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苏盛葵



1.相关基础知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受尽欺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作者写她学诗,也可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2.内容理解



学习本文,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香菱学诗成功,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有启示的,归纳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3.形式把握



本文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4.语言揣摩



作者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这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香菱学诗》赏析



邸瑞平



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子拐了,又被薛蟠生拖死拽地弄到家里,做了他的妾。薛蟠遭打外出后,她住进了大观园,作者又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此刻,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出来。进园的当晚她就来找黛玉,黛玉对这无父无母的孤儿是颇有好感的,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读诗、作诗是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这片广袤的国土可供黛玉自由翱翔。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作诗的要领,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显示出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何等深厚!有了这样好的老师指点,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出现那十分动人的形象。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会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精血诚聚的精神。这样的人竟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多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作者要我们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香菱学诗



俞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



2.概括课文内容。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比如作者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四、拓展延伸



1.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3.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4.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从中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五、布置作业



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香菱学诗  



俞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3.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学实录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红楼梦》。



师:对,是《红楼梦》。大家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谁?



生1:《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生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生3: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现实。



师:不错,课文下面的注释中介绍了《红楼梦》的主题及作者的概况。一起读一读,记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下曹雪芹的有关情况。曹家从清代初年起至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祖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到雍正初年,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职;一年后被抄家。待到乾隆即位,父亲被起用,家道稍稍复兴。到曹雪芹二十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就靠卖画维持生活。在这期间,他花了十年时间写成巨著《红楼梦》。大家知道书中有哪些人物?



生1: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



生2:有贾探春、惜春、李纨、香菱。



生3:有刘姥姥、晴雯、袭人。



师:《红楼梦》了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课文里的主人公香菱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造得光彩照人。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看课文注释。(生默读注释)



师: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本出身于一个乡宦人家,在当地也算望族,但香菱幼年时遭拐卖,长大被人贩子一卖两家,后被呆霸王薛蟠生拉死拽弄到家里,成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这次恰巧薛蟠外出经商,香菱跟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终于得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香菱学诗。(底下学生窃笑)



师:稍详些。



生1: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



生2: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



师:“如痴如醉”用得好。



生3:香菱写诗改了三次,终于成功了。



师:我发现大家忽略了文章的前一部分内容。



生4:文章写的是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作诗的经过。



师:概括得挺完整。正如大家所说,香菱学作诗三易其稿,第三稿写成后拿给黛玉看,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边默读边用笔圈点。五分钟)



师:接下来将你的思考所得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气氛热烈)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看来我可以把黑板上的“?”改成(生插嘴:冒号)没错,冒号,希望等一下还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生会心地笑)展示一下交流所得吧。



生1:香菱学诗成功是因为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不错,很会抓重点词。她“苦志”表现在哪里?



生1:第1段中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可见她专心刻苦。



师:香菱“苦志学诗”的表现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描述,再找找。



生2:第8段中写“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可看出她的苦心专心。



生3:第6段中也有,“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一时探春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她把别人的说话都当成了诗韵,真是着了魔了。



生4:第4段中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安”。她已经废寝忘食了。



生5:第5段中有,“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师:你为什么把宝钗的语言也读进去?



生5:这也可反映出香菱学诗的刻苦、专心。是侧面描写。



师:说得有理。这部分对香菱作了哪些方面的正面描写?



生5:有动作、神态描写。



师:能从动作神态中揣摩出人物的心理吗?



生6:“坐在山石上出神”,她可能在想如何写诗,神游其中;“抠土”,她正在苦苦思索;“皱一回眉”可能是想不出好词句;“含笑”是因为突然有所领悟了吧。



师:分析得真好。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的苦心终于换来了成功。曹雪芹用细节将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你将精妙之处分析得细致入微。请大家继续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生7:香菱很有学诗的热情,她兴趣浓厚。如开头写她的语言“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师:有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自然地齐背本句)香菱正是达到了好之的境界,无怪乎她学习要成功了。



生8:香菱还很讲究学习方法。比如第2段香菱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讲给黛玉听。



师:不错。香菱有所领悟后,就敢于把体会说出来。可平时老师让大家谈体会,有些同学就是紧闭金口,坚决不说。(有学生掩嘴而笑)下面一起来读香菱谈读诗体会这一处。



(生齐读“我看他《塞上》一首”至段末)



师:香菱读诗用了哪些方法?



生1:她把诗句和自己从前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很到位。



生2:她会运用想象。“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师:联想,想象,这些都是读诗的好方法。香菱还注重对词的品味,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有好词句就背下来,注重了积累。这与我们学语文是多么相象啊。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还有另外的原因吗?



生:她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



师:这位老师好在哪里?



生1:黛玉善于鼓励,她开始就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可让香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生2:她让香菱多读,先读一百首王维的诗,再读一二百首杜甫、李白的诗。



师:多读确实是学诗的好方法,能用前人的话印证一下吗?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师:看来林黛玉真是位深谙教学方法的老师啊。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先读王维的诗,再读杜甫李白的呢?还有,为什么黛玉不赞成香菱读陆游的诗歌?陆游的诗不好吗?



师:问得好,挺会动脑筋嘛。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生陷入思索。片刻,无人作答)



师:看来这问题还把大家给难住了。我来解答吧。首先请大家看陆游这首诗的题目(生看注释)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谈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对休闲之作,黛玉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生若有所悟)为什么要依次学三人的诗句呢?这跟他们的诗歌特点有关。王维的诗富有诗情画意,前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善写真景,抒真情;李白是(生接上来说:浪漫主义诗人,很有想像力。)



生:明白了。黛玉先让香菱感受诗歌意境,再让她明白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发挥想像力。



师:你的悟性不错。让我们继续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吧。



生1:黛玉对香菱写的诗进行了评论,指出存在的不足。



生2:黛玉还让她重写了三……不,是两次,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师:所谓“严师出高徒”嘛。



生3:黛玉在香菱读了诗后还与她“讲究讨论”,让香菱说自己的见解,这跟老师平时让我们说体会差不多。



师: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讨论到现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



生1: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



生2:香菱是一位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生3:香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



师:评得到位。香菱写诗三易其稿,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一下,前两首弱在何处?



生1:第一首措辞不雅,没什么感情。



生2:第二首变成写月色了。



生3:第二首也没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在说月色很美。



师:第三首诗歌好在哪里?



(生自读,同桌讨论)



生:老师,“砧敲”“绿蓑”是什么意思?



师:“砧敲”是指妇人捣衣的声音,香菱此处化用了李白诗境,妇人月下捣衣,表达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绿蓑”本指渔翁,此处指江上之人,秋夜闻笛,勾起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其他诗句理解还有疑问吗?



生:“半轮鸡唱五更残”“红袖夜倚栏”跟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生1:我理解是黎明时分送别亲人,所以写黎明还是写离别。



生2:“红袖”就是指女子吧,“倚栏”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温庭筠不是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吗?



师:现在能评论这首诗歌了吧?



生:这首诗句句写月,有句句写离别。感情很真挚,立意很好。



师:可以说,诗中抒发的正是香菱内心深处的蕴积已久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诗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难怪大家评论说“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下面一起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我们的探讨也挺有收获。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生1:学习要像香菱那样刻苦,才能学好。



生2:学习要坚持不懈,一次不行,再做第二次,直到成功为止。



生3:学习应该有兴趣。像现在我们一说起学习就只会说很苦,自然就学不好了。



生4:学习还要讲究方法,一味死读书是不行的。



师:对我们学语文有启发吗?



生1:有,我认为学语文也要多读,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生2:学语文也要多积累,有好句就要背下来。像我平时就是不肯背,到用的时候觉得脑子里空空的。



生3:学语文要多写作文,放开胆子写。平时总因为怕作文,就不敢写,有时还偷懒。



生4:我认为还要有一位好老师,香菱学诗如果没有黛玉这位学识渊博,又善于教导的老师,进步不能这么快。



师:我正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生会心地笑)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确实,曹雪芹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教给我们许多学语文做学问的好方法,真应该感谢他。课后请大家把心得写成一篇短文,题目就叫《从香菱学诗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俞婷 苏盛葵



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的教学安排了两课时,回顾课堂,我有几点思考:



1.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老师很多惊喜。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



3.阅读中要注重阅读迁移。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思考,会表达,同时得到一些对学习、人生的有益启示。



另外,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到位,有关宝钗及大观园几乎忽略。希望自己也能不断提高,做一个学生所期望的好老师吧。



(执教者:俞婷)



(案例来源:http://www.jxyj.dyedu.net/shownews.asp?newsid=863东阳教学研究网)



专家点评



这一堂课的操作思路清晰,结构简约,重点突出。课一开始教师对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作了精要的介绍,接着简要梳理文章内容梗概,要求大家用一句话归纳。然后转入正题:“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讨论之后要求学生评论、总结:“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最后进行拓展延伸:“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我们的探讨也挺有收获。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全过程丝丝入扣,一环扣一环,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是衔接的功力。



二是这堂课过程民主,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一种引导带动作用,这是新课程中我们所极力倡导的一种角色定位。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苏盛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