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十二册)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你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么多地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把一个“这样”的老师展现给我们的呢?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依学案自主探究,因需交流。
学案: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思路1:默读课文,看看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一想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思路2:默读课文,思考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和行为有了哪些变化,“我”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三、共议交流。
l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一).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新怀疑主义”的老师。(学生也可能认为是博学的、有趣的、特殊的、不寻常的、不可思议的、惹学生生气的、狡黠的、戏弄学生的、让学生学到了探索精神的、让学生明白书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不一定正确的、用特殊方法纠正学错误的、……)
在“凯蒂旺普森”事件中,预计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最初的认识可能是零散的,如:他们会认为怀特森老师是博学的、戏弄学生的、教会我们怀疑的……教学时可依照学生的发言顺序教学,而后进行整合提升。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博学的老师。(如果学生先谈到略处理)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
师:你从怀特森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的凯蒂旺普森身上觉得他是一个博学的老师。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师:狡黠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老师的本意不是去捉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3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过吗?既然是‘绝迹’了,那就什么也没留下。我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1)怀特森老师认为我们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没有对老师说的话做认真的考虑,发现其中的疑点。)
(2)我们再看看怀特森老师向我们介绍的凯蒂旺普斯,看看我们该不该起疑心?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
(引导学生把冰川期绝迹和动物头骨结合起来考虑,体会到在冰川期绝迹的动物留下来的应该是化石而绝不是头骨。)
追问:还能从哪感受到怀特森老师要教会我们怀疑?
(3)从考试成绩登记在册教会我们必须学会怀疑。
    过渡::在这次“凯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我”眼中的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喜欢——吃惊——愤怒——领会良苦用心)
     ……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可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师:读读这些句子,结合上下文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会怀疑,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怀疑主义。这也是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小结:一个莫须有的凯蒂旺普斯,让我们懂得了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书本上的内容和老师说的,还能从哪感受到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
(二)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探索的老师。(略处理)
师: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不寻常的探索?
(引导学生从“小汽车”事件体会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教我们学会探索的老师)
l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怀特森老师即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师:怀特森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质疑,也教会了我们探索。那么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科学课之前和之后,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引导学生结合“我们”行为的变化过程:不习惯质疑——学会了新怀疑主义——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我们的生活,感受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对我们影响深远的老师)
相机出示:
    逐渐的,我们懂得了,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而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师:你们觉的什么是“新怀疑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学生从这一段中感受到怀特森老师教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培养了我们坚持真理的毅力。教学时还可引导学生结合下文来谈怀特森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怀特森老师,作者不仅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行为的前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这种通过对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述,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叫侧面描写。
(三)师生总结。
完成填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四、拓展延伸。
    是呀,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试想如果他在少年时代没有遇到怀特森老师,那么他还是今天的大卫.欧文吗?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
与众不同:学会质疑
学会探索
影响深远:学习方式
生活方式
教学反思:
其一,授课过程中,老设计的问题过多,让人听得有些“晕”的感觉。
其二,对课文的内容面面俱到,能挖的东西都提出来,但没有深度,留下的却还是空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读书并批注,但没有留下师生互动的痕迹,让课堂缺乏真实、活泼的生命的内涵。
其三,板书是课文的灵魂。整个板书多而杂,关键性的词却没有板书出来。
最后,借助教材,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个拓展题,你对你的老师有什么希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
语文教学凭借文本,删繁就简一束花。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詹天佑》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关于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多种做开凿隧道实验材料。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
2、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思路。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三、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五、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六、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七、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毅然接受——主持修筑——提前竣工
阻挠        要挟        轻蔑
杰出    爱国
教学反思: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的创新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如果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冠以“工程师”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这是种“寓学于乐”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课堂上把阅读训练与儿童喜爱的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学生不易理解,就让他们细读课文后画施工示意图,以图示意,交流心得,订正错误。设计“人”字形铁路,课文配有插图,让学生画示意图并不难,而对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这段话学生不易理解。为此,设计了画图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而这些,都紧扣“领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干”进行。其次,游戏活动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融阅读、思维、表达于一体。画了即说,演示后即解说,加深了对詹天佑创造才能的理解。


《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目标:
1、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
本文的三个特点:
(1). 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 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 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
(4). 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课后题。
五、作业:练习册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炸药工业之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文字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所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他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共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读课文,感知内容。
理清思路:
(1)本文开篇先概述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部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然后,作者用了7个自然段评写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终于成功研制硝酸甘油炸药,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介绍诺贝尔的生平经历。后写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原因。原因有两个:第一,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看到了工人手工劳动“既辛苦进度又慢”的现状,心急如焚;第二,当时的黑炸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基于这两个原因,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第二层写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危险。这一层中,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先写“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来概括这项工作的危险性。然后,一一叙述试验所遇到的险阻。虽然试验“连连受挫,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第三层写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研制成功硝酸甘油——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表现了他不计个人私利的伟大品格。
3、写法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正面去体现诺贝尔的精神,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科学家形象。在写诺贝尔研制炸药遇到了重重困难与危险这一部分时,先些许多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一是突出此项研究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烘托出诺贝尔“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
4、练习巩固: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贝尔独自创办和与人合办的大工厂共有15家,专门从事炸药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诺贝尔发明的硝化甘油炸药用于采矿修路等方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它也为制造杀伤力更大的炮弹提供了条件。1888年,他的哥哥去世。由于新闻记者的疏忽,诺贝尔读到的竟然是他本人的讣告。讣告中称他是“甘油炸药大王”,是靠制造毁灭性武器发大财的大实业家。诺贝尔看了心情更加沉重。把科学发明用于战争,这不是他的初衷,于是他立下了遗嘱,把自己财产中的920万美元作为基金,用这笔基金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项奖金,从他死后的第五年开始颁发,每年颁发一次,奖给在过去的一年中,对科学事业和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最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金的设立向世人表明:诺贝尔研制炸药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人类造福。


第七单元同步作文:
写作要求:
    不限内容范围,自由写作,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写发自内心的话,表达出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写作指导:
1、先认真想,确定要说的内容。
2、怎么想,怎么说,倾吐真言。


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
单元备课:
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本单元收录了几篇文章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断,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我们上路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
六.作业:
完成《导学导练》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步》
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2、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开展自主学习:
(1)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
(2) 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3) 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
(1) 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 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 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 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
7、布置作业:(1) 完成《导学导练》相关作业
(2) 积累有关AABB 、AABC等形式的成语。
教学反思:
    教学中首先是语言的亲和力是一般老师不可比的,其次思路清楚,更重要的是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
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四、作业:拓展延伸,写一篇同题作文
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对校园的不舍
教学反思: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一文中,作者从教师的角度回忆了自己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感人情景。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再现了他那群上课不爱听讲,爱搬弄是非,爱打瞌睡,爱刻字,爱搞恶作剧的学生。这不由使我思考,中外儿童在天性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们和我的学生一样既调皮又可爱。
为了引导学生跟文中的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下对比,反思自己言行。我让学生先给文孩子分类,然后看看自己是归哪一类的,大家个个积极主动。有好几孩子主动承认爱往桌面刻字;还有两个学生问我自己最近总是上课不专心该怎么办?最让我吃惊的是范志民竟然自动“揭发自己是爱搬弄是非的人。他可是个向来不愿接受批评的人呀!我想他既然敢于承认错误,那么在他心中会深深反思,引以为鉴吧!
    在课堂上,我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引导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我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认错,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远比书本中知识与技能更有价值。


《万岁,母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教具准备:录音范读,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教学反思:
    下课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都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懂了许多:不舍、感激、希望、祝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孩子们早已熟知,而现在流露出的是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教育教学的结果不就是如此吗?盘点这堂课,我暗自庆幸,庆幸自己的“机智”,没有错失这样的精彩。但更多的是反思,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考虑全面呢?可能是我过多地预设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而有些忽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简单,草草了事,没有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我恰恰就做得不够好!


《童年的朋友》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录音范读,一些童年时生活的照片,幻灯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作者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一)
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
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四、课堂互动过程(二)
 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
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朋友的怀念与珍惜之情,还感受到要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第八单元同步作文:
写作要求:
本单元的主题是“告别童年”,多彩的童年值得我们珍惜,童年伙伴也值得我们怀念。把那些充满了童趣的童年生活写下来,重温童年的快乐。
写作指导:
1、选一、两件事反映其特点,写出其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2、记叙事情或活动,必须将事情或活动写具体。第一,在动笔时要把材料准备充足,对要写的事情作认真回忆。第二,重点写好一些重要场面或过程。把它写得具体形象,整个事情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不要停留在一般现象的叙述上。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7: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