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5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观察小讲座
抓特点 会联想 有顺序
观察景物首先要会抓特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桂林的山,作者就是这样观察的: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观察桂林的山时,抓住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等特点,,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这样,就写出了桂林的山的与众不同之处。
其次,观察景物时还要会联想。不仅仅看到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更要注意想象到景物像什么样儿的。如作者观察桂林的水时,觉得水很绿,像什么呢?作者积极联想,于是写出了这样的精彩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第三,观察景物时一定要有顺序。观察的有顺序,写作时才会有条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这就是观察的顺序:由外洞到内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在具体观察的过程中,叶圣陶先生很会抓特点。文中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最后,武老师想特别说明一点,观察景物时抓特点,会联想、有顺序是同步进行的,这三个方法不能分开来理解,分开来使用。请看下面的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叶圣陶先生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他听到的声音,还写出了他当时的联想。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觉得溪流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小朋友们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之外;就是让大家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顺序的观察和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