)
四、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过渡:如此宏伟而精巧的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建造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4、5小节,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两种建造方法?
2、指名回答
3、感受当时的场面,学生画图演示并向同桌解说过程。
4、 结束
5、 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
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过渡: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这方面的资
料了,今天都带来了吗?赶快拿出来,告诉大家你收集到了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1、指名说
2、明确要求:把收集到的资料自己先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你介绍的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
了哪些说明方法的来描述的?
3、学生自读资料。
4、指名上台交流。
5、小结 。
六、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不但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特点与古埃及人
民的勤劳与智慧。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去读书,去了解,去探究吧,
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何建造起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建造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4、5小节,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两种建造方法?
2、指名回答
3、感受当时的场面,学生画图演示并向同桌解说过程。
4、结束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
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过渡: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这方面的资
料了,今天都带来了吗?赶快拿出来,告诉大家你收集到了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1、指名说
2、明确要求:把收集到的资料自己先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你介绍的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
了哪些说明方法的来描述的?
3、学生自读资料。
4、指名上台交流。
5、小结 。
六、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不但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特点与古埃及人
民的勤劳与智慧。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去读书,去了解,去探究吧,
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5、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册   
主备教师:张颖    备课时间:2008/4/2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我国民族乐团已连续两次在世界三大著中音乐大厅之一的“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你知道这“金色大厅”在哪儿吗?
(2)提示课题。
2、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生字词及自己读错的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导生字词。
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 北麓 多瑙河
装饰 华尔兹 掺和 甚至 镂花 梁柱
a.提示学生注意字音:纳、瑙是鼻音声母,甚读前鼻音。
b.字形:卑的第六笔为撇,不能分开。
②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a.分小节读课文。
b.通读课文。
(3)通读课文,指导分段。
①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交流。
第一段(第1节):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第二段:(第2~4节):维也纳无论是历史、装饰还是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不愧为“音乐之都”。
第三段:(5~6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非常宏伟壮观,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4)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1、复习
(1)听写。
优雅 掺和 装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7: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