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市“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工作安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 12:0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镇(街道)党(工)委,市直各单位: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综合运用好“讲、评、帮、乐、庆、赛”等形式,组织开展以“过端午、庆祥和”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干部群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助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二、活动内容
(一)挖掘端午节日内涵,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文化展览、文艺演出、赛龙舟、包粽子等特色
民俗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各单位开展活动要与本地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
(二)传承爱国情怀,开展爱国主义文明实践活动。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为重点,突出弘扬和传承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积极组织各中小学学生、共青团员、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开展学一篇重要讲话、读一段传统经典、唱一首优秀歌曲、看一部视频短片、讲一个身边故事、谈一番思想感悟、演一个特色节目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生感受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推动节日文化进校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要指导各学校积极开展端午习俗文化专题宣传,组织学生创编“节日小报”、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开展公益活动等,增强未成年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我们的节日”过成文化传承节。
(四)弘扬奉献精神,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端午节期间,各镇(街道)、各单位要大力弘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助人为乐等中华美德,积极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进敬老院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贫困户、空巢老人、残疾人士送去慰问金、粽子等礼物,陪他们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共度端午佳节。
(五)增强健康意识,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各镇(街道)、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在节日期间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小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组织龙舟赛等大型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注重身体锻炼、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推进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六)营造干净整洁的节日环境,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各镇(街道)、各单位要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宣传防治流感、手足口病等知识,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学生、志愿者等,对公共环境进行清扫,清除卫生死角,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环境,提升城乡文明形象。
三、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镇(街道)、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六一”儿童节、创建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主题,积极组织本单位、本辖区干部职工、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名称前要冠名“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背景板或横幅要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指导单位。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镇(街道)、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专栏、公益广告宣传等形式,尤其是微信、微博等“两微一端”新媒体,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普及端午节的节日知识,营造健康向上、欢乐和谐的节日氛围。市新闻中心、市广播电视台、市政府网站等要开设节日专题专栏,开展端午节主题宣传,在端午节活动的有关报道中增设“我们的节日·端午”版花。
(三)资料归档,及时报送。“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是创文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各镇(街道)、各单位要收集整理好活动的方案(通知)、总结、活动图片、新闻媒体报道等资料,并于6月12日前报市文明办。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




         xx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5月2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5 14: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