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反思 从治学精神看中国教育的出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1:5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无边的黑暗中,以一篇《少年中国说》坚定了中国人对于中国的希望。一百多年过去了,梁先生所期许的那个少年中国,是否有了更加强健的臂膀和腰身?是否有了更加结实的骨骼和脊梁?站在历史的街口,梁启超先生是一种态度和信仰,其他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信仰。

就中国教育的出路问题,“最虔诚”不过的要数一百多年前的陈独秀了。他在《近代西洋教育》一文中,谈到两个问题,一是人类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二是教育为什么必须取法西洋。与梁先生同为学者,不同的是,梁先生坚定的持“中国不亡论”,陈独秀已经对中国文化全然没了信心。

当年陈独秀在文中列举了三条西洋教育的精神:一是西洋教育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二是西洋教育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三是西洋教育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一百多年的时间,验证了谁才是真正的智者。一百多年的时间,也让我们对一百多年前的智者肃然起敬。

一百多年过去了,对中国教育出路并不十分明晰的我们欣慰的看到,今天的教育貌似已经全然具备了陈独秀当年所列举的西洋教育的精神。而且,许多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如此虔诚,如此好学,如此的敢于打破自己、不断超越,大概只有少年中国才能如此。这大概恰是少年中国的为学、治学精神的体现吧。只有“少年中国”才会求知若渴,才会如此虔诚的看待世界的一切。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千多年过去了,多数中国人依然信奉和践行这样的治学精神。有这样的治学精神在,中国将永远是少年之中国。

梁启超先生一百多年前的低吼依然在耳:“日本人之称为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由此可见,日本人在治学精神上,并没有真正学到精髓。讲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中国,断然不会贸然的以“老大帝国”否定他人,否定他国。因为中国人看人、看问题是整体的,不会因为看到一个人不好的一面,就全然否定他。更不会贸然地面对他人的道听途说,非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验证,是断然不会鹦鹉学舌的,对别人的评价总是姑妄听之的态度,真正的中国人会慢慢的去琢磨别人的评价,不会轻易苟同。就是老大帝国内的中国老夫子,至少也应该持有以上这两种态度。

中国人看人,看问题不是二分的态度,而是整体的态度。从整体上去看人、看事物。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微观来讲,中国人看到一个人,不会因为他是伟人而格外关注他,也不会因为他是凡俗而轻易忽视它才去格外观察他,学习他。而是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慢慢的感受他的德馨、脾气、习惯、气质,然后理性的思考他的可取之处,不妥之处。然后,默默的在心底里学习他的好,远离他的不好。宏观来看,大概只有中国教育所代表的这个群体,更能理解和践行孔子这一治学精神。一百多年来,与少年中国一道,中国教育差不多是看见谁,就学谁;看到什么,就学什么。虽然没有显著的成就,但就开放程度而言,绝对是一流的,当得上兼容并包一词。

今天的中国教育,如果说渐渐伴随着中国自身的有出路而变得有出路,恐怕更多的是得益于这种“少年中国”的治学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9: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