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把握
蔡少军
一、主旨
《夏感》是梁衡先生的一篇散文,阅读《夏感》就仿佛在欣赏一支激情澎湃的夏日进行曲。文章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醉心冬日之沉默……但是夏天,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偶尔有人写,也不过是抱怨多于赞美。但是当代作家梁衡却妙笔生花,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让我们领略夏之魅力。《夏感》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支进行曲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从大自然到与自然共存亡的人类都浸泡在这样的律动中。在作者笔下,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即将沸腾的水,冒出嘟嘟的水泡。山野的草,长成了密密的厚发;树上的叶,凝成了黛色的长墙;曼舞的蝶,换来了嘶鸣的知了;麦浪翻卷,在田野上滚动;棉苗挑叶,勃勃向上;高粱朝天,生机无限;瓜秧匍匐,勇往直前……神奇的自然中,万物无不显示磅礴的生机。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当然不逊色于自然界的生命们。“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连一口气也不松,没日没夜地劳作着。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二、结构
梁衡曾把自己的散文分为给人背的和给人看的两类。早期散文都是按“背”的标准去写。他的山水散文苦心追求精美,如《夏感》,全文只有六百六十六字,却紧紧抓住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落笔围绕着这一点来写夏天的景物和人物,段段扣主题,句句不离主旋律,结构精巧。
首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独句成段总领全文,点出夏天的特征,下文就紧扣其“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来写。第二段运用对比,把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万物都在向上。接着笔墨自然过渡到成熟的麦子上:金黄色铺天盖地,麦浪翻涌,“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第三段,又把夏之色和春之色、秋之色作比较,突出夏的“旺”。“麦子刚刚割过”,在那带着割痕的麦茬旁,已经有更多新的生命在不息地生长。“挑”“举”“匍匐”,似乎能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声,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和瓜秧的腰肢扭动……这一切,无不写着“生命”两个字。“树犹如此”,勤劳的人们就不用多说了。大家从白天到夜里,神经一刻也不能松弛,既要忙着夏收,又要照料管理秋收的庄稼。“他们的肩上挑了夏秋两季”。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先总后分,秩序井然。而且从第二段到第三段到第四段,由对夏日的总轮廓描写到聚焦长满庄稼的田野,由自然到人类,内涵更加丰富。
中间三段是文章的主体。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象。这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更都显出夏季蓬勃的生命力。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作者又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别出心裁。
总之,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三、延伸
1.相关基础知识
作者及创作思想
梁衡(1946一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是当代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在为《梁衡理性散文选》写的自序中说:“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
2.修辞的妙用。
大凡“经营派”作家,都偏重于对文章创作的训练和琢磨,梁衡也不例外。他曾经写到“我在一家农户的灶台上看到一本被撕掉几页的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我不但仔细研读了它,还作了详细的笔记。”直言对修辞的重视。
散文作品中出现修辞手法可谓无一例外,然则像梁衡这样在作品中俯仰顾盼、比比皆是的作家却极为罕见,尤其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熔为一炉的高超技巧更成为了梁衡散文的文体风格之一。《夏感》一文中就大量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将夏天形容为“一锅汽水”,是比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将“芊芊细草”与“密密的厚发”相比,是比喻兼拟人。将“淡淡绿烟”比做“黛色长墙”,又是一个比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麦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了这段话后,我们感觉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大特写一下子跃入眼帘。“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字,又让我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我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又有画面感。“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排比句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总之,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显得出神入化,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3.语言揣摩
本文语言文采飞扬,生动有感染力,富于变化。主要体现在词语类型的多样性和句式句法的多样性以及谴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既有千差万别的距离,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侧重文学语言,难免读来呆板,缺乏可亲性,若侧重日常语言,不免落入窠臼,难登大雅之堂。二者结合才更能体现文学的审美关照,梁衡笔下则口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皆为所用,拟声、感叹、方言、惯用语俱可入文,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美妙绝伦的画面。
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热烈和成熟,充满了对夏的喜爱。
“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又如:“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噪乱的踪影。“潜”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