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备课资料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 倪岗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学法指导



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学习本课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梳理线索,复述故事,体会其构思之巧妙。以此来带动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三)语言积累



拮据、底货、栈桥、糟蹋、老本、无赖、分文不值、为期不远、福音、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牡蛎、郑重其事、褴褛、公道、底细、田地、阔绰、煞白、嘟囔、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使眼色。



二、内容理解



(一)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安排上,本文看起来平铺直叙,但却波澜起伏,张弛有节。菲利普这个生活拮据的职员家庭,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过去的“恐怖”、今天的“福星”于勒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而写菲利普的二女儿婚后全家外出旅行,看来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使情节舒缓下来了,而且在舒缓中又绝妙地插上一个菲利普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文雅高贵”的姿态,令人发笑,心情松弛下来,在这轻浅素淡的幽默之中,不知不觉地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菲利普与他朝思暮想的“福星”于勒在海轮上相遇了。在没有确证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紧张起来。但作者在此没有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跌宕一下,让这个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又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不被于勒认出来,菲利普夫妇筹划有方,退却有序,安然脱险。故事慢慢地入情入理地结束了这场虚惊,把气氛平息下来,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把这样普通的事情写得这样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饶有风趣,是很不容易的。[1]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梳理情节,理解情节的曲折变化。



(二)小说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颇惹人争议。



有人认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种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那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2]



还有人认为解读这篇小说主题时应先还原被删去的首尾。“莫泊桑是一个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他在对现实批判的同时,总是饱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善良的肯定,这在他的小说《羊脂球》中有充分的体现。被删去的首尾几节,恰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成年‘我’的‘反常举动’是对父母所作所为的反抗,是对苦难者发自内心的一种同情,是冷漠世界的一抹人性之光。被删去的首尾几节,还暗示了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人所具有的怜悯之心、恻隐之心,是人类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的救赎之源。”[3]



以往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基于金钱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入小说的氛围,让他们对亲情与金钱作出选择,促进学生的思考感悟,学生可能有新的见解。



(三)人物形象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这篇小说主要塑造的是菲利普夫妇。因为这篇小说就是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来表现主题思想的。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菲利普太太与菲利普先生一样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但相比之下,她显得精明泼辣、工于心计。



三、形式把握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态百相。



首先,人物性格的差异在对比中展现无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莫泊桑本来就有着不俗的笔力,再辅以对比,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当于勒来信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夫妇立刻把他称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而当于勒穷愁潦倒时,“这个好心的于勒”马上又成了哥嫂避之惟恐不及的家伙。败家──在美洲发财──在船上卖牡蛎,于勒身世的变化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儿子若瑟夫形成了对比。而莫泊桑塑造人物并不仅止于此,连菲利普夫妇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被鲜明地展现了出来:“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永不变更的话与太太口中“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相形之下平淡乏味多了;买牡蛎时菲利普和太太又有着不同的盘算;尤其是在船上突遇于勒之后,菲利普的失魂落魄、不知所措与太太的镇定果断以及后来暴怒大骂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菲利普先生的懦弱无能和菲利普太太的精明泼辣、工于心计就这样跃然纸上。



其次,作者在情节构思上,还安排了两个对比。第一、二两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个对比。在第一、二两部分中,两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而出。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便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这是一个“福星”与“灾星”的对比。另外,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插叙,又构成一个“灾星”与“福星”的对比。这样安排情节,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真假美丑,作者不加评述,读者一目了然,从而鲜明、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中心思想。④



此外,小说中还有两小段描写自然环境的对比性文字,很好地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第一处是动身去哲尔赛旅行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一处描写的景物是平静明快的,烘托了一家人终于能“奢侈”一回出国游玩的快活和兴奋。第二处是认出了潦倒的于勒之后:“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一处景物描写是沉重阴郁的,折射出了人物心中的阴霾。



四、语言揣摩



对于他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喜爱,有所憎恶的。然而他的态度都隐藏在简洁而不动声色的语言之中。小说中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也没有用任何特殊的颜色给他们抹上花脸,或者让他们变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就已让菲利普夫妇那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已经留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了。



人物语言。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像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



外貌描写。其特点是不依靠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让他们更生动地去显示自己的神情。如菲利普发现牡蛎贩子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画了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船长证实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时,菲利普的脸色和眼神是“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这些脸色和眼神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在海的那一边



傅书华



西方的原型神话批评有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真真值得你反复地讲述。读《我的叔叔于勒》,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句话。真的,这部小说虽然是个外国人写的,写的又是几百年前外国的生活故事,但你读起来,就好像是在读一个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故事。不是么?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生活故事是何其多呵,许多的人,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是如同作品中若瑟夫的父母那样么:生活在物质需求相对不能满足的窘况中,却又要在自己生活的具体境况里,费尽心机,竭力来支撑着与周围大多人生活水准相差不致太多的所谓的体面,这种体面可能是三间砖瓦房,也可能是几套体面的衣服,有所装潢的居室。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生活水准,满心期待着自己的哪一个亲朋好友能出国或去南方的哪个沿海城市,对这样的亲朋好友艳羡不已又盼望着他们给自己带来好运──虽然他们在自己身边时,并不出色甚至还大为逊色。即使自己没有这样的亲朋好友,他们也会在讲述他人类似的亲朋好友的故事中,啧啧赞叹,在啧啧赞叹声中满足自己心底的隐秘愿望。你只要稍稍留心一下,身边的这种啧啧赞叹声是何其多呵)每当听到这种啧啧赞叹声,我就会想到若瑟夫的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这是一个外国的从前的故事,这又是一个中国的今天的故事,因之,这样的一个故事,就给了我们以阅读的兴味,以论析的兴味。我正是从这种兴味出发,反复地读了这篇小说,并愿意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仅仅是我的阅读体会,以与大家交流。



我读这篇小说,首先给我以感触的,就是海的那一边的虚幻性。若瑟夫父母把解脱自己贫困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海的那一边,寄托在海的那一边的于勒叔叔身上。但他们对于海的那一边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了解。我们来看第二封信:“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知道于勒叔叔的穷困潦倒,由此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推测出,于勒叔叔的第二封信,只是一个谎言,他那时已经成为一个被人鄙弃的“法国老流氓”了,已经处于穷途末路了,所以,他才会说出“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这样的话来。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海的那一边”,这样的一个叔叔于勒,却被若瑟夫的父母虚幻成为一个幸福、希望的所在。这是一种可笑,还是一种可悲?读这篇小说,面对若瑟夫的父母,正是这样的一种可笑与可悲相交织的情感始终缠绕着你,使你不能释然。你看,若瑟夫的父母虽然“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们却并不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切实努力上,而是寄托在虚幻的海的那一边:“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于勒叔叔那充满谎言的第二封信居然“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还不仅仅如此,若瑟夫的因家境不佳迟迟嫁不出去的二姐,其后来也所以能够成婚,“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人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前总闪过我们身边那些对有海外关系的人羡慕、奉迎、讨好的身影。这种身影,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做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描绘: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你看,对虚幻的海的那一边的迷信、神化达到了一种怎样痴迷的程度呵。这是一种精神的愚昧,精神的宗教,是人在无力改变此岸的自身现状时,依靠主观臆造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而进行的自我欺骗与自我麻醉,在这种自我欺骗与自我麻醉中,人放弃了对自身境况的正视与反省,成为一种可怜的精神侏儒。



若瑟夫的父母虽然认为海的那一边会给他们带来福音,但他们却从来也不曾设想一下,自己也可以漂洋过海去到海的那一边。你看,在海的这一边,于勒叔叔“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是全家的恐怖”,而一到了海的那一边,“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全家惟一的希望”。莫非海的那一边是可以神奇再造一切的天堂么?如果是一个天堂,如果于勒叔叔都可以发生这样的转变,如果一个坏蛋、流氓、无赖都可以在海的那一边成为全家的福音与希望,若瑟夫的父母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自己也漂洋过海去到海的那一边呢?虚幻的东西总是给人以希望,惟恐打破这种虚幻,正是可怜地生存于现实的人们的最后一道可怜的脆弱的深隐的心理防线,虽然为他们所不自知、不自觉。



如果我们把海的那一边作为虚幻的象征,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海的那一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存在时时出现。你看,尽管若瑟夫家的日常生活已经十分拮据,“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但“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若瑟夫的父亲也仍然被贵妇人“高贵的吃法打动”,强撑面子要请家人吃牡蛎。若瑟夫的母亲“怕花钱”,却要以“我怕伤胃”,“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为借口来拒绝丈夫为自己和若瑟夫买牡蛎。正是在这种虚幻的对现实真实存在境况的遮掩中,人们得以获得暂时的精神性的陶醉、满足与逃避。



但严酷的真实并不是用虚幻的存在就能永久遮掩的,“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的哲尔赛的旅行成了一次最为沮丧的旅行,作为“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的哲尔赛岛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而被视为全家人幸福希望的于勒叔叔也终于露出了他本来的真实面目。这是真实而严酷的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虚幻的想像也无法抵挡的。



面对真实的严酷的现实,面对虚幻的臆造的梦的破碎,作品展示了两种价值选择:“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依然是一种冷酷的自私的回避。而作品的主人公则“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弃绝虚幻,用人性、温情拥抱、滋润现实的严酷,这或许才应该是不同于“海”的这一切的真正的“海”的那一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叔叔于勒







广东省江门市实验中学   周华章;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 韩瑞荣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情节,领会作品的主题;



2.揣摩构思的巧妙,鉴赏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



3.品味人物言行神态,窥视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领会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题。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新词,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理解含义:(投影显示)



拮据 糟蹋 牡蛎 蚝 嘟囔 煞白 栈桥 十拿九稳 阔绰



2.学法提示,明确目标。



回忆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提示: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①明作家,知背景。②读小说,析要素。③深分析,挖主题。



出示学习目标。(略)   



3.三分钟速读全文,标出文中“我”的家人评价和称呼于勒的语句,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①全家唯一的希望②、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③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④这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复述故事是为了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分析作准备,所以必须抓住主要情节。



三、梳理情节,把握主题。



1.对待同样一个人,而且这人还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家人的评价前后却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



提示:



经济情况。因为叔叔的经济情况经历“穷──富──穷” 的变化过程。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叔叔贫穷或暴发的处境?



提示:



穷(“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富(“不久就来信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穷(“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他叫于勒……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了什么田地!”)



3.那么于勒处在不同的境况时,“我” 的父母是怎样对待他的?请各用一字概括,并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赶(打发他到美洲去)──赞(“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盼(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骂(这个贼、这个流氓)──躲(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4.作者想用发生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的生活琐事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



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若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如答“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5.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天涯咫尺,多年苦盼,兄弟好比;



下联:咫尺天涯,一朝相逢,骨肉恰似。



横批:        。



提示:摇钱树,陌路人,金钱至上(或金钱万能、人不如钱等)



四、揣摩构思妙处,迁移训练布局。



1.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本文情节依次应当怎样?文中的布局有何好处?



提示:



生活(顺序):赶于勒──盼(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



本文(插叙):盼于勒──赶于勒──盼(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按生活的本来顺序显得平铺直叙;课文采用了插叙,一开始就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中间用插叙便于形成对比,更好地反映随着叔叔经济情况的改变,父母前后态度的变化,从而突出了主题,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请就提供的情节设计最佳布局。(投影显示)



①中秋夜我一家三口骑车回家; ②行到半路车爆胎了③陌生青年路过,热情询问,并让我们等他回去拿工具修车;④月光下我们的希望与疑虑;⑤陌生青年月下修车;⑥修好车后,青年拒收报酬,继续去女朋友家送月饼;⑦月色迷人,我们全家人又愉快的踏上归途色迷人,我们全家人又愉快的踏上归途。



提示:可选用插叙或倒叙方法,力求使故事情节曲折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叔叔于勒








广东省江门市实验中学   周华章;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 韩瑞荣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二、研读重点人物,探究人物性格。



1.在菲利普一家众多的成员中,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明确:主人公身上往往突现了作品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篇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卖牡蛎那几笔直接描写,只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使他充当了映照心灵优劣的一面镜子。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分角色朗读“遇于勒”部分,思考:本部分对菲利普夫妇进行了哪些角度的描写?写出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如:当菲利普发现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可见内心的骤然紧张;“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显然是怕弟弟认出自己;“瞪着眼”看女儿女婿则是怕他们觉察这个秘密;“脸色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生动写出他失魂落魄的心态。又如:当菲利普夫人听说穷水手可能是于勒时,“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显示她惟恐希望落空的心理;当确定这一判断之后,一面发狠地骂着于勒是“贼”、是“流氓”,一面果断地带领着一家老小转移了“阵地”,脱离了“危险”,充分暴露出她的自私冷酷、势利的嘴脸。



3.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突出中心,课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文中有几组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主要用三组对比:一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鲜明地揭示了主题;二是若瑟夫与父母对待亲人的态度对比,用涉世未深者的亲情反衬出成人的世态炎凉;三是于勒与兄嫂对亲情的不同态度用于勒对亲人的感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自私、冷酷无情。



三、迁移训练,加深理解。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穷愁潦倒的于勒。如果于勒真的发了财,情况又会如何?



投影显示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提示:学生的续写合情合理即可,不必过多限制。



2.类似课文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重演吗?如果你也有于勒这样的亲戚朋友,你会怎么对待他?



让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求言之成理。



在学生发言后让学生齐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段精彩论述: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2: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叔叔于勒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学 章志武 席晓影



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熟悉课文,梳理、复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一说,菲利普先生是怎样的人。要联系课文来说,要有根据。



生:菲利普先生是一个很冷酷的人,他遇见了亲弟弟却不肯相认,只是因为弟弟穷。



生:我补充一点:从这里也可看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怕弟弟回来吃掉他的财产。



生:菲利普先生还是一个很贪心的人,文中写道“大家还拟定了上千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师:很好。板书:冷酷、自私、贪心



师:冷酷、自私、贪心,六个字就写完了菲利普先生的性格。可是作者却把文章写得这么长,是不是很啰唆呢?



生:当然不是啦。



师:为什么?



生:作者要把课文写得读者愿意看,就必须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当然就要写得长啦。



师:活灵活现?你们觉得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活灵活现?



生:是。



师:你们写爸爸妈妈、同学老师是不是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啊?(生笑)。为什么不是?



生:(七嘴八舌)不会写。不会描写。不喜欢写……



师:描写很重要。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爱耍小性;史湘云的天真爽直,爱说爱笑;孙悟空的勇敢淘气,猪八戒的愚笨懒馋;张飞的莽,关羽的忠,刘备的善。还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菲利普夫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不是在写人物的时候都给他们贴上标签,直接告诉我们:菲利普夫妇是冷酷自私贪心的呢?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用各种描写的手法来写他们的。好的文学作品,作者自己不会出来胡说八道。它用文字说话,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神魂。一个人物写得好还是不好,要看作者的描写动底。这个描写相当于画画中的白描,几笔就把人物勾画出来了。下面我们来学学,作者是怎么来描写人物的。大家仔细阅读课文中有关菲利普先生的部分。



生:“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菲利普先生急切地盼望有钱的于勒叔叔归来。



生:(插嘴)盼望于勒的钱回来。



师:对,这句话他一说就说了十年,而且是永不变更,始终如一地盼着于勒──的钱(生笑)。可见他贪心。



生:“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菲利普先生在船上突然遇见于勒时的神态描写。具体地写了菲利普先生的震惊。因怀疑而震惊。



生:“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这些都是菲利普先生知道于勒就是那个卖牡蛎时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很害怕。



师:他害怕什么?



生:怕于勒又回来吃他们。



生:怕在船上被人认出丢脸。



师:还怕什么?



生:怕被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他的女婿就是知道他们家有有钱的亲戚才肯结婚的。



生:怕美梦破灭。生活里没有指望了。



生:他还怕他的太太。因为那个是他的弟弟。他是一个妻管严。(生笑)



师:真的吗?



生:菲利普先生确实是一个胆小的人。比如前面,于勒不但用完了自己的遗产,还大大地占用了我父亲的一部分。为什么他不会保护自己的财产呢?



师:这是胆小还是无能?



生:无能。



师:对,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发现了菲利普的又一个性格特点:(板书)懦弱无能。课文里还有没有写于勒懦弱无能的地方?



生:有。课文第八十四页,“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大事当前,一个男人没有主意,反倒要老婆作主,真是无能。还吓得结结巴巴。是我们的耻辱。(生笑)



师:这年头,男女都有一样,都一样。(生笑)仔细看看,菲利普先生还有别的性格特点没有?



生:有。他很虚荣。他之所以请家人吃牡蛎,就是被两位高贵的小姐的吃法打动了。他没有钱,还要假装高贵。



生:课文最前面说他们一家人生活很拮据,但是每次去散步都要穿戴得整整齐齐。也是虚荣。



师:穿戴得整整齐齐也是虚荣啊?又不是花枝招展,过分地打扮。



生:还有。他还很虚伪。他去问船长有关于勒的事情,却绕这样大一个圈子。搞得船长都不耐烦了。有话不直说,虚伪。



师:(板书)虚荣虚伪。大家看书又认真又仔细。作者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菲利普先生写得这样生动的呢?



生: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师:我们还学过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师:为什么学了,有的人的作文还是味同嚼蜡,把人写得干巴巴呢?什么原因?



生:不知道。



生:没有观察。



师:观察什么?



生:生活中的人。



师:对。莫泊桑能把菲利普先生写得活灵活现,就是因为多次观察多次思考。这个人物,当作者还没有写出来的时候,他就活在作家的心里。最初是模模糊糊的样子,因为天天想,常常看,所以象胎儿一样慢慢地长,渐渐地有鼻子有眼睛了,长大了,就写出来了。作家一定想过很久很久啦。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菲利普太太的形象。她与菲利普先生有没有相似之处?



生:有。自私冷酷贪婪。因为他们是一家嘛。不认于勒也是一起干的。



生:她也虚伪啊。她不让约瑟夫吃牡蛎,却说什么怕伤胃。其实是怕花钱。



师:那菲利普太太与先生的性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仔细研究有关菲利普太太的部分。



生:菲利普太太更有主见。可能平时在家都是她作主。比如:菲利普先生问她怎么办时。“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师:对,在这个时刻,菲利普太太能够辨明利害关系,作出决定。确实果断。



生:她很泼辣。“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然后就破口大骂,还用许多恶毒的词来骂于勒:讨饭的、贼、流氓等。



师:很好。菲利普太太还有泼辣果断的性格特点。板书:果断泼辣。菲利普夫妇两人的性格是异中有同,同中求异。这样的安排使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语言描写要写好,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师:好,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认于勒吗?(生讨论)



生:会。因为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亲情浓于血。



生:不会。自己家已经这样地穷,如果再把他领回来,家里更穷。



生:会。就算是自己吃少一点,也要给于勒温暖。兄弟之情如手足。



生:不会。于勒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在年轻时就游手好闲,还吃掉了我的财产,我不会领他回来。



生:亲兄弟,明算账。他也成年了,应该自己照顾自己。



生:帮得了急,帮不了穷。这是他的命运。我们没有办法。



生:我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为什么还要去认他呢?



师:啊?开始我们说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贪婪,敢情你们都跟他俩一样?



生:我们实话实说啊。



生:老师,你呢?



师:啊,我?我很同情于勒……



生:(打断老师)到底会不会呢?



师:(犹豫之后)我要想一想。



师:好。讨论到这里。亲情与金钱,谁轻谁重?当它们发生矛盾时,我们该如何选择?这个问题今天一下子是无法得出答案的。亲情将伴随着我们一生,从始至终,不会停息。金钱也像影子,也将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离开人间。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心思考,用心体会,将会明白亲情是什么,而金钱又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2: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如何分析人物上,而没有放在主题的把握上。语文课不必象政治课那样给人做道德审判。道德,不是通过议论得来的,不能指望学了本文,学生就能都以亲情战胜金钱,成为仁人君子。我希望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设身处地地想,把自己放在那个情景中去想,而不是置身事外空发议论,怎么漂亮怎么说,希望他们有一点真切的感受。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们会认于勒吗?”我要求他们照实回答。也许他们的回答不是正确的,但却是真实的。亲情与金钱会伴随他们一生,以后有更多的生活让他们去体会这个问题,所以并不着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给出了也没有用。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学 章志武 席晓影)



专家点评



整个设计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引导,以品读人物语言神态为突破口,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解读,突破口选得好,课堂上放得开,收得拢,非常从容。



整个设计中最佳最出彩的环节是师问“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认于勒吗?”,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贴近人物,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人物与主题。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而且真实。



提两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1.用常人心关照人物。在师生锐利的解剖下,菲利普“冷酷、自私、贪心”,似乎是大恶人。不过我总觉得菲利普先生并不是恶人,更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他所表现的“恶”也是普通人的“恶”。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似乎缺少对人物的怜悯和同情。例如:学生在提问“于勒不但用完了自己的遗产,还大大地占用了我父亲的一部分。为什么他不会保护自己的财产呢?”时,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是胆小还是无能?”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回答的是“懦弱无能”。为什么不可以说是菲利普也有善良的一面呢?就算于勒也能发现他闪光之处,他发财后想弥补自己的过错,落魄后宁可自食其力也没有连累亲人。简单的站在道德审判席上尖锐的指责是容易的,怀着同情和悲悯感受小人物的人性的复杂是艰难的。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我认为这样的同情和悲悯更重要。正如基督教义中说的“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罪人”。既然在道德的审判席上人人平等,那么从多角度解读人物性格,会使人物形象更血肉丰满,更真实感人。



在对外国文学中的人物分析中,尤其要注意不能被“阶级意识”遮蔽对人性的同情和理解。



2.关注艺术魅力。情节、人物形象、最多加上环境,已经成了小说教学的定式。而对小说所蕴涵的艺术魅力的追索总是欠缺。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叙述小说中的故事,就像打开不同的窗户,能决定给读者看什么。不同的视角,既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影响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小说的形式。合适的视角就是恰当的切入点,能使小说的内容表达得深入透彻,形式上达到自然完美。



《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不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全知视角,而是与文本中的人物处于同一角度展开叙述的限知视角。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作品中的“我”作为目击者充当事件的角色,这种叙述显得身临其境,非常真切。光从视角角度而论,作者也可以选择菲利普先生或者菲利普太太作为视角,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叙述。而选择一个孩子作为视角,我认为是独具匠心的。一则,在鄙俗的成人世界中融入一缕清纯的没有功利的孩子世界的温情。意义更为丰厚。二则,产生了“间离”感。直接以菲利普先生或者菲利普太太作为视角,把人性的丑陋面赤裸裸的袒现在世人面前有过于刻意的不真实感,而以孩子为视角虽不真切,却更有空白之美,使人在认识对象的同时,又能产生陌生之感。



从教学角度,可以让学生以菲利普先生或者菲利普太太作为视角重组文章,再来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叙事之妙。



在我们的课堂应当有更多的“聚焦于文本的愉悦”和更多的对艺术魅力的探求。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 倪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