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娱乐场”。学生饱满的情绪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要通过多种自然活泼的形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介绍小伙伴的形式导入新课,出示两张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图片,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接着出示课文内容第一段的动画,让学生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的氛围,激起学生收白菜的欲望,让学生参与到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比赛活动中,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轻松快乐的状态。然后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话,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礼貌。在读中体会小灰兔奇怪的心情。最后的设疑情境又使学生的兴奋情绪达到高潮。这样一来,摈弃了烦琐的说教和分析。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和交流。

  2、找准发展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

    例如对字的认读和书写。我重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鼓励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介绍识记的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认字、记字。对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朗读,也不刻意追求同一标准,而是鼓励学生“愿意读的站起来读!”“愿意做有礼貌的小白兔吗?”“你知道小灰兔心里会怎么想吗?”……总之,只要学生用心在读,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很轻松,也很自由。尤其在合作学习中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组员,气氛活跃。

  3、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语言的实践:

    我深入挖掘教材,钻研课文,设计了一个“说说小白兔的辛苦”的教学环节,我把小白兔“浇水、施肥、捉虫、拔草”的劳动场景画出来,引导学生把静态的图片化为动态的语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劳动情境的直观感受,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另外,通过让学生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语言中找出“您”“请”等词,让学生感悟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礼貌,从而引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共同的优点。在这样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4、找准兴趣点,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生命热情:

    我总是运用美妙得体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识字教学这部分内容中表现得异常突出。“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哇,你真了不起,连‘翻脸’也知道。”另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形式也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师生合作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有礼貌的话。男女学生对读,全体学生站起来演读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总之,在课堂上我始终体现“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实现了生命价值的提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新课标要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我在教学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下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努力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揭题激趣。
  猜谜语这是低段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两个谜语,看谁是猜谜高手?谜语1:有种动物真可爱,耳朵长,尾巴短。红红的眼睛三瓣嘴,爱吃萝卜和青菜。跑起路来特别快。谜语2:前腿短来后腿长,两眼通红耳朵长。三瓣小嘴不吃肉,白菜萝卜吃不够。这时候,学生兴趣高涨,举手积极,整个课堂非常活跃。当学生回答是小白兔时,我就趁机导入“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童话故事,所以,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请小朋友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6: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