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223|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集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0: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集下载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备注:人教版的数学教案暂时有两个版本,请你选择对应的下载,如果第一个和你现在所用的版本不对,那么就下载第二个。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rar (125.65 KB, 下载次数: 6054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集下载.rar (0 Bytes, 下载次数: 6589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1 顶 踩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0:40:01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4课时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4课时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7课时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8课时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8课时
第六单元 统计               4课时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逻辑推理    2课时
第八单元 总复习               5课时
综合应用 打电话               1课时
综合应用 粉刷墙壁             1课时







  
新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课时安排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8:30:4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册数学教案
目录(总课时数:80)
一 简单的统计(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第3课时:练习课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第5课时:练习课
第6课时:求平均数
第7课时:练习课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
三.约数和倍数
第17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
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
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
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
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
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
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
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
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期备课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0:40: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
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
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
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1、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2、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
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
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
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
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
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
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
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
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
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
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学生理解很好,又通过动作,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激发了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0:40: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
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
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
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在练习中,各别同学需要单独辅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0:40: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过程方法: 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媒体运用: 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反思:通过讲这次课,我深感自己的理论功底浅薄。为了使自己的成长的更快,我要多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资料,多看数学专业方面的课例、杂志。及时做好读书笔记,不断的关注课改前沿信息,用坚实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
(2)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3)多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经常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多反思——不断地进行反思性学习。在教学中对教材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0:4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多给学生探索的空间,思考的时间,教学效果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1: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