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备课资料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主旨]



《傅雷家书》是一本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集子,书中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



傅雷的挚友楼适夷在书跋《读家书,想傅雷》中写道:“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青年学者徐庆全认为《傅雷家书》中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全社会都要关注文化遗产的抢救——访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副主任、青年学者徐庆全》)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书信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自我诠释。



《傅雷家书两则》选编了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书。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傅雷通过书信,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字里行间浸满舐犊之情。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结构]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明白了人生潮起潮落的道理,就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最后告诫儿子“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整封信一气呵成,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延伸]



《摩根信札》



《摩根信札》精明书尚采用诱人的纸草色书皮,印上醒目的烫银书名,封面,封底,扉叶多方引用了格林斯潘,韦尔奇,巴菲特等人的读后感加以感染,富有时代特色的卡通漫画穿插其间,“商业忠告”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然而剥去华彩的外衣,书内的铅字却显出另一种人性化的温存。通读这三十二封家信,提到的问题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这岂止是一本大资本家的“商业忠告”呢?



“一个父亲胜过百个教师”。老摩根谆谆教导,语重心长地从生活,工作,处世,为人,管理,经营等多个方面富有策略性的操作性地对儿子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纵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我们能从不同时代不同要求中谈懂相同的渴望。不仅仅是书信,这也是一札普适性很强的睿智佳作。他虽然立足于商业投资运作理念,但绝不仅囿与此。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没有经济头脑是行不通的,有经济头脑并非意味?这本书在最大程度地积累财富和最大可能性地养性修身,愉悦生活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契合点。



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父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几重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读者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 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一本爱读也怕读的书

——评《傅雷家书》





1.《傅雷与他的世界》陈汉孝主编 三联书店 1996年



2.一本爱读也怕读的书——评《傅雷家书》



发表时间:2003-12-23 10:42:06    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沈敏特



[一点说明]2001年7月,《同舟共进》发表了我的《一本爱读也怕读的书》;之后,几个刊物转载了这篇文章,也有读者来函或友人来电,表示大体认同。原因大概是因为:一、我对《傅雷家书》的评论,着眼于展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二、我对傅雷先生的分析,着眼于中国知识分子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三、我对傅雷先生及夫人的悲剧的描述,着眼于中国文化这一个特殊文化类型的能量。2003年1月,傅雷先生的二子傅敏先生重编的《傅雷家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将它称之为“重编本”。关于这个本子与原编本的区别,新增多少,调整和改正了哪些误植之处,傅敏先生已在《编辑说明》中说明了。与“重编本”相比,我的文章就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唯一的“出路”是重写;使这篇文章能够反映“重编本”的全貌。为此,我两次与傅敏先生通话。他十分谦逊,除一处与背景的事实错位,他指出了,其他的,他也许更愿意尊重评论者的自由发挥。重编本《傅雷家书》的责任编辑邵丹女士,也对重写评文表示了希望和支持。



(一)



《傅雷家书》是我爱读,也怕读的一本图书。



爱读,是因为它是一本使人获益匪浅的难得的图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它一印再印;当第五版时,又编入十四封新发现的信函;据1998年的统计,已累计发行一百万册,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2003年1月出版的重编本,据说第1次印刷,全数被发行部门订购。这说明《傅雷家书》依然是读者十分关注的读物。我想,这是因为,尽管中国涉及家庭教育的图书数不胜数,名人家书见诸公开出版物的也难以统计,但像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细致入微、文化品位甚高的“教子篇”仍属罕见。



怕读,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连同他温厚善良的夫人,不明不白地走向了毁灭。我说“不明不白”是因为当他们写下遗书时,十分清醒地执守着自己的每一项责任,交还友人委托代修的手表,赠给保姆的生活费,赔偿亲戚寄存而被红卫兵抄家没收的饰物,甚至留下了自己的火葬费53.30元。但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活下去的原因;既非“畏罪自杀”,也非“以死抗争”,总之是“不明不白”。对此我不忍卒读。



二十多年来我反复阅读,此次重编本我又再次阅读,也许正是为了探寻这“不明不白”之谜。这绝不是个人生死之谜,而是一代(也许不止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死之谜,它连接着我们民族的盛衰。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谜早已解开,不值得罗哩八嗦,旧事重提。我却以为,万勿过分乐观。每一个民族的严重挫折都连接着它整个文化历史土壤和世界的风云变幻,一下子能够闹明白是不符合规律的;即使闹明白了,能否深入人心,化为整个民族的发展动力,依然千山万水,岂能一蹴而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前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理代表整个日耳曼民族跪在犹太人的墓前虔诚地忏悔,至今却还有新纳粹主义者时时兴风作浪;后者至今不愿反思,死不认账,震惊世界的“教科书事件”一闹再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损伤。确实,我们的一位伟人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掘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但伟人的认识不等于是大多数人的认识。而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文化因素并不会因为少数先进人物的认识而随之消失。鲁迅当年抨击的旧传统我们今天还会遭遇,有的还达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当然,它会不断变幻出更“时尚”的形式。也许那些对历史漠然无知的年轻人更容易被这“时尚”所迷惑,不知道旧瓶固然可以装新酒,而新瓶也可以装陈酒。



曾国藩的家书保存至今共有330多封,是名人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在数量上《傅雷家书》与之不能比较,但《傅雷家书》内容的丰富深刻、精微细致却是独具优势的。



《傅雷家书》的文化格调应该说是“顶级”的。傅雷本人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钢琴大师的傅聪。楼适夷先生称其为“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是并非夸大其词的赞扬。



傅雷深刻地懂得,艺术即便是像钢琴演奏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humain(按:法文“人”的意思),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不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的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并且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交往,以至于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要人立直”,也使我这个读者印象深刻。



在此,我特别要提到重编本新增的三十四通中,有二十三通是母亲朱梅馥女士的信。这些信件在读者面前伟大女性的亲情和人性。



在人性中,母性是最伟大、最无私的。再加上朱女士又是一个既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开放通达的女性,她的母爱中融合了文化之美。在那环境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孩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了几个菜肴的制作程序,唯恐疏漏一个细节。



最终,她跟随着傅雷走上了不归之路。她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一切究竟为了什么,但她明白傅雷的人格尊严已将不能忍受这样的践踏和侮辱;她和他携起手来,把生命融合一起,迈步永恒。对她来说,其中更多的是殉情的美丽。



人性如此美丽的女性,怀着伟大的母性,走了!



我们只能说,这是美的毁灭!



而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美,创造美?为什么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的毁灭?



如果有更多更多的人,共同发出这样的追问,我想,这是人类的希望!



(二)《傅雷家书》的直接受益者当然是傅聪。傅聪说:“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做人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对此,傅雷夫人朱梅馥女士也体会至深,她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



正是这样的家教陶冶出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我们当然不能苛责傅雷。在与傅雷同处一个时代的时候,我们很难与傅雷比肩;但是,当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傅雷家书》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的时候,我们必须以新的视点重新审视这笔财富,我们才能在今天以至于明天充分发挥这笔财富造福人类的作用。



楼适夷先生在《读家书,想傅雷(代跋)》中已流露了对傅雷家教过细过严的“不以为然”。而我以为还有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傅聪犹如一只邀游世界的凤筝,不论多远多高都有一线牵连着傅雷的家教:傅雷的家教以其教子的成果证明了它的真理性。但是,以其生命实施这家教的傅雷却保存不了自己的生命。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一个连自己的生命,这最起码的权利都保存不了的知识分子,他实施的家教,是否必须重新审视呢?这个问题当然远远超出了傅雷夫妇个人的生死之谜。



1956年6月,傅雷以极其兴奋的口吻告诉儿子,他参观了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为祖国的建设,为人民急起直追的勇猛精神,感慨系之。特别是佛子岭工程全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他感到无比骄傲。应该说,这样的感觉正常、正确。中国确实在自己轨道上超越历史地发展着。



但是,傅雷由此以为“恐怕世界各国都要为之震惊”,甚至“科技落后这句话,已经被雄伟的连拱坝打得粉碎了”,却不仅是过分乐观,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已与世界有所隔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落入“井底”,并从“井底”仰头看“天”。当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确认“天”就是井圈那么大的时候,他不仅失去了对“天”的认识,更严重的是失去了对“井底”的认识,以为这就是认识世界的最佳“好望角”。这正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他们把别人像中药配方那样的“配方新闻”,当作通晓世界、把握真理的捷径。他们有眼,却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望五洲风云;他们有耳,却不用自己的耳朵倾听四海风雷。今天,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至于看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引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已经消失的结论。而那时,像傅雷这样的杰出的知识分子也不承认差距严重存在的事实。可见,若干年前亿万中国人虔诚相信一个人可以“洞察一切”的神话,就并不奇怪了。



虽然,傅雷走出过国门,接触过比封建专制主义进步的社会思潮,但他依然不能根除中国知识分子的痼疾──往往在新的形势下分不清爱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区别。尽管他自信“素来不轻信人言”,但依然不能不犯中国知识分子轻信的毛病。尽管他清醒地看到“要求真正民主,必须每个人自觉地作不断的斗争。而我们离这一步还远得很”,但依然分不清大人物的民主承诺与民主在中国扎根之间的千山万水;分不清给你民主与实现民主的本质区别。历史的一再教训使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承认一个事实: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知识分子犯了一个群体性的错误,以为"民主的春天"已经降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如傅雷兴高采烈地告诉儿子“我们真是进入了原子时代,tempo(节奏)快得大家追不上”。在此之前,傅雷曾自豪地写道:“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如今既然民主的春天已经到来,那么“坦白”应该是到了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不止是傅雷,那时候太多的知识分子,是以坦白的胸襟去拥抱这“春天”的。然而“春天”忽然变脸而变成了严酷的“冬天”;1957年的“反右”首先是无情地惩罚了这些“坦白”的人物,自然包括了傅雷。坦白当然是优点,但也应当看清对象。我们有国家机密,机密是不能告诉一切人的。而个人也应当有心理机密,这机密同样是不能告诉一切人的。当坦白得不到安全保障的时候,就应当严守心理机密。



傅雷夫人朱梅馥女士在给傅聪的信中说:“爸爸做人,一向心直口快,从来不知‘提防’二字,而且大小事情一律认真对待,不怕暴露思想;这次的教训可太大太深了。”显然,对傅雷来说这时候接受教训已为时过晚。因而朱女士对儿子说:“我就更连带想起你,你跟爸爸的性格,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且有过之,真令人不寒而栗。”不过接受这种家教的傅聪正在国外学习,没有亲尝“坦白”的教训,大概也无法理解“坦白”何以获罪。因为,此时他与父亲不站在同一片土地上。



重编本中以傅聪的家信代“前言”,恰恰从中看到了与傅雷的认识上的差异。傅聪直言不讳地以自己的经历与1957年后的中国的政治环境作了一个在当时可以称之为“大逆不道”而今天已成为常识的比较。他说:“国内的生活和国外太不同了,假如要能在艺术上真有所成就,那是在国外的条件好得太多了,主要因为生活要丰富得多,人能够有自由幻想的天地,艺术家是不能缺少这一点的,不然就会干枯掉。我是还有许多问题想不通的,我现在也不愿去想,人生一共才几何,需要抓紧做一点真正的工作,才能问心无愧。我实在需要安心下来,要是老这样思想斗争下去,我可受不了,我的艺术更受不了。”(第8-9页)而北时的傅雷必得参与斗争,而斗争的对象恰是自己。站在不同的土地上,父子的观念差异显示了出来。



是的,1957年前的“民主的春天”的民主是赐予的,赐予者有赐予的权力恰好说明也有收回的权力;而可以赐予又可以收回的民主,从根柢上说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充其量是一时的开明。或者说,是一各瞳生于当时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而博学多智的傅雷缺乏的也许正是对于中国的理解。



尽管朱女士说“教训可太大太深了”,傅雷却没有从认识中国的根柢上接受教训。他仍然根据“配方新闻”来调整自己的认识,把全民饥饿理解为“自然灾害”,并以“生活比大众还好得多”来表示“知足常乐”。如果说1957年后好几年在给傅聪的信中几乎不谈政事,到了1961年他又情不自禁流露出大谈政事的兴趣。大概因为“三面红旗”的实际上的失败,不得不调整政策,其中包括知识分子政策,于是,傅雷似乎又看到了与1957年以后几年“大有不同”的希望,而“可喜之至”,误以为“民主的春天”又将到来。即使这赐予的“民主”难以充分执行和贯彻,傅雷也只是以为症结是“基层干部的水平不可能一转眼就提高,也就不可能一下子正确领会党中央的政策与精神”,远没有认识到整个有待于民主化的文化环境与政治环境。



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面对1961年开始的政策调整,傅雷还有一点儿沾沾自喜。他认为这种政策调整的内容与必要性是他早就认识到了。他对傅聪说:



以往四年(指1957年反右至1961年政策调整之前──引者按)简直不和你谈到这些,原因你自会猜到。我的感想与意见写起来也许会积成一厚本;我吃亏的就是平日想的太多,无论日常生活,大事小事,街头巷尾所见所闻,都引起我许多感想;更吃亏的是看问题总是水平提得太高(我一向说不是我水平高,而是一般的水平太低),发现症结为时太早;许多现在大家承认为正确的意见,我在四五年、六七年以前就有了;而那时的形势下,在大家眼中我是思想落后(引者按:岂止是"落后",而是"反动的右派观点")所以有那些看法。



写出以上这段话的时候,傅雷大概有一种“这下好了”的喜悦与轻松,他以为自己发现的“症结”有了解结的希望。1957年朱女士在信中告诉傅聪,傅雷“常常失眠,掉了七磅……五个月来,爸爸痛苦,我也跟着不安,所以也瘦了四磅”。而1961年之后,傅聪却感到:“爸爸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热情,很执着,almost fanatic(近乎狂热)。”



问题的深刻性,还在于傅雷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中还是个最具有独立意志,最能进行独立思考的人物。重编本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证。如以前“为尊者讳”,没有编入傅雷提到周扬、茅盾、老舍等人的信件,现已编入。这些信给我一个印象,周扬、茅盾、老舍都是杰出的文化人,但他们离官方更近些,因而独立思考的冲动更少一些;傅雷与他们相比,离官方远一些,因而独立思考的冲动更强一些。在家书中就流露了出来。但即使如此,进入政治领域,傅雷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也受到严重的挫伤。可以看到,传统意识在政治文化中是多么强大!



果然,这一次的高兴又错了。调整政策依然是赐予的民主,而不是整个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的真正现代化、民主化。也许20年后,邓小平所说的“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才算真正涉及到了“症结”。果然,还没有等到傅雷从“近乎狂热”转向清醒冷静,赐予的又收回了。不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并且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终于导出了“全面专政”的文化大革命。



(三)这一次,傅雷不仅是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的问题,也不是再次“忏悔”和“赎罪”,写一写“犯了客观主义,没有阶级观点”的检查就能逃脱的,而是“反党罪证”“百口莫辩”,再加上“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一个以卓越的家教培养出一个无愧于人类的艺术家的杰出的学者,却带着“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不明不白的自哀自责,离世而去,留下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死之谜。



反反复复重读《傅雷家书》,我要再次强调,他给予傅聪的家教丰富而细致,深刻而严密;在这世界上成长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傅聪,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佐证。傅聪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但是,实施这家教的父亲没有了生存之地。在这里,我好有一比,傅雷所执着的家教犹如种庄稼,选种、播种、灌溉、施肥、锄草、松土、除虫……每一个环节都周详备至,无可挑剔。但这“庄稼汉”却恰恰没有看透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这土地有什么样的土壤结构。因为,同样的种子、肥料与耕作,在不同的土地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像《傅雷家书》体现了父子二人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与道德操守,而二人的命运迥异。



当我写到傅雷没有看透什么样的“土地”与“土壤结构”时,心中充满了敬重与沉重,丝毫没有以为我们与傅雷在认识上有了高下之分。就像去责备屈原不懂电视,李白不懂电脑,无疑是可笑的愚蠢。在傅雷所处的时代,他的认识已属“前卫”。而要认识“土地”与“土壤结构”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付出惨重的历史代价。即使如邓小平这样的伟人,也是到了八十年代,才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而在此之前,他也只能参与反右斗争的开展;在文革风暴袭击到自身之后,只能写下“永不翻案”的检查。



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地割断历史的羁绊,没有人能在同代人付出代价前超越历史。今天的问题在于,傅雷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以生命为我们付出了代价。把认识我们的“土地”,改造我们的“土壤结构”的历史使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如果我们推卸这历史的责任,让傅雷式的历史悲剧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重演,我们只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傅雷先生、夫人,安息吧!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将勇敢地承受你们的生命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16:00 | 只看该作者
傅雷家书两则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教师重在引导学生:1.通过默读训练,在独立思考中体会书信的语言特色,和感受逻辑性强,语言更加精练准确的特点。2.了解“家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3.能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4.感受两封信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父爱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



自学法,比较阅读法



【家书意义】



就文化意义来说,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家书在传递亲情之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流传下来的家书中,都可以看到。翻开诸葛亮《诫子书》,或者《曾国藩家书》,或者《傅雷家书》,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的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书信交流感情比起网络、电话沟通更为细腻、深刻、含蓄,许多说不清、不好说的话可以通过书信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写信还能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一本集子,书中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傅雷的挚友楼适夷在书跋《读家书,想傅雷》中写道:“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作者读者】



1.傅雷简介(戈宝权)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2.傅聪简介



傅聪,傅雷的大儿子,著名钢琴家,先后获得布加勒斯特钢琴大赛第二大奖,摘取过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的桂冠,是我国最早获得西洋国际音乐比赛奖项的钢琴家,在国际音乐界有“钢琴诗人”之称。



傅聪15岁时考取云南大学,20岁时,凭着自聘导师指点,靠着汗湿琴凳苦练,被文化部选中,被派往波兰深造。后来,傅雷被错划为“右派”,为了免受牵连,更为了追求钢琴艺术,傅聪背着“叛国”的罪名出走英国,与家中断绝音信,以琴艺谋生。



目前已经整整70岁的傅聪仍居住在英国伦敦,只是每年会回国。除参加必要的钢琴演奏会外,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办了一个钢琴辅导“大师班”,准备精心培育优秀钢琴演奏家。



傅聪一直强调,他并不追求“太艺术化”的生活,他喜欢别人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他也希望用《傅聪,望七了》这本书告诉人们:当年被《傅雷家书》笼罩着的小孩已经长大,并且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理想以及艺术上的建树。“70年不长也不短,沉默过、爆发过;悲过、喜过……只是我从未忘记父亲早年的教诲: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用钢琴语言领悟音乐,从音乐中寻求人的基本价值。”



【学习第一封家书】



1.整体入手,通过朗读,感受舐犊之情。



抓住信中体现父亲关爱儿子的句子来读来体会。



如:“聪,亲爱的孩子”,爱子之情溢于言表,“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仿佛在替儿子添舐受伤流血的伤口。



2.细读家信,梳理内容的逻辑思路,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如:你能从信中的内容推测傅聪当时的处境和所遭到的挫折吗?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这样就一步一步学生自能明白文章思路:首先宽慰儿子,然后阐发人生本有“高潮”“低潮”的道理,接着告诫要“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处世方法。整封信一气呵成,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3.着重指导学生揣摩句子的含义。



思想的碰撞能闪现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找句子,让学生讨论。



如:①“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②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



③为什么举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例子?(他与傅聪都是音乐家,他的事迹说明了天才在成功之前往往会遭受挫折。)



④“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正视”的内涵是是什么?“侵蚀”在这个句子里怎么理解?(正视:严肃认真地对待,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侵蚀:〔为挫败的往事〕伤怀,〔被消极情绪所〕侵害。)



⑤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这些句子的意思该如何理解?(既是“灰烬”就不可能再燃,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凭吊古战场,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4.积累词语和文化常识,字词的教学依然要重视。



相关基础知识



◆语音



(1)舐犊之情:“shì”不读“tiǎn”。



(2)颓废:“tuí”不读“tuī”。



(3)创痛:“chuāng”不读“chuàng”。



(4)气吞斗牛:“dǒu”不读“dòu”。



(5)涕泗横流:“sì”不读shì“”。



(6)方枘圆凿:“ruì”不读“nèi”;“záo”不读“zùo”



◆字形



(1)庸碌    “碌”不能写成“禄”。



(2)覆灭    “覆”不能写成“复”。



(3)启发    “启”不能写成“起”。



(4)扶掖    “掖”不能写成“腋”。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不能写成“潇潇”。



(6)惦念    “惦”不能写成“掂”。



(7)灰烬    “烬”不能写成“尽”。



◆词语



(1)廓然无累:廓,空阔。超然物外,不被世事所累。



(2)重蹈覆辙:蹈:踏上。指重犯过去的错误。



(3)涕泗横流:涕,眼泪。泗:鼻涕。本文指因激动而泪流满面。



(4)谀词:奉承人的话。



(5)凭吊:对遗迹缅怀先人或往事。



(6)扶掖:扶持,提携。



(7)垂手:下垂双手,表示容易。



(8)发扬光大:光大,使显赫盛大。使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发展壮大。



(10) 颓废:意志衰退,精神不振。



(10)舐犊之情:像老牛舔小牛那样深情。比喻疼爱子女的深情。



◆常识



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的),他一生与音乐为伴,在生活中到处碰壁,始终是一名孤独的反抗者。饱经苦难,历尽坎坷,最终成就了他在音乐上的艺术成就。《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傅雷翻译的重要作品之一。



◆有关书信的知识



◎书信格式的要求



真正能够规范地全部正确书写书信格式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书信格式错了,不也照样收到,意思也能理解。殊不知,格式所体现出来的语文修养却是有天壤之别。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用脏手抓饭往嘴里塞,有的人却用高级餐具进餐,其风格的粗鲁和优雅是不可相比的。下面简述书信格式的要求,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写信是否规范。



信封: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显得不礼貌,属于格式上的疏漏。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称呼应顶格写,还可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应独立成段,一般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3)正文是信的主体,应根据内容的层次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一般表示对对方的美好祝愿或敬意,祝愿的内容应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书写格式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 致”的下一行,必须顶格书写,后面加写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格式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行,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时,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紧跟着姓名的底下写上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学习第二封家书】



1.第二封信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思路进行比较阅读。



(1)第二封信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与第一封信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封信我们看到,当儿子身处逆境的时候,父亲竭力宽慰受伤的儿子,告诉儿子为人处世之道,帮助儿子走出逆境的阴影;当儿子获得成功,处于顺境时,父亲又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呢



(3)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加以解说吗?(提示: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2.欣赏比较两封家书语言表达的异同。



朗读两封书信,比较表达上的特点和异同。



两则家书为我们提供了心灵交流的范式,是书信作品的精粹。情理相生,文采飞扬,温婉晓畅,平易自然。



(1)情理相生。两则家书均体现厚实的父爱,面对儿子失败和不顺时,充满关怀和理解,其情切切,其意殷殷,用温情抚慰儿子创伤的心。与此同时,谆谆告诫,要求儿子平衡心态,吸取教训,坚强起来。说理自如,服人心底。真情和真谛相映成趣。当得知儿子演出获得成功时,傅雷欣喜激动之情一泻千里,涕泗交流。在表达喜悦之时,以嘉许的口吻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谦卑的提醒,寓理于情。在向儿子祝贺时,激励他永葆赤子之心,正确面对矛盾,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情感和理性处理恰到好。两封家书均情理相生,情中寓理,理中有情。第一封家书说理成分明显些,冷中有热;第二封家书感情色彩浓厚些,热中有些冷。两封家书均共同表现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均教育儿子无论面对成功和失败均要坚强。这两则家书是情理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2)文采飞扬。两则家书不仅感情真挚,说理服人,同时富有文采。尤其书信中则当运用比喻,既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又使文章含意隽永,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如,第一封家书中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岩晒焦;雨水太猛,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又如第二封信中写到:“河,莱茵,江声保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还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着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际的音响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和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这段文字,词余飞彩,描绘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综合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既形象再现了音乐形象,也隐喻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作者对儿子寄予的厚望,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表现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这段文字酣畅淋漓,尽富气势,文情并茂。



(3)温婉平易。作者在文中仁厚蔼然,和儿子以促膝抵掌,娓娓而谈,如话家常,直抵心灵。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教条式的训诫。



【引导学生归纳】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



《傅雷家书两则》从“爱儿子”这一中心出发,由关心儿子、教育儿子两层道来,水到渠成。第一则是由安慰到告诫,第二则是由祝贺到勉励。
(2)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傅雷家书两则



湖南长沙市一中 周艳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和风格,体会作者极具逻辑性的表述和严密的构思。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2)在读中品味语言,感知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重点:



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2.教学实录



《傅雷家书两则》课堂实录



(师生互相问好。)



(师生共同欣赏傅聪和新加坡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的《C大调第25钢琴协奏曲》的片段)同学们感觉如何?



“轻巧明快。”一学生说。



“妩媚、含蓄、高雅。”另一学生说(有钢琴王子之称)。



是呀,很多听了他演奏的人都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谁能演奏出如此既有古典精神,又含天真朴实,还有温婉纯净,更有宽容与超脱的乐章呢?他就是钢琴大师傅聪!



多媒体投影:傅聪简介。



师:傅聪远离祖国,孤独、寂寞、彷徨时最需要什么呢?



生:亲人的关爱!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道来感受父亲那无微不至的爱——出示课题:傅雷家书二则。



首先请同学们带着两个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要求:1)划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并查字典正音。2)说说这两则家书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完成了就举手。(学生自由快速阅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发现文中有不认识的字了吗?



王亮:“枘凿、扶掖”(板书)



李哲:“谀词、舔犊之情”(板书)



有同学能告诉他们这几个词的读音吗?



田嘉:“枘凿ruì záo、扶掖yè、谀yú词、舔tiǎn犊之情、”



读得很准确,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希望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读得很好。那么这两封信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个别同学开始举手。)



陈晨:“读完之后,我觉得第一封信是父亲在劝慰儿子,第二封信是父亲在表扬儿子。”



符杰:“我认为第一封信的重点是写父亲安慰儿子遇到困难要跟家人说,第二封信是父亲为孩子的成功感到喜悦。”



王冰晴:“我觉得简洁一点可以概括成为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很不错,说得真好。



下面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建议?



王亮:“面对情绪上失落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面对情绪上激动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周丹:“我觉得傅雷给儿子的忠告是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坚强。”



师:很好,同学们都在独立思考,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周丹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胜也好,败也罢,傅雷都说要坚强,那么,从课文中来看,“坚强”是怎样来理解呢?



黄琳:“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 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



师: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是的,拥有两颗赤子之心。问题是,我们怎样来理解“赤子之心”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前后左右进行讨论,教师巡视。)



好了,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由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说说本组的理解。



“我们认为赤子之心就是爱国之心。因为作者一直就告诫儿子不要忘记了国家。”



“我们认为赤子之心是热爱音乐的心。有目标,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才会不计较一次两次的得失。”



“我们组认为赤子之心是平和之心。因为只有平和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



师: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看法,不错。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那么,傅雷给远离故土的儿子劝慰,怎样说才能达到效果呢?同学们可能都已厌烦了父母的唠叨,如果这样的文章写得很枯燥,都是说道理,你们会不会喜欢看?相信都不会,那读过这封信后你觉得枯燥吗?



“不觉得”



那你们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



“我觉得“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个句子写得好,他运用比喻的手法很形象的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我觉得“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这个句子写得好。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而且把回首往事比作面对古战场,很形象,很精妙。”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好:“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很真切地表达出一位父亲在知道孩子成功时的激动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很朴实,也很真实。”



……



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赏析、理解说得比较全面,不知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没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3: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3.教学反思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有平坦畅达,也有曲折坎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我们该如何面对?通过学习傅雷对他儿子的教诲,我们都有所感悟。



要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并不难,难在要将观念、思想让学生了解、理解甚至接受,并能激发、引导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观念。



《傅雷家书二则》所写内容,初三学生来学,从实际情况来看理解上有难度,“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 “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等等,这些语言它是在特定语境中所形成的,要理解它需要再现当时境,再悟当时情。(湖南长沙市一中 周艳芳)



4.专家点评



执教者从理解课文精警语句、精当举例、真情流露的语言表达入手,探究两则家书的意旨,引导学生把握两则家书所阐发的成败不靡,宠辱不惊,追求不息的人生态度,感受作者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自然道出的在艺术上的真知灼见。



首先,抓作者最能表现观点和提示警策的语句来品读。



“一个人惟有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能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作者用语意显露、语气肯定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告诫儿子。老师通过让学生读、品来领会这样才是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吧,到老也不会落伍……”“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学生通过读、议理解了作者的观点。



其次,抓精当例举来理解。两则家书都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尔这个艺术形象,这是个在人生道路遭受挫折而奋斗不已的勇士,同时也是个在音乐艺术不断探查精英,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从这个艺术形象能很好体现作者所要阐明的主张。教师抓住这一精当例子让学生品析,能很深的体会到父亲不但希望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而且要向更高的顶峰攀登热望。



再次,抓真情流露的语句来理解。“孩子不向父亲诉苦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我相信你会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教师引导学生逐句体会,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情愫。



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课文通篇的逻辑性以及两则书信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不够,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阅读过程跳跃嫌大,整课书的教学略有支离破碎之感。(长沙市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陶妙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