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 彭薇



1.相关基础知识



学习本文,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呼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业便变卖殆尽。他23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30岁还没有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败,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制度的腐败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交流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败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圣驾”,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



反动腐朽。清**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要讲究起承转合等八套固定程式,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务。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2.内容理解



《范进中举》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因此,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左邻右舍及胡屠户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是本课学习重点。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两三天揭不开锅,中举当天他还抱了鸡到集市叫卖好换米回家,左邻右舍没有人关心他。中举后,众邻居都来恭维,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中举前,胡屠户可以大骂范进,训斥得范进“唯唯连声”;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为“老爷”,是“天上的星宿”,奉承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范进中举后,连举人出身做过知县得张乡绅也赶来拜会,不但口头上拉关系,套近乎,而且送来了“贺仪五十两”银子,送给范进“三进三出”的干净房子。从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可以分析出他发疯的社会原因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3.形式把握



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4.语言揣摩



作品中大量精彩的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如:



“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语句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



“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四字,使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胡屠户这个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本文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放榜当天,范进抱了鸡在集上卖,“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好不狼狈;邻居告诉他中了举人,他却以为人家哄他,“只装作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便要夺他手里的鸡,他只好无奈地请人家不要跟他开玩笑”。这些细节描写,把范进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范进读报帖时,“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知道自己真的“中了”,竟欢喜得发了疯,拍手大笑,满街飞跑,弄得披头散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一只,口里狂念:“中了!中了!”作者以细致的笔调,描摹了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刻画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支配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以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对比手法的运用



韩凤官



《范进中举》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抨击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现实。



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是表现在人物之间的对比,二是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



人物之间的对比主要是范进与胡屠户形象的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训斥他,他只能“唯唯连声”,称“岳父见教的是”,辱骂得他“摸门不着”,也不敢吭声。二人表现为一恭一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慷慨地送肉送钱,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处处小心,处处奉承。二人表现为一尊一卑。



人物自身的对比主要表现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等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贺喜礼品不同:中秀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人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二是相貌评价迥异:中举前是“尖嘴猴腮”;中举后是“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三是嫁女对象大变:中举前是“嫁与你这现世宝”;中举后是“嫁与个老爷”。四是沾光说法相反:中举前是“不知累了我多少”,“带挈你中了个相公”;中举后是“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五是行为举止变化:中举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傲慢粗俗;中举后是“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低三下四。总之,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不是训斥,就是辱骂,中举后对他则是既讨好又恭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充分表现了这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势利市侩的丑恶嘴脸。另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主动拜访,赠银送房。众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等,这与范进中举前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却无人过问,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揭露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普遍心理。



人物自身的对比其次表现在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的变化。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是中举当天早晨,他还抱了鸡到集上去卖,以便买点米回家“救命”。而一旦中举,仅张乡绅立刻就送来“贺仪五十两”,“三进三间”的干净房子。至于以后经济条件的变化,可想而知。



人物自身的对比还表现在范进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唯唯连声”,低头哈腰地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后,他不再称胡屠户“岳父”,而改称“老爹”了。



总之,文章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不同情况的对比,尖锐地批判了科举制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试析《范进中举》细节描写的语言表现力

余代宏



老师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读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里的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双呆滞的眼睛;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迂腐气。细节描写就是指某此细小的人物表现或对细微事件场景的描写。顾名思义也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细胞。好作品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是清代讽刺小说大师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的节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精彩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整部小说高超讽刺艺术的缩影,具有无与伦比的语言表现力。



一、白描式的细节描写是对古典小说叙事形态的一大超越。



作品的细节描写采用客观呈现的白描手法,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运用简洁质朴的白话语言,把小说形象生动而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强化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正如鲁迅所说“乃秉持公心,指时弊”(引自《中国小说史略》)。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回。”等句,全是冷静的客观的细节描写。小说完全摒弃了古代说书体小说骈丽化的俗套,创造了细节描写的白描化的范例。



二、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对人物的最富特性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



即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例句:“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管那只手隐隐地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些细节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传神,把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和迷信无知的品性表露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细节描写让原本枯燥的情节走向生动。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细节描写对于文学作品特别对于小说的重要性。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的生动形象,好作品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很关键。



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作品生动形象增强讽刺魅力,在本文随处可见,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五、让作品由肤浅走向深刻。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范进,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放榜当天,范进抱了鸡在集上卖,“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好不狼狈;邻居告诉他中了举人,他却以为人家哄他,“只装作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便要夺他手里的鸡,他只好无奈地请人家不要跟他开玩笑。这些细节描写,把范进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范进读报帖时,“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知道自己真的“中了”,竟欢喜得发了疯,拍手大笑,满街飞跑,弄得披头散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一只,口里狂念:“中了!中了”作者以细致的笔调,描摹了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刻画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支配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以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深深地体味出吴敬梓试图以文化的力量影响读书人、改变读书人、改造社会的良苦用心。



前面引用的有关胡屠户的细节描写,同样采用客观呈现的白描手法,对于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深刻地表现了胡屠户刻薄、市侩、势利的小人嘴脸,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儒林外史》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如鲁迅所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引自《中国小说史略》),而小说中精彩深刻的细节描写是讽刺手法运用上的关键一环,我们由《范进中举》可见一斑,真可谓“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 彭薇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讨论:



(1)课文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2)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评点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颠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三、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以及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本描写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胡屠户。



二、讨论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l)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三、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 彭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彭薇 苏盛葵  



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能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不必过多分析。



(执教者: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  彭薇)



专家点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可以抓住范进中举时的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剪裁得当,主线分明,重点突出,显示着执教者的匠心;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课内活动充分,自主性强。课的结尾处的拓展也有一定的创意,发散性强,升华得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9: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