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Unit 5 My clothes Let’s spell 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5:2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次接触语音课还是在去年参加的郑州市自然拼读教学研讨会上,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原来语音课是可以通过与绘本教学相结合的。但在筹备这次语音课时,我虽然有了将语音融入绘本的意识,却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过于关注课本中呈现的单词,教学设计完全依托着课本内容进行,纯粹是为了完成教材中的任务,而忽略了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这节课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课堂将近三十分钟都是在处理课本中的单词和习题,仅仅用了十分钟进行故事教学。当初在设计时,运用了大量书上提供的素材,觉得样样不能落下,最后的故事也只是作为拓展部分来处理,但在讲授中也发现学生似乎并不能好好的读懂这个故事,或者是见词能拼其中含有-le的单词。整节课下来不伦不类。

在第一次评课中,教研员孙老师以及中心组的成员给了我很多建议,也帮我解答了一些自己的困惑。比如我在设计的时候,脑子里始终想的是怎么样更好的完成书上给的任务,只是反复操练课本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和句子,感觉每一个板块都不能少。学生是学会了,但是显得枯燥无味,和词汇课没什么两样,李老师评价说教材要学会取舍,如果课本中提供的素材放在自己的设计中显得突兀,那么完全可以舍弃,不能死教教材。我的第一次设计也基本上是大部分教师处理语音课的方式,这样就完全将故事与语音教学分成了两部分,没有进行有机整合。

在第二次设计中,我虽然对课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但还是没有处理好故事教学与语音教学的关系,前三十分钟都花在分析故事上,讲授新单词,提问故事情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导入部分不够直接,拖泥带水,整节课下来又像是一节阅读课。但是其中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读课文,所以最后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后来,我听从孙老师的建议,开始直接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接着在领学生学习故事的同时将目标单词呈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关注。随着故事的深入,目标词汇也逐一展示在黑板上。另外课上我也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通过自由读、跟录音读、跟老师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感受目标单词的发音。再由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单词,总结出单词的相同点及字母组合-le的发音规律。随后进行拓展,找到更多含有字母组合le的单词并尝试自己读出来。另外我舍弃了书上给出的Look,listen and write板块,而是设计了三个更贴合这个故事的句子,使整节课更流畅。最后一个环节到底采用分角色讲故事还是表演故事,我也犹豫了一下。试了几次课之后,发现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保守起见选择了朗读故事,因为害怕学生根本表演不出来。但是区实验小学的孩子还是给了我们很多惊喜,竟能不由自主地表演出来。所以有时候是我们太小看孩子们的能力了。之前几节课输出的效果没有这么好,其实还是老师前期的输入工作做得不够扎实。这一次我在课件上也做了不少的尝试,比如怎么样能让故事显得更有趣,一些必要的电脑技术还是要掌握的,加上特效,学生会觉得这个故事更好玩,会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昨天研讨会上,孙老师又对这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我也从中找到一些不足。1、板书还有待改进,呈现的单词和图片应该是一个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板书图片就能进行故事复述。2、故事中当出现一些对话的时候,可以直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练习,提前为后面的表演做准备。3、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表演时,老师一定要给出朗读的标准,而不是简单随意的口头评价。

通过这几次跟其他学校学生之间的合作,也让我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学校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自己在平日的英语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1、课堂上提的无效问题过多,用一般疑问句提问较多,学生不用经过深度思考就能答出来。今后应该多用特殊疑问句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每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能达到什么能力才是我们设计的重点,特别是导入环节,仅仅是利用听唱,只是烘托了气氛,但学生并没有进行一些语言的练习。3、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学生只有真正的走进文本,才能享受整个学习过程,对故事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英语教学的道路艰难而漫长,但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7: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