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5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张妍



1.主旨



作者在文中着重表现陈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从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又说明他当时已有了反抗命运的决心。作者还着重表现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他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作者还着重表现陈胜的组织**才干。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时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时,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就在群龙无首时,陈胜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者。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 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者和组织者的形象,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



2.结构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3.延伸



全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话: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陈涉世家》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甘肃省酒泉中学高级教师 霍 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读《史记》,没有人不记得这句话;读司马迁,没有人不惊叹太史公这一问;读中国历史,没有人不因此而记住一个叫做陈胜的英雄,一个勇敢、有种、有血性的好男儿。这是陈胜对历史、对中国、对宇宙、对人生的深沉一问,这是《史记》的“眼”,这是发自秦汉之际的人类宣言。《史记》写历史,着眼于历史事件中人性的沉浮。它的全部内容,就积淀着如此的浩叹,如此的怀疑,如此的追问。这是司马迁的遗言,至今仍回荡在我们耳边,在奴役人的制度和观念依然阴魂不散的时候提醒我们——你是人的后代吗?当然,这个石破天惊、句式简洁的反诘更是《陈涉世家》这篇中国经典的核心句。讲了这句话,陈涉即便没有成就什么丰功伟绩,即便没有如楚霸王汉高祖般登上帝王之位,他也足以名垂青史,光照千古了。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帝王,还来不及讲一句人话就匆匆而过了,他们的使命就是重复,他们对人的历史进化毫无贡献。而这一句,是黑沉沉的中国历史中不多的几句大实话之一,也是不多的几句人话之一,不多的几句把人放在尊贵地位上的真心话之一。说它可以贯通整个历史绝不为过。因为任何历史,不管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还是“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胡适),骨子里,它就必然是人的发展史,人性的成长史,人心的发育史。当然,在一篇相对完整的美文中,这句话又是一个统领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眼、“文心”。我以为,读《史记·陈涉世家》,无论全文还是中学版的删节段,都要从这个句子出发,去把握历史脉络,探究选材标准,分析组材方法,感受人物形象,评析写作特点,揣摩语言风格,概括中心思想,学习叙事技巧。要明白,司马迁决不仅仅是通过这篇文章写了陈涉的这一句话来刻画人物,而是陈涉其人有这样一句真言而促成了这篇传记。如此,我们方可分辨清真正的文章家、史学家与舞文弄墨的酸腐文人的区别,我们才能学到为文、为史,更是为人的精髓。



        文章开头,简介陈涉吴广姓名籍贯之后,司马迁直接端出的细节,是陈涉“与人佣耕”时,一次在田间地头,伙伴间的几句闲聊。这儿的“尝”解作“曾经”,除此之外,一段中再没有任何表具体时间的词。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类似主题的闲聊,曾多次发生在陈涉和伙伴之间。那么,在这次“辍耕”之前,他已“耕”了多久?见过白发枯瘦的祖父“耕”,见过贫寒的父亲“耕”,一家人还是忍饥挨饿,苦苦挣扎;见过“闾左”的乡亲“耕”,见过憨厚的伙伴“耕”,大家都是“星晨沾露起,带月荷锄归”,却个个是吃苦的人,人人是受穷的命。看他人“耕”,到自己“耕”,从刚刚有力气举动锄头,到成了高大的汉子,汗水摔进泥土里,刨出多少老辈讲述的传说与历史,辛酸与苦难?弯腰播洒时,眼前飘过多少纷争的硝烟,耳边响起几多改朝换代的杀伐之声?只是耕者一直是嚼糠咽菜,起五更,睡半夜,将相从来都衣轻策肥,居高位,得厚禄,这就是庄稼一茬黄了一茬绿、一茬绿了一茬黄那样的硬道理吗?这就是每个人应该重复接受的命运吗?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辍耕”两个字吧,要知道,在陈涉之前,多少代的奴隶,他们从小耕到死,也从不曾如此“辍耕”过,他们从没觉得有走向田埂、眺望远方、感慨人生的必要。正是这样的许多人、这样一代代重复自身苦难的人,把同样的历史一直传给了陈涉,他们只是完美的、毫无差错的、合格的奴隶,只是奴隶。他们不曾让惯性的、麻木运转的历史车轮“辍”下来,改变哪怕一点点方向。可以肯定,他们从来也不会、或者不敢、最后多半是厌恶站在田野里出神片刻,遐思一时。他们不曾眺望远方,想象另一种人生。我想,他的思考一定关乎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与命运。他发出叹息了,一张口就超凡脱俗,惊天动地:“苟富贵,毋相忘!”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也许这样的小插曲会被当作逸事,“不可考”,专家们会这么说。因为并无史官在侧,也无宫廷档案,故而不该写进煌煌史册。看中国的史学,讥评司马迁的人不在少数。但太史公还是写了,因为这是历史的精神血脉,更是人的心灵真实。不写这些,不足以表现陈涉这个为秦王朝敲响丧钟的英雄;不写这些,无以与下文陈涉的行为及这行为产生的历史波澜呼应。因而,这一插曲,开篇明志,画出了陈涉的灵魂,是下边情节发展的根源、引子、开端,直接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句“文眼”呼应。而这么一呼应,全篇就不光有框架,更有了精魂,活起来了,神采熠熠了。那么,“鸿鹄之志”是什么?太史公不点破——此处按下不表,高潮待层层铺垫,慢慢来到。



下边,故事渐次展开。戍渔阳,道遇雨,进退维谷,实已陷入死地。这是“耕”之外的另一种命运。逃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亡亦死”。前进?“失期法皆斩”!左右皆死,进退同亡。这就是残暴的秦王朝留给一群男儿的生存空间吗?如此逼仄,如此严酷,如此无理,置人不得不死,实在欺人太甚!以前,佣耕,得过且过,看到了轮回的空虚,却不至于伸手扼死,那,是一种慢性谋杀。现在,失期,命在旦夕,已触到死亡的黑手,且有一种荒谬的逻辑:无论如何都得死,还要让你乖乖儿去赴死!这是往将灭的火苗上浇油,这是让人绝处求生,这是逼人死里逃生,拼死搏杀。这是强迫人在死中找死,看哪个死法更有光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无数的人死了,他们看不到这个终极结果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色彩。长平的土坑里,四十万赵国士兵被活埋在那里,他们是扔下刀剑乖乖儿死了的:战亦死,降亦死。他们看不出这有什么不一样。骊山的帝王大墓旁,几十万刑徒被杀死在墓坑中,他们早就知道这放下铁锹就等于捡起绞索的命运,他们知道的是无须自己操心,剩下的就是劳作,是等待。那么多人死了,死得悄无声息,柔顺安静,“反正是个死!”有什么好选择的?可是,必须选择。接下来的一幕真正激动人心。天上下着暴雨,旷野里雷鸣电闪,地下躺着大秦帝国军官的尸首,陈涉手中握着滴血的长剑,在电光映照下闪着红光,他发表了一番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高潮,核心的那句话已被他们的所作所为验证。可以想见听众是多么激动。他们已忍耐了太久。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历史由此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看吧,以前铁桶一般的控制瓦解了,以前无比强大的帝国开始崩溃了,以前战无不胜的秦军也开始溃逃了。“攻銍、鄼、苦、柘、谯,皆下之。”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觉醒。“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就这么迅猛,就这么神奇。三老来了,豪杰来了,各郡县纷纷起义。简直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最后汇成浩浩不竭之势。没几年工夫,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虎狼帝国——秦,瓦解了,彻底消亡了。是人毁灭了这个非人的帝国。



由此观之,司马迁围绕陈涉这个人的觉醒,围绕对他觉醒了的人的意识的挖掘、刻画与传神的描绘,讴歌了人的主体精神。因此,他那么善于组织材料,要言不烦,脉络清晰,叙述渐次推进,逐步走向高潮。短短几百字,写出了重大历史事件,也写出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异哉,美文!这是动人的有关人的历史,这是一个有关人类精神真实的历史故事。我想,司马迁写陈涉这个人物,就是想用他的那支充满使命感的史笔,写下“应该全是事实”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人类精神遗产”。 从这个意义上看《史记》,我们只能更加敬仰司马迁。他歌颂了陈涉的自由精神,但却一点也不讳言其人精神底子上的鄙陋。他把握的,不仅是史实的真实,也是精神的真实。史家之绝唱,确乎其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从人物描写中**陈胜的追求



天津青年路中学 周东培



本文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融为一体。文章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作者通过典型的历史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陈胜这一人物形象。



本文开头写陈胜年轻时期的抱负,以“鸿鹄之志”引出下文,为“举大计”设伏;中间写“举大计”的过程,从“死国”“死即举大名”的意念、起义策略口号的提出、“大楚兴、陈胜王”这一谶语的制作,都可以看出他胸中大有丘壑;结尾写起义军人陈,陈胜被立为王,正是“鸿鹄之志”的实现。如此前后照应,塑造了陈胜是一位胸怀大志、智勇双全的农民起义领袖。



本文人物描写简而意完整,话少而情洋溢。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攻”“收”“下”,这些动词用得很活。再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活灵活现地写了士卒敬仰陈涉的微妙神态。还有,“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挺”“夺”“杀”“佐”几个富有动作层次的词,将在一瞬间里所发生的一场激烈搏斗,传神地写出来了。作者没有工笔细描,只抓住几个有着表现力的词,就情味浓郁地在读者面前舒展出一幅幅反映某一事件全貌的画图,以少胜多,语言洁净如洗。



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在司马迁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陈胜这样一位农民革命运动**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陈涉世家

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 余剑英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2)了解关于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

3)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培养学生读说能力、说写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情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2.教学重点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4.教学方法:诵读评说、讨论交流、表演体验

5.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和作者:陈涉世家
司马迁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农民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二、新课学习

(一)读

1.听读 播放录音朗诵,标出长句停顿节奏,给难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
读准以下加点字字音:


阳夏人


当行
已失期  
数谏
陈胜王
社稷

坚执锐


(二)说:小组内自说、互说

1.说说自己难解的词和句的翻译。

2.说说长句的朗读停顿理由。

教师投影提示:朗读停顿方法(1)按意义停顿(先根据解释疏通文意,然后朗读,不读破句。)(2)按语法结构停顿(主语/谓词/宾语,一般介宾短语、偏正短语不中间拆开。例句投影打出)

3试译课文: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好基础知识的整理复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1.从检查作业入手,进行朗读训练,温习课文内容。

2.教师利用投影出示重点字词的正音。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后填空,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三、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课文内容,并在全班交流,举行一场“讲陈胜故事的比赛”。要求:用现代白话讲述,特别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四、布置作业:(1)翻译课文2和3小节。


(2)自由组合,给本文编排课本剧。

第三课时

一、配乐朗读课文23小节,营造氛围

二、请同学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课本剧表演

1)分别进行四组表演。

2 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课基础知识。2)完成课本剧剧本的书面整理。

板书设计

起义原因
直接原因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按秦法,当斩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起义前的准备
得到群众支持的理由
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论准备的方法
1.鱼腹藏书
2.夜篝火,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发动起义的经过
起义第一步
发动群众
起义标志
起义军旗号
起义路线
建立政权
并杀两尉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队伍
袒右
大楚
大泽乡蕲县蕲县蕲以东诸县陈县
张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一







【精彩片断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陈涉世家》全文的字面意思,同学们在疏通过程中渐渐学会了“独立行走”。这节课希望同学们再试着跑跑跳跳,不断挑战自己。好,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简要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生1:这篇文章写了一次农民大起义的过程。



生2:这篇文章写了陈胜所**的一次起义。



师:谁能把两位同学的发言结合起来,更好的概括文意?



生3: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陈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得到新的更完整的答案)



师:刚才这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如何?



(生齐说:好)



师:好在何处?



生5:既全面又准确。



师:嗯,同学们不但概括的好,评得也准。



师:像这样极有历史意义的故事,如果让你讲给别人听,想想哪些环节必须交代清楚?(把整体感知的要求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同时考查学生的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学生思考)



生8:起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嗯,有道理,你能简要的讲讲吗?



生8: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经过是“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结果是“乃立为王”。



师:同学们关于这次起义的重要环节交代得够清楚了吗?(追问,启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将读书与思考引向纵深)



生10:不够,起义之前的舆论准备也该说清楚。



师:如何准备的呢?



生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师:嗯,你补充得真是恰到好处。哪位同学能够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及时点评,评后再问,不仅使课堂流程顺畅,更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12: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师:如此一来,起义的情况是否都交代完备了?(继续追问,务必让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真正意义的尊重学生)



生13:没有,我觉得“为坛而盟”之前的“愤恚尉”也该讲讲,因为这说明了陈胜很有计谋。师:呵,你可真能抓住要害啊。还有要交代的吗?



生14:起义的时间,地点也应该向别人讲清楚的。



师:很好。现在,大家来说说,要把一件事讲清楚说准确要注意些什么啊?(阶段小结,让学生自己概括方法,“放”的自如,“收”的到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6:我认为,要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是啊,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肯綮,让人一听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二







师:说到人物,很明显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生齐声回答“陈胜”)(师板书:陈胜)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叙述或描写陈胜的句子。(学生看书,思考)师:好,我请同学们把自己所划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书中有关叙述描写陈胜的语句。)



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些语句,说说陈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既需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更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为接下来的交流中的“导演”工作作准备)



生17: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有志气的人。从“怅恨久之”“太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以得出。



(师板书:有志)



生18: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有谋略的会思考的人。从“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愤恚尉”及对国情的分析可以得出。



(师板书:有谋)



生19: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有威望的农民领袖。从“徒属皆曰‘敬受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师板书:有威)



师: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必须有一字当头方能以服众人啊。(学生思考未及老师设计要求,老师轻轻一点,化险为夷)



(生齐答:“勇”)(师板书:有勇)



师:那么那些地方可见他的勇呢?(重回文本,加深认识)



生2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生21:在起义军的战斗过程中他身先士卒。由三老、豪杰的话可知。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师:同学们分析的角度不同,表达不一,但是,所选的句子大多是对陈胜的——



(生齐声:语言描写)



师:对啊,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三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将文中两处较集中的有关陈胜的语言描写齐读。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对读书的情况进行点评。



生22:我觉得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不够慷慨激昂。师:请你来示范一下。请同学们再来齐读。(学生的点评还可以更多一些,这个读的环节做透了,也是能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的)



师:嗯,读得很有气势。完全可以给本文的插图做配音了。大家看插图,你能描述一下吗?生23:站在高坡上的陈胜振臂高呼,四围的徒属们义愤填膺地举着简易的武器与他相应。师:讲得好啊,如果你是徒属中的一员你会说什么样的话来应陈胜呢?(设置情境,在学生理解课文精髓的基础上,加强“说”的训练,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生23:打倒秦二世。(生笑)



生24:我们要活命,我们要反抗。



生25:陈胜我们听你的,跟定你了。(生笑)



生26:陈胜我们听你指挥,为马首是瞻。



师:哦,这位徒属还挺有文学素养。(生笑)



师:看来,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确是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啊,这句话中包含着可贵的反抗精神,对平等自由生活的追求。然而这样石破惊天的呼喊在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心中萌发已是公元十六、七世纪啦,可见陈胜的民主意识可真了不得啊。(适当运用讲授法,既是对主题的总结,更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师:想想史学家司马迁对陈涉持何种态度啊?



生24:我认为是赞赏的。陈胜是农民出身,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世家”可见对他在历史上所做贡献的肯定。



生25:也有惋惜。本文练习中的第三条,又向我们介绍了陈胜最终的结局,他的农民政权只持续了六个月。



师:是何因,你能说说吗?



生25:起义初期他很注重人和,也很有人气。但取得初步胜利后他渐渐失去了人心。



师:正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啊,最终陈胜竟被——(生七嘴八舌地说:一个部下所杀。)



师:“以铜为鉴,可知容貌;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陈胜的成与败给你以怎样的思考呢?(学习历史,知古是为了鉴今,至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可谓水到渠成)



生26:读史要客观的来评价人物,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生27:陈胜他在困境中战胜了敌人,却在胜利时遗失了自己。



生28:当你成功的时候切不可骄傲自满,忘乎所以。



生29:陈胜的失败也许与他的农民意识有关,他缺乏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一个大写的人。



师:呵,同学们的感悟可真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啊。刘老师也想把心得与大家交流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谁能够在凯旋时战胜自己,谁就能赢得下一场胜利。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从已有的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9: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