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本教学设计下载(第六册)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2.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互相评一评,他读的好在哪儿?
  3.交流学习生字
  (1)“这些朋友你记住了吗?”屏幕出示本课生字陨石(指名读、齐读)我们的第一位石头朋友叫陨石,你知道它是谁吗?(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的?(交流学法)轨道物质宇宙(出示第二组,于科学知识有关得生词,学法同上)
  (2)巩固指读生字
  (3)“看谁写得棒”先请同学交流说一说哪些生字书写
  时应该特别注意,然后在诱导字帖上将生字各写一个,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比。
  三、再读课文,分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诗歌朗读时应注意的语气。
  2.小组比赛读课文
  3.同学们读的这么好,那你对陨石了解多少?你收集到它的资料了吗?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有交流价值的材料准备在全班交流。
  4.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收集到的陨石相关资料,并说明使用怎样的方式收集到的。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用心收集了好多有关陨石的资料,那么在初步交流之后进行整理、补充,做成一份收抄报下节课展示给我们看。并看看你收集到的资料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介绍,有的话是哪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交流实践作业(手抄报)每组选出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二、学习课文
  1.同学们收集到了这么多有关陨石的知识和资料,你收集到的文中有相关的介绍嘛?谁能对应课文说一说?你读了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2.分小组交流学习,质疑问难。出示讨论内容:陨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天外来客”?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你发现这首诗是怎样押韵的吗?介绍有关诗歌押韵的知识。
  三、拓展
  科普书籍推荐,由查找到资料最多的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她是从哪儿找到的,推荐几本科学书籍。
  四、实践作业
  查找最新发现的陨石资料,试着查一查它过去的行踪。
       星星
             ↓
      天外来客——陨石
             ↓  信使 :带来宇宙的信息
             石头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类似于科普文学的小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将知识融于文学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小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句,谈理解,谈收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全面,因此,我抢同学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导学生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有了这样的体会,再加上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知道朗读就能一气呵成。


和氏献璧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和氏献璧》。(齐读课题两遍)
2、理解“献”、“璧”的意思。
(1)、指名说说:“献”、“璧”两个字的意思。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一)、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指名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三次)
(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次献璧。(第1自然段)
(1)、自愿起立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说说:卞和第一次献璧,结果如何?
(3)、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2、学习第二次献璧。(第2自然段)
(1)、自愿起立读第2自然段。
(2)、指名说说:卞和第二次献璧,结果如何?
(3)、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右脚)
3、齐读第1、2自然段。
4、学习第三次献璧。(3—5自然段)
(1)、指名接读3—5自然段。
(2)、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a、互相交流,读一读。
b、指名汇报。
c、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③、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a、将“捧”字换成“抱”字理解。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卞和抱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b、指名说说:用哪个字好?为什么?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
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④、理解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a、谈谈你怎样理解他说的话。
b、指名汇报。
5、齐读第3—5自然段。
6、讨论:“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
并指名说说。
7、齐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活动:
1、指名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互相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板书设计:
            6、奇妙的石头
           第一次  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 第二次  砍去右脚     忠诚
           第三次  命名“和氏璧”
             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语文天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同音字并组词的方法,正确书写单元中的重点生词和常用书面词。继续指导学生写句子,提高学生派句能力。
2、继续培养训练学生积累词语、成语和诵读古诗的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学习引号的使用,掌握方法,规范写法。
4、进一步指导并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以及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引号的用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完成习作。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1、读一读这四组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讨论,说说区分它们的好办法,并在小组里组词。
3、全班交流。
二、抄一抄。(这一题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完成。)
1、开火车读一读。
2、再次列举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行“错别字诊所”活动。
3、齐读。
三、填一填。
1、给学生10秒钟时间看题,并说说这个练习的要求。
2、指导学生回顾列举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偏旁部首。看看哪些可以和“石”字组成新字。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样的练习考一考其它小组。
4、完成“石”字组成语的练习。并指导学生平日积累成语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四、读一读,注意引号。
1、学生默读句子,思考每一句话中引号的用法。
2、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引号的用法。尤其以第三个句子为重点,体会两个“祖国”的意思。
4、设计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对引号用法的掌握。
5、齐读句子,加深印象。
五、照样子,写句子。
1、给学生时间,自由读题和句子,说说对要求的理解。
2、读例句,分别说说“当……的时候,就……”和“当……时,……”的用法。
3、指导学生说句子。
六、总结本课练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古诗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比一比,看谁能把古诗读顺、读准确。
3、评一评。
4、齐读。
5、老师大体讲解一下诗意,以帮助学生从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体会,把诗读懂,读出韵味、感情。
二、畅说欲言、笔下生花、开卷有益。
1、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看明白这几个题目的要求,并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讨论活动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开展活动,并完成手抄报及自己喜欢的汇报形式。
3、确定活动时间范围和纪律。
教学后记:
从听写来看,同学们对本单元的字掌握的较好。<<石灰吟>>上过幼儿园的孩子都很快会背了。“猎人海力布”我让孩子们自学,并自己提出问题同学来解决。通过老师的引导掌握的不错。



第七单元特产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准备:教师:中国地图、投影仪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七单元《特产》板书课题,你知道什么叫特产吗?
  二、新授
  1.你知道哪些特产?它们的产地分别在哪?
  出示中国地图,认识地图
  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游戏:猜谜语
  ?了?袍子?弯弯像月亮,
  是?白胖子?短短像?瓜?
  去了白胖子?少?穿?衣?
  是?黑?子。?大??衣。
  谜?:荔枝谜?:香蕉
  身材?又??
  穿著紫衣裳?
  ?我像竹竿?
  ?是甜又甜。
  谜?:甘蔗
  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在地图上指一指。
  连线:哈密瓜龙眼甘蔗红橘鸭梨菠萝
  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
  3.投影出示: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
  丝绸----- 辣椒------- 枸杞------
  茶叶----- 香菇----- ()-----
  自由读词语,你认识哪个生字,怎样记住的?不理解哪个词语?
  出示实物,学生观察
  指名做练习,交流:丝绸-----浙江辣椒----四川、湖北、湖南……
  (1)在地图上找一找
  (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表扬查资料、多问的学生。
  4.出示词语:
  刺绣铁画景泰蓝玉雕云南白药
  湖笔徽墨雨花石端砚宣纸
  指名读,你了解哪个词?投影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找一找,画出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特产。
  学生在练习纸上做,交流
  6.自学古诗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2)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图文对照,给古诗配上图
  (3)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自学
  自由读古诗,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交流
  古诗诵读会(配乐)
  7.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搜集家乡的一种特产

第二课时
  开卷有益
  1、同学们见过和吃过杨梅吗?知道产地吗?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讲他故乡的杨梅的。
  3、集体读第一段。
4、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
5、指名读第二段。
体会“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6、齐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指名说说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各如何?
7、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8、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
9、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哪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10、练习朗读课文。
畅所欲言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它有哪些特点?你准备从哪几方面给大家介绍呢?仿照开卷有益说一说,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
小组练说,每组选一代表班内交流。
学生评价,师随机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花: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一、导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地区的特产下面我请同学们作一下练习
哈密瓜    福建
龙眼     新疆
甘蔗     河北
红橘     广西
鸭梨     贵州
菠萝     四川
同学们又获得了一些知识,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吗?
(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等)
二、习作
1 广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车体上,报纸上我们随处可见,广告是对产品的推销,也是对新产品的介绍。相信有的广告语使你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并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食品类电器类药品类饮料类
2 通过看广告是我们获取信息比较简便的方法,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到旅游季节世界各地的友人都纷至沓来,我们的家乡也有丰富的特产,并且围绕特产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活动吗?你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下宣传?
3 撰写广告词是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高度概括产品的特点,也可以配生动活泼的画面,也可以通过电脑所做的动画来为产品做宣传。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选你们喜欢的活动。
注意:写广告词时,注意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细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产品。
小组完成后,上台交流。
4 金钥匙
教会学生了解特产的方法,鼓励学生不仅留心观察商店的字号,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了解。
教学后记:
现在的学生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问及班上的同学:你家乡的特产是什么?很多说 萝卜、白菜。。。。。。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告诉大家:特产就是某国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特产必需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地方特有,二是产品特别著名。通过连一连的练习,在布置学生回家问问父母等形式。对特产有了新的认识。


第八单元尊敬与平等
最美的花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板书:                         最美的花束

眼不同       都能看太阳
头发不同     都是花冠
种族不同     都像花束

平等         和平

教学后记:
种族平等虽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个话题,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关心国际时事,他又成为学生认识新的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学生了解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又听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声音,有和平的呼唤,有痛苦的呻吟,有欢快的舞曲,有无声的哭泣。本课以诗歌形式告诉大家无论什么肤色都是一家人,我以各种形式的读来让学生体会,但引导的读出他们情感没达到。可能这些离孩子的生活很远吧!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10个,会认的字9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3.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文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引导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夸张双引号,学生观察与以往课题有什么不同?
  2.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
  2.检测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切入文中抓彭总的动作、语言、神态理解体会彭总的品质,并穿插着交流资料。
  根据学生所谈的体会及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部分。
  4.整体感受。男女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情朗读全文,体会人物品质。
  2.学习语文天地D4中的第二题。
  3.学会写文中10个生字。
  导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直接导入。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规矩不能有”一课,你们还想读吗?
  二、引导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回忆内容。
  2.指导再读彭总的话:“……这个规矩不能有!”你们知道这个规矩指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可讨论指名回答。
  3.引导学生再读彭总的话,结合语文天地,注意问号和叹号的用法,体会说话人的心情。
  4.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可分组分角色演演。
  2.指名演的好的上台演。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字形,引导会区别:搞—稿辩—辨—辫奉—春,会用形声的方法记字。特别注意鬼9画。
  2.学生练习写字
板书:          “这个规矩不能有”
               去看看
          彭德怀    穿便衣   步行入园   以身作则
                   “这个规矩不能有”   不搞特殊化
                    返身走出
            
教学后记:

“这个规矩不能有”讲的是彭总在逛公园时发现公园闭园专门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的事,赞扬了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彭德怀”这个名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我尽可能的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由于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限,老师也准备了一份有关彭总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读这份资料,看看从中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了解。这样,学生对彭总这个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体会彭总的人物性格奠定了基础。教学时,我以“这个规矩不能有”为中心,引导学生去找一些含有彭总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想彭总在说这些话时,会是一种什么的语气,然后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另外,教学中没能很好的面向全体,有几个同学始终没能大胆发言。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苏珊的帽子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自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的真正原因;
2、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苏珊老师、同学对苏珊的关爱,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自如”的意思,弄懂苏珊能自如到学校上课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重点词句)、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出示苏珊生病前的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是——苏珊(生齐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接龙复述课文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
(一)了解1、2自然段
引入:苏珊原本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有着一头美丽的金发,可是一场灾难突然从天而降,使得年幼的苏珊不得不面对一件件非常残酷的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1、自由轻声读1、2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交流:(生汇报,师补充、小结)
(1)“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肿瘤,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学治疗。”
——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得了恶性肿瘤(癌症),这是残酷的。
(2)“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
——一头美丽的金发快掉光了,这也是残酷的。
(3)“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上课对爱美的苏珊来说更是残酷的。
师相机出示苏珊生病前后的图片对比,让学生说说不同之处并适时指导朗读,体会苏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二)感悟4—6自然段
1、启发想像,过渡:可恶的病魔并没有使热爱生活、聪明好学的苏珊屈服,面对残酷的现实,瘦小的苏珊选择了坚强面对,她即将再次回到学校上课。如果你是苏珊的同学,看着她顶着一颗光秃秃的头来上课,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师预设学生的说法、做法,如问苏珊头发怎么没有了,为什么变瘦了,用好奇的眼光看她甚至嘲笑她难看等,让学生体会苏珊处境的难堪。)
2、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苏珊离开学校三个月后第一次回到学校上课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后来苏珊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苏珊后来为什么能自如地与伙伴们见面?
合作学习要求:(1)读一读,想一想;(2)勾一勾,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
(1)“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A、她担心,她犹豫,仅仅是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吗?(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苏珊的担心、犹豫是因为她怕与众不同引起大家的注意、议论。)
B、引导学生通过自读、男女生合作读、想像角色读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
(2)“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小伙伴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A、比较句子(演示文稿)
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
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
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导朗读,体会苏珊心情变化大,速度快。
B、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如”的意思。作换词练习,如“自然”、“轻松”等,想像情景,指导朗读。
(3)“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A、看课文插图,观察苏珊和同学们戴的帽子,苏珊和同学们的表情,体会苏珊心情的轻松、愉快,与同学相处的和谐,指导朗读。
B、思考:为什么全班同学都戴上了帽子?
(三)理解3自然段
1、自读3自然段,用勾出老师说的话,知道是老师让同学们戴的帽子。
2、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热情而郑重)指导读出语气。
3、老师为什么让全班同学都戴帽子?
指导再读,体会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全班同学戴帽子的原因,体会老师、同学对苏珊的尊重与关爱。
(因为苏珊身体里长了肿瘤,接受了化学治疗,所以苏珊的头发差不多都掉光了。
因为苏珊的头发差不多都掉光了,所以苏珊戴了帽子。
因为苏珊戴了帽子,所以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都戴上帽子。)
三、总结升华
1、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苏珊或者苏珊的老师、同学说什么?
2、用自己的话对同桌小伙伴讲讲这个小故事,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说。
3、总结: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苏珊老师、苏珊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得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着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四、课外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写出自己的感受。
(任选其一,做一做)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担心     自如
                   (尊重)
              ----------------------------
                犹豫     笑

教学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反复读着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与需要帮助的人共渡难关,却不使被助人的自尊受伤,是一种“春风化雨了无痕”的崇高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使自己首先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然后又引领全班同学共同达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爱,构建的融洽与和谐。我想,这就是教学所特有的魅力。



语文天地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中“读一读,组成词语”、“抄一抄”、“填一填,组成词语”、读一读,体会感情“、读一读,填一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语:在“尊重与平等”这个单元中,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好词,老师把他们整理里了出来,大家来读一读,看看老师找的对吗?
2、课件出示:在课文中画的部分词。
3、自己独立读一读,然后学生开火车进行轮读。
二、语文天地——日积月累
1、“读一读,组成词语”
出示:
热()宣()闭()乱()
熟()宜()闲()刮()
1)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在小组内学习。在自己查字典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词语。
3)全班交流。表扬那些组词多、正确率高,而且同学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小组。
4)读词体会这些同音字的应用,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要用错字。
三、填一填,组成词语
大-小  始-终  是-非  生-死  甘-苦  进-退  长-短  东-西
不()则()  同()共()  自()至()  出()入()
取()补()  声()击()  口()心()  ()惊()怪
四、读一读,填一填
引导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并用其中两个造句。
六、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开卷有益“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1)全班交流认识的字,找出难记的字进行全班交流。
(2)识字游戏。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6、分角色朗读。
二、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说说同学的优点。
1、小组互评,选出各组的小明星。
2、全班交流,评出班级小明星。
四、实践作业设计:
写写你的好朋友最近有哪些进步?
五、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板书:
                    白云高飘  蚂蚁搬家    天气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游动  大雁南飞    季节更换    勤于思考
                    鱼鳞上的圆圈     推算年龄         善于发现
                   “三叶虫”化石    推知史前地质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并让他们明白了对事物要细心、要勤观察多思考,使他们喜欢学语文,愿意学语文。  





李时珍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行医著书的事迹。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3.给第4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和自然段的段意。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4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教学用具:
1.《本草纲目》书。
2.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指导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力求正确。
2.读后思考:①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②课文写了李时珍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
2.说说每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3.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四、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理解: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
2.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并思考:
(1)“那时候”指什么时候?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为什么用“再”字?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让他再当医生?
(2)“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各是什么意思?
(3)李时珍为什么会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3.学习第3自然段。
轻声读,边读边想:(1)“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对症”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古方解决了父亲遇到的疑难病症呢?
(3)后来他父亲为什么又同意他学医了?父亲从“不愿”到“同意”说明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5 06: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