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全套教案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2        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
板书设计: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       大年夜  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 烤鹅——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15        凡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2、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巩固生字词。
  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凡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惨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