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2070|回复: 2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4-3 21:58 编辑

   更多最新小语优秀论文推荐点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庆市歇台子小学 谭晓明   
       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人才。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过去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实践少,“导致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这样下去,学生将来是不能参与激烈竞争,挑起建设祖国重担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阅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我就采用了此种教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干死。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了此教法,学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诗意,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其次,在理解课文后,开展一些拓展实践,如:画一画、说一说(迁移),编一编、演一演等。

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推代表“夺红旗”,使学生自主识字。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词句方面,让学和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自学理解,收效较好。

我将继续探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索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祖国的建设人才。



特别向您推荐本站小学语文万套试题下载,无需注册,所有资源直接点击免费下载。
一年级语文试卷
二年级语文试卷
三年级语文试卷
四年级语文试卷
五年级语文试卷
六年级语文试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点评

方法给力。  发表于 2011-10-28 08:0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7 分享分享2 顶3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4-3 21:59 编辑

                                                                   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淄博市高青县杨庄小学 孙法刚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更多最新小语优秀论文推荐点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点评

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 12: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4-3 22:00 编辑

抢抓契机 巧妙引导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小学 曹德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作文难”的问题目前仍然比较普遍,作文教学费时费力的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基于我校学生作文的现状,我校从2003年起,把“活动作文”作为学校研究的课题,历经5年的时间,形成了我校作文教学的风格。今天我回报的题目是《抢抓契机,巧妙引导》


  一、抢抓生活契机,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他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捕捉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1.关注自然。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一年级的韩老师在带领学生上课间操时,感觉风特别大,这是学生都感受到的,韩老师抓住了风大这一天气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韩老师神秘的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说着板书“风”,接着问:“今天的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风特别大。”“你能说说风怎么大吗?”有的同学说:“刮得我不敢睁眼睛了。”有的说:“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树上了。”有的说:“刮的我走不动了。”……“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今天为什么刮大风吗?”学生们稍作思考便纷纷举手,有的说风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说风爸爸饿了,有的说风爷爷生气了……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美丽的树叶贴画》《秋韵》《落叶情》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



  2.关注身边小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二年级的高老师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他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3.关注媒体信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生活无时不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关注媒体信息,感受国内国际事务对自身的影响,是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好机会,也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时机。在5.12大地震后的一段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说说地震中最感动自己的事”作为话题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感悟爱。在“神七”发射的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走近神七”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题,让孩子经历了看电视了解,查资料深究、课堂交流深化、作文表达的过程。要求学生每天抽出时间收看“神七问天”节目。关注“神七”飞天的进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抢抓活动契机,教会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1.切割活动过程,引导观察方法



  有幸在《中国教育报》上认识了李白坚,认识了“新体验作文”,我们把李白坚进行新体验作文教学的案例一一下载,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一名语文老师,成为语文教师进行活动作文教学的范本。要求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隔箱猜物”的游戏时,把游戏分成了几个阶段,首先上台的是薛峰,马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薛峰上台时的动作、神情,并围绕薛峰上台进行说话训练;当薛峰点到贾展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贾展的心理活动,观察贾展的表情、动作;薛峰从箱子里摸出物体,进行表演,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薛峰的动作,揣摩薛峰的心理,以及贾展的表情、心理等等,让学生明白观察就要调动全身的感官,观察游戏双方、观众以及自己的不同感受。像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像“桌上拔河”、“铁锤锤蛋捶不烂”、“拼句游戏”等,活动彰显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规划系列活动,引导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许多老师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个蚕,让学生细致的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通过长期观察,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3.利用少先队活动,进行体验观察



  我校是省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少工委利用班队会时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端正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恰当的利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进行写作训练,无疑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你得有点我来找》、《课间活动金点子》等是少先队活动的集中体现。每年的春秋两季,学校都要组织大型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式语文教师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例如:五年级师生“徒步赴黄河”拉练之前,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对于黄河的向往和对于这次拉练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将拉练之前的喜悦、兴奋和期待写出来。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又引导学生写出拉练之后的感受。很多学生写的情文并茂。《想说爱你不容易》、《坚强的意志》表达了跋涉70里路程的劳累。《心儿飞了》表达了还没有出发,自己的心已经飞到了向往已久的母亲河畔。《一人历险记》写出了一个掉队的孩子独自前行的艰难险阻。



  记的有这样一句话:“听说的,我容易忘掉;看到的,我能理解;只有亲自做了的,我才掌握的很牢。”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学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动莫名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打开的思路就会一个个涌现出来,使学生的作文走向趣味与生动,走向丰富与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4-3 22:03 编辑

                                              亲近鲁迅 撞击语文

                               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重庆 钟发全



题记: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貌合而神离的现状,究其原因,太多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理念是今天的,习惯还是昨天的。目睹新课程教育之怪现状,有人心忧有人心动,而他,选择的却是行动。他用对教育的虔诚之心,用对教育的执著之念,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准则。

       他叫刘发建,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向新课程靠拢,让很多人眼中乏味的的鲁迅亲切而又不再遥远。

        “鲁迅教学”,是小学语文不可回避的话题。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亲近鲁迅》一书,记载了作者近年“鲁迅教学”的成果,这是小学“鲁迅教学”的新突破,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突破,这是儿童语文的新突破,这是语文课程建设的新突破。此书刚刚出炉,就引起了有关鲁迅研究的专家重视,惊醒了有关“鲁迅教学”的教师。钱理群称这是一项“拓荒性的实验”;周一贯称这是“为‘鲁迅教学’及教材建设填补一项空白”……

     《亲近鲁迅》一书,思想含量与技术含量都非常高,不仅仅是“鲁迅教学”第一本专著,这也是国内的第一本“儿童语文教学”的专著,此书的出炉真可谓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重重一击。当前,有思想的教育专家,站在“鲁迅教学”与研究的角落,因读此书找到儿童学习的路,而兴奋、称道,是不够的。我与此书的作者交流时,他说:“鲁迅教学”只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小的一个单元,如若千万的教师能悟出成功教学之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才可算真正发扬光大。下面,我将以一位语文教师的视角,摆出我的看法,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将这本书学活,并将所学活用。

        他用全力研究鲁迅文本。

       他是一位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别人观望时他却已经大踏步前行。什么是备教材,怎样备教材?什么是备学生,怎样备学生?全可在他的教学行动中找到答案。

     几年新课程改革,我依旧感觉新课程改革以来所提出的一些理念是科学的是正确的,只是难在教学中找到实践的突破口。翻阅《亲近鲁迅》一书,在这里让我找到了途径:像作者那样的“鲁迅教学”,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践行。《亲近鲁迅》只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缩影,“鲁迅教学”可以如此体现新课程理念,其它的课文都能如此教学。刘发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贡献,真像鲁迅所言,地上本没有路,他在以自己的行动,打造出一条新路。



     《亲近鲁迅》一书不是一本纯“鲁迅教学”理论研究书籍,也不是一本纯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一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一组听课评教。形式上看,它是一本鲁迅教学集;主题上看,它以“亲近鲁迅”为出发点,富有浓浓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实,教参、杂志、报纸上并不少有“鲁迅教学”的文字,与《亲近鲁迅》相比,有质的不同。那些让人可以抄(教案)的书,误导的结果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越来越不会教语文,而刘发建课前所做的备教材、备学生这一切,读者是抄不去的,只能是效仿或悟其精髓用之于自己的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过: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一本书就只有《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的教学历练,给人厚重的感觉,全都因为刘发建课外的努力。读《亲近鲁迅》,你能发现作者上课有一个习惯,他总会对文本进行认真的解读。如《少年闰土》,他不但通过熟读课文,抓出“字里行间”的情绪,“某些词语”字面背后的意思,以及由此所牵连出来的人和事。

他用童心解读鲁迅文化。

    如此,他会思考:博大深邃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与儿童语文怎样融为一体;他还会思考: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一切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儿童的思维水准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他也会思考:没有童心是无法亲近鲁迅的。

    为此,他作了努力,有意识地摆脱“机械解读鲁迅”的教学思维,力求改变人们把教学的眼光锁定在“可爱的闰土形象和我与闰土间的亲密关系”上,就“闰土教闰土”,把鲁迅的文字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回忆性文学作品。最终,他处理了教材,再没有把教材内容与教参内容简单相加等同于教学内容,他在这一组文本的解读中,挖掘到了鲁迅撒落在《少年闰土》文字中的“童心、童趣”这一桶真金。
前两天,向重庆特级教师专家组成员谭小林研究员请教语文教学,他指出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只要搞懂教材讲的是什么,怎样教这内容,让学生得到合理的训练,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关键是只有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才可能在课堂中减负提质。
这也许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间的差别,教学能上得生动活泼,行云流水,更多的功夫在课外。如黄玉峰、郑桂华、窦桂梅等,只要我们去认真的探寻,就会发现他们与刘发建一样,在课前都有一个充分解读文本的习惯,他们除了对教材、学生的解读,功夫还会用在对教材文本作者人生轨迹的解读,对教材中涉及的人的相关人和事的解读,还会去读更多与教材相关的书,读课文作者的书,最终才将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与策略确立。读《亲近鲁迅》,如若你没有感受到与作者的距离――解读文本之功,可以肯定的说,还没有取得“鲁迅教学”的真经。

  
     他是一位思想者,别人盲然时他却非常清醒。怎样亲近鲁迅,怎样真正达成鲁迅启蒙教育?他用教学智慧与课程智慧作了最好解答。

      
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众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不知道为何而教,也不知道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完成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而众多的教师几乎不理解文字与文化间的关系,以至于太多的语文教学变得没有文化品味。在世人都盲然时,刘发建可说是非常清醒的人。


这,全因这一著作的作者是一个思想者。面对“鲁迅教学”这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钦定内容”,他进行过全面的思考,立足“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回顾、方式解样、教学反思和重新定位”四个方面,进行了追问与探求。如他发现,鲁迅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小学鲁迅教学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弃,众教师对鲁迅的认识也是片面和肤浅的……正是有了他的思考,才使得在进行“鲁迅教学”时,显得比他人更理智。

  
刘发建说:小学“鲁迅启蒙教育”,在孩子的心田播撒鲁迅的种子,让鲁迅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让孩子成为鲁迅的生命延续。也许,在今后追求幸福人生的漫漫路途上,有了鲁迅的陪伴,可以活得更清醒,活得更明白。

他的“鲁迅教学”,处处洋溢着课程智慧。

  
《亲近鲁迅》中的“鲁迅教学”,处处充溢着课程智慧。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能让学生生出“鲁迅是我的哥们”一样的感受。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力求让学生理解到了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当下如刘发建一样,真正把语文还给了小学生的,真还不多见。语文教学是需要教师富有课程智慧的。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做“加法”,更新教材做“减法”,像刘发建那样设计教学,才会使得教给的内容更有理据。



他的语文教学,到处充满着教学智慧。



不光是《亲近鲁迅》中的几篇“鲁迅教学”,参阅作者的其它教学,给人的感觉是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富有理据的,充满着无限的教学智慧。我们在他教学的生成中找到理据,如授业时总是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不杂多也不杂乱的信息量;解惑时让学生在探求新知中总是充满求知欲,传道时以教师自我的价值观实现了对鲁迅文化的启蒙与传承。



他是一位纯粹的语文人,别人在追名逐利时他却在为小学语文教育坚守。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当我们的心境像他一样坦然时,也会坦然的面对新课程改革。



他是鲁迅教学的拓荒者。



“一个伟大的鲁迅不能赢得孩子的青睐,不管有多少理由,对于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不安”。正是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鲁迅和孩子的挚爱,使得刘发建知难而上,进行了几乎是拓荒式的试验,表现了难得的胆识和智慧。作者对此也有很明确的认识。他说:“神化鲁迅或者俗化鲁迅,都是对鲁迅的不尊重,而且都会远离鲁迅。”



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鲁迅形象留给学生。更确切的说,有什么样的教师,才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师永远在课堂中处于领导的地位。亲近鲁迅的主阵地是课堂。让鲁迅走进课堂,让孩子走近鲁迅。打开《少年闰土》,让孩子走近鲁迅的故乡,去认识他童年的伙伴;推开百草园的篱笆,让孩子走进鲁迅的童年,去触摸百草园那氤氲的神话;翻开周晔的记忆,让孩子走进鲁迅的亲人,去认识那幽默风趣的伯父;沿着臧克家的思绪,让孩子走进鲁迅的朋友,去体验那绵绵不尽的追念……读《亲近鲁迅》,唯有一个纯粹的小学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与孩子们一同前行,引领孩子们学习到需要的语文。



他是语文教育的坚守者。



说真的,就因为浮躁,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感觉语文的魂似乎越来越飘移远去,已经不知道如何教语文。真能像作者那样去教书的人不多了,就因为他在努力做一位纯粹的语文教师,才有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坚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一位深爱小学生与小学语文的人,才可能与小学语文教学走近,有所建树。



读《亲近鲁迅》,亲近鲁迅,亲近鲁迅的文化情怀,听《亲近鲁迅》的课,撞击语文,撞击语文教学的课程实质。同时不免会产生两条看课标准,什么是语文教学;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



什么是语文教学?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其实可说这样的语文课是变味的语文。教学鲁迅的课,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语文课难以真正把握,稍有不注意就会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刘发建的这一组教学,为啥能得到人们的高度称赞,就在于他的课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在此借鉴俞东江的观点,“学生读不好书,我引导学生好好读;学生的字写不好,我引导学生好好写,那就是语文啊!只要是教师在课堂里能够引导学生学语习文,那就是语文课了。”深信有了这一评判什么是语文课的标准的教师,再次读这本《亲近鲁迅》,再次践行时便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纯正的语文教学,自己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我们现在真的把语文搞得很复杂,其实就那么回事。顺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就是有效的语文课了。”有了这一条看课的标准,也许任何读者都能如我,多处解读到《亲近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努力,更加明白以后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表现出明显进步。



钟发全简介




钟发全,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教科室主任,石柱县首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石柱县小语联会理事,2008年教师节石柱县政府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



钟发全,99年开始立志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同年自发的搞了一个“对讨论式教学的探索”课题,虽没有开课题,没有结题,3年的研究有10多万字的实验总结,终才在2002年于《中国民族教育》发表了他自己认可的第一篇教学论文――《对讨论式教学的探索》。到现今为止,他有150篇左右的教育类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等几十家刊物。其中,专著《教育的前面、后面和外面》已经签定协议,年底将在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著的《优秀校长的潜规则学》由江苏教科院公费11月出版,将打造成管理类精品图书。



钟发全,有一最大的爱好,喜欢上网,在网上认识了很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如、林润生、华应龙、宋运来,曾扬明,赵国忠、朱永通、刘铁芳、张以瑾、刘发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4-3 22:05 编辑

                                                                      创造性复述课文──在复述中创新

                                                                         宁波市江东中心小学 吴 莹

        从去年开始,我在班级内进行了“背诵积累”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提供背诵方法和激发背诵兴趣两个方面着手,加大背诵数量,提高背诵要求,并撰写了《将背诵进行到底》一文。的确,新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从布局谋篇,到作品形象、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去咀嚼欣赏。这些经过专家们精心选编的优秀作品不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吗?说心里话,作为语文教师,真想让学生把每篇文章都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让学生背诵下来,无疑太费时了,可操作性不强。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尝试让学生复述课文呢?所谓复述课文,就是对所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指出,复述是让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一把钥匙。因为复述时往往加入了主观的理解,有创造性思维蕴含其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练习说话的方式,更是促进学生书面语言长时记忆的途径,是扩大学生语言内存的有效手段。这种创造性的背诵积累方式既缩短了所花时间,效果或许更优于背诵。

      复述课文一般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复述方式。我认为高年级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是比较适宜的。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充实内容。这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利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创造性复述呢?



          课文补白,扩展复述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着可以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白点,我就抓住了这些点做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进行扩展复述。



人教版《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就有几处课文补白点,我就进行了如下的扩展复述:



补白1:通过老狐狸的努力,锁住小狐狸的木桩被啃得很细了。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营救小狐狸的?



补白2:正太郎掉下悬崖,老狐狸救醒了他。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



补白3:狐狸一家告别正太郎,跑向树林深处。复述补白:憧憬狐狸一家未来美好的生活。



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加上了这些内容,无疑复述更生动丰富了。



改变结构,变叙复述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复述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复述。又如《穷人》一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复述渔夫回家看到西蒙家的孩子睡在自己家里,然后通过桑娜的回答把为什么收养孤儿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变化体裁,创造复述



通常常见的体裁改变有:诗歌体可改为记叙体,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



这种改变文体的复述最适合古诗教学。《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复述时,我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着眼雨的样子,大地的变化以,及喜悦的心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性的复述。又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地球的自述》。



课本演绎,表演复述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故事性强的课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小舞



台上常常有大发挥。



《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我让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到,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劲头很高。



创造性复述课文就是在复述中寻找创新,它不同于其他复述形式。它要求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想象思维的参与。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细读文本,钻研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展开复述,最终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因你而精彩

──听吴松年教授讲课感言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秦戈庄小学 张美霞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吴松年教授抑扬顿挫的声音引领着上千人的思路,像一位指挥家,扬起是一阵笑声,俯下是一阵掌声,不绝于耳;像一位表演艺术家,时而压低了嗓门神秘的用双手捂着话筒“就不告诉他”,时而温柔的挥动双手,“好,坐下”,绘声绘色;是饱经风霜的长者,严谨的教学,语重心长的教导;是一位武功盖世的“老顽童”,嬉笑怒骂,一针见血;像严顺开,像单田芳,像赵本山……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博学,智慧,涵养,风格,幽默,严谨……



吴老就是一本书,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一本人生的哲学书。



实事求是,敢怒敢言,注重情感,充满激情,真抓实干,思维不断。吴老不仅仅是在讲有效课堂,他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的真实写照!



集吴老的经典语录与大家共享:



改革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是否定前人。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



整体把握单元,课堂才会有效。



好老师面前没有不发展的学生。



不做剪贴式专家。



适时的难为孩子一下,摔几个跟斗,激发求知欲。



明确学生要求才能打动学生内心。



注意孩子的眼神。



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习惯,品质,情感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外国的东西要借鉴,而非照搬。



营造独特的课堂文化。



导入指的是各个环节的衔接,让学生的思路不间断。



只讲问题不讲答案。



不求不讲,不精不讲,不奋不讲,不化不讲。



一个好问题就是一节好课。



鼓励学生向我开炮。



……



吴老的课,让我领略了大师风范。回味无穷。



课堂因为你而精彩!



我们更应让自己的课堂因自己而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贵在实效



宜昌市实验小学 杨 艳



在隆冬时节的玉泉古镇,有幸参加了宜昌市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的活动。围绕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主题,仔细聆听了五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多位教师的专题发言及小组讨论,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简单贵在实效。



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个人认为语文课似乎过多地重视人文性,而弱化了工具性。而本次的研讨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课堂上浮躁的感悟少了;课堂上多媒体演示少了;课堂上资料补充少了;课堂上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少了……学生语文基本训练点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当阳实小的胡咏梅老师执教的《小松鼠找花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课堂,而不是作秀的课堂。老师砸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牢牢抓住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张简单的黑色色卡纸,画上工整的田字格,老师一笔一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的书写。教师示范后,再请学生书空,最后在田字格书写。整个指导的过程十分具体。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我根据自己写字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每次提笔写字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写字姿和执笔姿势。在写字时,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如“生”是独体字,写好三横是关键,三横的长短有变化。长竖是压线笔。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一笔一画写,也就是手到。字要写得规范、准确,并与范字进行比较。眼到,手到的同时,还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只要每次的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一定会对汉字的结构、形体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对写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具有个人特点的汉字。只有简单才不花哨,只有落实才会有效!

点评

文采不错,值得推广。  发表于 2011-10-25 17: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8: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