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1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备课资料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一、主旨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是对思想和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二、结构



就文本的层次而言,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总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贡献。演讲词的开始处,雨果用一个词和一句话,即“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来对伏尔泰进行了一番评价,并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因为,在雨果的眼里,伏尔泰有着长寿的岁月,有着等身的著作,并且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同时,文章也谈到了伏尔泰逝世的问题,对此,世人有两种态度,那就是诅咒和祝福,而雨果则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从两个方面评价其卓越的贡献。



1. 2~8 介绍他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2. 9介绍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手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正是思想启蒙和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赞美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二、三部分是演讲词的主体部分。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出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



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求伏尔泰,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在伏尔泰所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于当时的人们而言,都是一种束缚;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要推翻这些权威,建立自由。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了人们中间,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彻底的变化。因此,雨果说伏尔泰“是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在演讲词中,雨果对伏尔泰是极力赞扬,并由伏尔泰而联想到了一批哲学伟人: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旨在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实宣战。



第二、三部分是演讲词的主体部分。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出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的眼中,他是一个“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有着深邃的双目并能“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的斗士、智者。在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等等因素,都是伏尔泰“斗士”“智者”形象得以形成的诱发因素。在这位“斗士”“智者”的眼中,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等,都是其斗争的对象,于是,他独自一人,拿起他那“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之笔,带着那从其“深邃的双目里”露出的“微笑”,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活。他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等辩护过,并最终得胜了。雨果所塑造的伏尔泰的形象,其意义在于,他不代表行政权力,而是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



在谈到伏尔泰所看重的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时,雨果从“人”和“公民”“权力”和“职责”入手,得出了这样一个论断:“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人,我们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权力;作为公民,我们则有遵守法律的职责。



为了系统的理解巨人伏尔泰的伟大思想,我们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及他本人的主要生活经历来作为切入口。



三、延伸



1.启蒙运动概要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味思想和行为和基础。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在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万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的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但百科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百科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的思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2.伏尔泰生平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生于巴黎一个公证人家庭,由于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在这一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只把他当作文学侍从来看待。1753年离开柏林,寄居瑞士。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伏尔泰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就来到该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从1760年起,伏尔泰就定居在了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而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思想先知的从容与幸福



丁国强



人类对于伟大思想家的纪念太过于轻浮和粗糙了。平庸者的精神经历是干瘪而单调的,他们之所以缺乏对思想家的敬意,是因为他们无法进入思想家心灵内部。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想家的引领,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精神惰性和思维惯性。他们关心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和固定的套路,而对思想家的心灵痛苦和理性努力缺乏“同情之理解”,无法自觉地与思想家对时代和生活的意义投射相呼应。思想的矮子对思想巨人的崇拜和仰慕是极其无聊和庸俗的,他们信誓旦旦要以思想家的言论为行动指南,这种谄媚的态度不仅构成了严重的误读,而且也使思想家的内在活力受到损耗。真正的思想家是不会以给人类提供思想教条为快乐的。尽管经过岁月的沉淀,思想家的智慧已经转化为一种为众人所认可的常识。但是,这些东西对于那些麻木的心灵而言仍然是隔膜的。读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深深地为这种心灵默契和精神交融所打动。终生致力于反对专制暴政而孤军奋战的伏尔泰在逝世一百年后听到了心灵的和声。



为了将人们从宗教狂热中拯救出来,伏尔泰始终没有放弃同专职和迷信的斗争。虽然孤立无援,但是,他仍旧坚韧地完成这一最高的理性任务。作为照亮人类心灵的思想家注定是无人理解的,他断然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迎着人类文明的霞光,他无所畏惧。在1778年逝世前,伏尔泰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弥留之际我礼拜上帝,留给朋友一片爱心,我不怨恨敌人,只憎恶迷信。”雨果认为伏尔泰“战胜了敌人”,这种胜利与暴力无关,思想上的胜利最富说服力,也最为持久。伏尔泰在一个遏制言论自由的狭隘时代,大力鼓吹宽容、理智、胸怀开阔,将不容异己的行为视为理性的反面。这一主张与当时的宗教立场是相对抗的。他拒绝随波逐流,拒绝充当精神奴隶,他敏锐地发现了时代的痼疾,并用尽力气去捣毁笼罩其上的那种冠冕堂皇的合理性。他终于成为了开一代风气的标志性人物。法国学者让·勒赛说: “宽容精神之蔚然成风,或者说承认宽容是维持国内和平、防止不公正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哲学家为之努力的结果,其中有培尔(逃往荷兰的难民)、狄德罗、达朗伯、霍尔巴赫、卢梭、伏尔泰,而伏尔泰尤为突出,是倡导宽容精神的真正斗士。”(见张穗华主编:《人类的星群》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3页)



因为宽容所以从容,安静,而且微笑。雨果这样评价伏尔泰:“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无论是微笑还是嘲笑显然都不仅是浮现于面部的一种表情,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启蒙者内心的敞亮和坦荡,没有傲慢与偏见,没有灰暗和犹豫,理性和爱照亮了一切。启蒙之光驱散了黑暗和愚昧。雨果之所以刻意用“笑”来描述伏尔泰,是因为启蒙是一件很亮堂的事情。歌德临终时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光,是一种精神象征。有了光,人们的眼睛就会明亮起来,徘徊的脚步便不再盲目。在人类的暗夜里,启蒙者所点燃的这一点点光亮,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因为它终结了夜晚,召唤着人类的未来。所以,雨果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作为光明传播者的伏尔泰开启了新的历史。理性的力量和智者的魅力得以充分彰显。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说:“十八世纪天才的思想家们的理智力量、诚实、明晰、勇敢和对真理的无私的热爱,直到今天还是无人可以媲美的。”(《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伏尔泰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是否隆起了一座思想巅峰,而在于他使得思想力量的爆发成为可能。维克多·雨果形象地说:“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的极点和大革命黎明时期。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可以看作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伟大正是在于他在一个绝望的时代创造了希望,在一个黑暗的时代,迎来了光芒。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为了表达对这位启蒙运动先驱的敬意,将他迁葬在巴黎先贤祠,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在一个喑哑时代呼唤自由的伏尔泰,其精神价值怎么估价都不过分,因为在他遭受教会势力的驱逐,四处避难,更多的人在昏睡之中,在麻木之中,对国王的昏暴腐朽、宫廷的荒淫无耻、贵族的骄奢淫逸视而不见。这种盲视源于思想的懒惰和内心的怯懦,他们不但无法预言专制制度的破产,而且连专制对人民自由的剥夺这一基本现实都不敢指出来。当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把无数“异端”送上了绞刑架的时候,市俗社会居然是一片喝彩声。伏尔泰关于自由的呐喊就在这样一种污浊沉闷的空气中艰难地传递着,虽然他没有构建庞大的理论体系,提出全面深远的学说,但是,他启动了影响整个人类历史的人文运动,成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伏尔泰说:“我的本性是热爱真理,不管你的看法如何,我都要把真理写出来。”(《命运左右一切──论命运》,转引自乐黛云主编:《快乐的期待》,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17页)伏尔泰虽然遭到了同时代人的冷眼,但是却赢得了一个世纪之后的思想同道雨果的真切怀念和由衷赞美,这正是思想先知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华丽的词句和极其高调的褒扬,而是来自真诚的理解和深刻的认同。雨果延续了伏尔泰的精神战斗和不懈追问,因为野蛮还在,专制还在,哲学之树还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启蒙者的思想沉潜于时代生活的深处,静观着时代表层的魔鬼翩跹和人心浮躁。他或许早已经预料到自己的启蒙努力不会白费,因为有雨果这样的充满激情的思想者将自由的火把传递下去。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用炽烈的情感之火点燃了思想的灯盏。伏尔泰在雨果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一种精神寄托。在纪念仪式上,雨果发出极富穿透力的声音。这片演说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滚烫,句句灼人。一篇演说辞就能创造一种精神氛围,而且让人置身其中感到无法抵挡的心灵冲击和精神洗礼。



雨果对伏尔泰逝世一百年的纪念,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作为一个世纪诗人,雨果对“世纪”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在《悲惨世界》中,雨果称19世纪为“伟大的世纪”,在《历代传说》中,他又诅咒:“卑鄙的世纪,可怕的世纪,忘恩负义的世纪。”作为浪漫主义者的雨果永远是超越于现实、听从于理想的。但是,他又对无时不刻地倾听着时代的脉搏,他坚信:“一种思想一旦适应了时代,就具有无比的力量”。雨果回望伏尔泰身后的一个世纪,不由得感到一股凄凉,这个有益于人类的生命的熄灭,使得哲学的抗议变得稀薄。健忘的人们重又习惯于被奴役的生活。伟大的声音面临着失去共鸣的危险。就是在这个时候,雨果以激动的舌头发出了拒绝遗忘的声音,为人的自由与尊严而呐喊。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权利的时代在这些不畏权势的思想者的斗争中渐渐生成。它告诉人们:思想启蒙的道路注定充满泥泞,只要不向黑暗妥协,思想迟早会冲破迷雾发出刺眼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赏析精选







1.启蒙运动概要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味思想和行为和基础。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在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万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的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但百科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百科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的思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2.伏尔泰生平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生于巴黎一个公证人家庭,由于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在这一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只把他当作文学侍从来看待。1753年离开柏林,寄居瑞士。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伏尔泰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就来到该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从1760年起,伏尔泰就定居在了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而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从伏尔泰的思想启蒙到现实关怀,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文中有对伏尔泰的讴歌、赞美,有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有对人道主义的深切呼唤,情理交融。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意;学习伏尔泰和雨果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参与,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力求使他们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正义、自由等问题,深化个性内涵。



一、相关基础知识



1.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暴力、以爱治恶。创作长达60年以上,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即将理想的活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的不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



二、内容理解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是对思想和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演说一开始,雨果就用“巨星陨落”来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并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贡献。“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蕴涵着丰富的意义。首先,“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这是“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摇篮”“灵柩”“深渊”“曙光”这些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点。其次,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伏尔泰,他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代宗师。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毁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和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和光明。伏尔泰所受到的极端毁誉,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启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带来光明)。雨果对伏尔泰的这些精彩评价,马上激起了听众的共鸣,赢得赞同的掌声。



随后,演说的基调渐趋平稳,雨果开始带领人们具体地回顾历史。他从“大革命前,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说起,概要分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三级等级制度)以及宗教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人们的愚昧和凄惨。正是面对这股巨大的丑恶力量的联合,伏尔泰“独自一人”开始了战斗。而他应战的武器,就是那支如橼巨笔(“笔”寓示伏尔泰的历史贡献主要在其思想方面)。雨果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歌颂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是思想反动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这里的每一句评价,都富有耐人寻味的含义,“思想”“正义”“反压迫”等词,都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即“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伏尔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和思想,还包括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他为西旺尔和蒙巴伊而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正是思想启蒙与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其丰功伟绩,更在其非凡人格。演说的后半部分,雨果又专门礼赞了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和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忧伤,也许来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独,来自对改造社会与人心之艰难的体悟;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济世精神,终究使他把一生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于是,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从而催生初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演说的最后,雨果从伏尔泰的时代回到了他所在的19世纪。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把“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的种子播撒到了世人的心田,所以从伏尔泰开始,“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意味着人们普遍的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和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作为公民,“恪尽职守”,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作为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力”,就是捍卫自由,追求真理。这些伟大的精神,是由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带来的,怎不让后人对之肃然起敬并且继续讨教?雨果的时代,“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人类还在流血,还有君主独裁,还有不息的战争,还有被压迫者的痛苦和呻吟。于是,作为法国19世纪精神领袖的雨果,像他的前辈伏尔泰一样,再一次向世人大声疾呼“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最后,仍然用富有激情的生动语言呼告:“既然黑暗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表现出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方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了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一句;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精彩语句,俯拾皆是,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



三、形式把握



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从形式上来把握,本文具有以下特点:思路清晰,激情澎湃,文采飞扬,是演讲词中的精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从伏尔泰的思想启蒙到现实关怀,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文中有对伏尔泰的讴歌、赞美,有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有对人道主义的深切呼唤,情理交融。



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排比、呼告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使演说词富于鼓动性。



四、语言揣摩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过去”象征着黑暗和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和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



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和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催生初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思想取代武力,意味着人们普遍的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和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4.既然黑暗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语言呼告:“既然黑暗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表现出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方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了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一句;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建琼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受雨果对他的赞扬崇敬之情。



2.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来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1778年,“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相差了整整一个世纪,他们并未有过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篇演说词的人,都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与景仰之情所感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伟人,去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



(1)注音:陨 柩 睿 恪



(2)解词:陨落 灵柩 睿智 凌驾 黎民百姓 恪尽职守



2.学生自由朗读精彩段落。



3.交流找到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出示:



(1)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目睹过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深刻预见革命必将到来。他以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及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



(2)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暴力、以爱治恶。创作长达60年以上,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教导人们勇于反抗,追求正义。



三、研读课文



1.有感情地范读节1,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最能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2)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3)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明确:



(1)“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2)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



(3)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2.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眼中他是什么样子?请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



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伏尔泰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节8中“他孤军奋战”、 “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节1l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3.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讨论:



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对象是谁?以何种方式?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结果怎样?



明确: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结果:胜利。



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父'’,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



4.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是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5.师生共同朗读节12,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明确: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能够读出雨果激动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



6.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明确: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



7.在演说词的最后,一般都会发出号召,达到感情的最高点。选择学生感情充沛地朗诵最后一段,然后提问:雨果由对伏尔泰的赞扬,进而又写了什么?雨果写这些哲学先驱的目的何在?



有感情地朗读节14,能够读出作者的激情。作者由伏尔泰联想到一批哲学伟人: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先驱哲学家们,旨在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实宣战。



四、问题探究



1.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读课文后讨论明确:因为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国十八世纪的特点。他启迪人们思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审判,人们普遍的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和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2.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



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饶、坚定不移的优秀本质;对弱势群体与被压迫者的微笑 ,表现了他的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3.怎样理解“理性的最高权威”?



这里所说的“良知”与“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是认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的关键。在启蒙运动以前,西方人还活在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阴影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虽然对其有所冲击,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摧毁神权与王权的强大统治,“人的尊严”还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颠覆了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 “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为无上权威,所以他才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最高权威”。



4.怎样欣赏本文的诗化语言?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诗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而其语言本身,则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例如,“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伏尔泰的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既然黑暗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对于这些语言,应联系思想背景来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感和激情。



板书: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伟大的头脑



礼赞——伏尔泰 浩瀚的心胸

正义、仁慈、诚实光辉思想

雨果 巨大的贡献

思想之王  

呐喊——自由、平等、博爱



五、课堂小结



雨果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热情赞誉了伏尔泰卓越的历史贡献、伟大的人格魅力,再现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使这个形象永驻人们心中。雨果的语言,凝重中透着隽永,深沉中现出壮丽,热烈中掩着理性。在缅怀伏尔泰的同时,我们也充分领略到了这位浪漫主义大师的非凡魅力,他们是法兰西的骄傲,更是全世界人们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意;学习伏尔泰和雨果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刘建琼)



【专家点评】(湖南省南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林伟民)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参与,创设出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的同时,反复的诵读又使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正义、自由等问题,深化了个性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9: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