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7-8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说屏》教学实录(片断)
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 杨波
师:归纳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来归纳,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屏的特点、种类,还有作用。(师板书:特点种类作用)
师:屏的种类有哪些呢?
生: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师:请你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去分的。
生:制作材料。
师:那你再说说文章哪里是写屏的特点?
生:点缀,还有挡风。
师:还有呢?
生:还有分隔作用。
师:这说的是屏的特点吗?
生:是说它的作用。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纠正吗?
生(全体):同意。
师:本文还说了关于屏的什么呢?
生:还谈了屏的大小。在第4段。“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师:有没有同学还要补充的,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中的“贱”是什么意思?
师:有人知道吗?(学生沉默)没有人能解释?看来只好由老师告诉你们了,这“贱”就是“轻视”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师:“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闲倚画屏”就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全体学生笑)还有问题吗?(学生又沉默)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只有老师我还没有读懂。下面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把文章读懂。
师:作者在第1段讲了那么多话是不是都是废话呢?这一段讲什么呢?(学生思考)
生:讲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师:那不是跟刚才同学说的文章后面部分讲的屏风的“作用、分类和大小”关系不大?
生:还有它的特点。
师:你认为它还说了屏风的哪些特点?
生: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师:请你说说,你读的这些话,跟后面的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给后面的几段文字一个总体概括。
师:怎么概括的?请你具体说说。
生:就是把功能什么的概括了一下。
师:用哪句话来概括的。(生沉默)我建议我们再把课文的第1段来读一遍。
师:课文的第1句话“‘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起什么作用?
生:解题。
师:对!那么“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是不是离题了?后面的“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是不是离题离得更远了?
生:作者在讲述小时侯的事情。
师:如果把第1句话去掉的话,有没有关系?直接用“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开头可以吗?
生:我认为不可以。这句是个引子。
师:作者想用引子引出什么来?
生:引出那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师:作者说的诗意在哪里?
生:就是“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除了这以外还有吗?
生:屏风的特点。
师:怎样的特点?
生:“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师:那跟诗意有什么关系?
生:屏风的特点再加上诗意,就显得非常幽雅、优美。
师:有道理。那么,是诗意引起出了屏风呢,还是屏风引起了诗意?
生:屏风引起了诗意。
师:屏风引起了作者什么样的诗意?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生:“功能与美感相结合”,“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师:那么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做到“巧”?
生: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师:能否说具体一点?
生:“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师:哪里说“功能”?哪里说“美感”?
生:“似隔非隔”是说功能,“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说美感。师:对。那么根据我们刚才的解读,这篇《说“屏”》是不是在说明屏的功能、种类和大小啊?
生(部分):是的。
师:是的?
生:不是!
师:同学们一会儿说“是”,一会儿又说“不是”了。你们矛盾了。我们把这段的“我们的先人……”来读一遍。(学生读)
师:有没有体会出来,作者到底要写什么?
生:写我们祖先手艺精巧。
师:精巧到什么程度?
生:擅长把“功能与美感的文章”并做到了“巧”。
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功能与美感”相结合了呢?(学生沉默)第1段里作者有没有具体展开讲。
生: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文中哪个地方讲的?从几个方面来讲的?(学生看书2分钟)谁发现了?
生(读课文):“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请你把它和前面的“诗意”和“功能”联系起来。
生:功能是“起分隔作用”,还有“挡风”;美感是“艺术点缀”。
师:用什么来点缀?
生:“有书有画”。
师:还有其他功能吗?
生:“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师:还有吗?
生:“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师:我们古人为什么不用“帷幕”而用“屏风”。
生:因为“屏风”是一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工具,而“帷幕”只有功能,没有美感。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很有道理。那么第3段讲什么呢?(学生看书)
生:在讲“屏”的款式,“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师:但第1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好像不是在说款式?
生:是说屏的功用,“缓冲一下视线”。
师:那么美感呢?
生:“装饰的华丽程度”就是在说美感。
师:有没有比这更能引起你的美感的呢?
生:“《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还有“艺术上有雅俗之别”。
师:这一段是不是也在说美感与功能如何才能结合得“巧”的问题,同学们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
师:“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这曲词也是美的,对吧。那么第4段是不是也和功能与美感有关呢?(生读课文完毕)请哪位同学把这段内容来归纳一下?
生:屏的使用。
师:怎么个使用法呢?
生:“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它跟课文前面哪个有关系?
生:跟美感。
师:跟功用没关系?
生:有。安放的位置与作用。
师:“安放的位置与作用”就是说功用?如果依照作者的说法,如果做到了“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就是做到了什么呢?
生:就是做到了“巧”。
师:现在的人有没有做到“巧”的程度?
生:没有,他们只是把它当做了“活动门板来用”,只是把它当做工具,没有上升到美和艺术的高度。
师:可是开头一句“屏也有大小之分”是不是在说屏的大小?
生:不同的人使用屏的不同的作用。现在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师:作者是哪种人呢?
生:是富有诗意的人,他要求屏能起功能与美感的作用。
师:现在他有没有看到?
生:没有。
师:那作者希望怎么样呢?(学生看书多时没有反应)请同学们到课文的前后去找一找,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师:也就是说作者希望“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什么样的创作?
生:能把屏再做得好些。
师:怎么个好法?
生:“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使它富有诗意。
师:好,解读得好。刚才我们说过,整篇文章他在谈一个什么问题?
生:要“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师:对,文章是不是始终围绕“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这一点来讲的。作者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部分):没有达到。
师:作者希望达到,但现在的屏风实际情况没有达到作者所说的富有诗意。现在的屏风太“伧俗”了。可见这篇文章它不只是在说屏的“功用、种类和大小,而是另有目的,更强调了一种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什么美学观点?
生(全体):“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师:全文是不是都在围绕“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巧”字做文章?
生:是。
师:他前面是不是还要有一个铺垫?没有铺垫,后面的话就没有办法讲,即使讲了也比较突兀,缺乏可靠的依据。
生(读课文):“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做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如果这样做到了,也就做到了什么呢?
生:“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巧”。
师:那么前面2、3两段是不是在说古人如何做到了“巧”?第2段说设置上如何做到“巧”,第3段是说如何制作得“巧”。
生(全体):是的。
师:作者在说完古人怎么做以后,第4段怎么写的?
生:用对比。通过现在人的屏和古人的比较。
师:作者先说古人怎么做,再来说现代人怎么做。现代人怎么做?
生:“仅仅把它当做活动门板来使用”。
师:也就是缺少了作者说的什么东西?
生:诗意,还有美感。
师:所以作者希望……
生:“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