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评课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助力教研教学----以观组内公开课《山水画的意境》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0:3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一下午文科教研时,我听了同组年轻教师周老师上的《山水画的意境》一课,结合上周六去河南大学培训的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构想与操作,较有感触,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何为教学切片呢?我们在观课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片段由多少事件或活动组成(每一独立的教学事件或教学行为,都包含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技能)比如导入,学习目标出示,情境创设。这种包含某一技能、相对独立的教学片段就被称为教学切片。课堂教学片段是一节课的缩影或代表,教学切片诊断,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切片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意味着精细化的案例研究。我认为这种诊断方法很接地气,因为它来自于实践,总结于实践,运用于实践,不是玄之又玄的高深理论,而是直接对课堂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

学习目标如何预设?

开始上课前,周老师首先出示了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2)体会“意境”的本质。(3)欣赏山水画之美,提升传统审美情趣。看到这三个目标的设置,我心里产生了一连串疑问:通过什么途径来架起目标和文本的桥梁呢?“体会”这个词是那么抽象,没有指向性,学生在连“意境”都不清楚是什么的前提下,又如何能体会它的本质呢?在学生对艺术的领悟能力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通过欣赏山水画,对提升审美情趣有多大帮助呢?带着疑问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前对目标的确立,重点进行了“中考链接”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梳理论证思路的方法指导,出现了目标和内容犹如平行线般的互不相干。我们都知道,在对学习目标的确立时,首先把握的是教学内容要和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能统筹规划设计,而架空了学习目标的设计意图。在评课时,组内老师以“这节课目标明确,环环相扣,考点训练到位……”这其实是凭经验评课,主观性强,不利于年轻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如果能进行有效切片评价,对学习目标如何提炼归纳?如何具体可操作?如何教学过程中进行把控内容和目标统一?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学习目标应该这样确立比较合适:

(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意境”的本质。

(3)通过欣赏文艺作品,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目标有指向,具体,可操作,在学生头脑中有相对明晰的直观印象,在走进文本我探索环节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导向作用。问题与目标要一一对应,问题的解答,也就意味着目标的达成。而我们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切片诊断中发现问题,从评课的过程中的凭经验主观评判进行了反思、学习,都将更好地运用、内化于今后的教学。

提问如何有效?

在听这节课时,我关注到学生想要参与的欲望并不低,他们“听”的很认真,哪怕一问一答贯穿了整节课,他们也没有困倦,跑神,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能使人感受到这班孩子对课文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但却没有获得讨论,展示的机会,一问一答中看不出哪些孩子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哪些孩子有着超出一般孩子的审美品位。有着深深的遗憾。评课时提到这点,授课老师的反馈是,这班孩子一起回答时比较积极,单个挑出来时往往胆怯不自信,不愿意表达,也许确实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磨灭孩子参与的权利啊,说的不好,有什么关系?思维的火花经过碰撞才能迸射,好的见解经过分享才会愈发珍贵。不敢说,不自信,有什么可怕?创造机会,不断地创造机会,他们会越来越想表达,会表达,愿表达的。听完孩子们的展示,我们在评价时,尽量不单一地说“很好”“不错”“你真棒”“你真有想象力”之类的评价语,让学生参与理答,让理答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在被肯定中找到自信,激发下次再展示再表达的欲望。据此,我们在进行评课时,碰撞除了关于 “提问”的三个优秀教学经验:

(1)让学生参与理答(改变教师一言堂,碎问碎答局面)

(2)理答的针对性(避免评价的单一,笼统)

(3)教师组织引导,多人参与,提高参与度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破除被动、个别学习的现象)

板书如何基于标准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通过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作者先点出“意境”的概念,并做出解答,然后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苦心经营意匠。周老师首先板书“意境”二字,然后再整体感知内容时,在“意境”二字的下面划了三条线,分别写上:景情结合,思想感情,要有意匠。这1样的板书给我们听课老师的感觉是意境包括景情结合,思想感情,要有意匠,或总领景情结合,思想感情,要有意匠,给大家造成了不解,那孩子们又会如何理解呢?在议课时说到这点时,周老师给我们的解答是,意境是论点,景情结合,思想感情,要有意匠是3个分论点,这又造成了新的不解,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有效补充,是具体展开论述,用那样的图示是否有些随意呢?我们在进行板书时应该精心设计,基于标准,那应该如何避免随意化?欠推敲造成歧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心中再次重温板书的三个标准:

(1)板书书写规范、布局合理

(2)概括性梳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及重难点

(3)板书要与教学活动同步

通过丰富的细节来考察某一个切片、某一个维度,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细节,但恰恰从这些“小”中,我们才能真切地见到“大”的意义。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通过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健康程度。

我们的课要想听起来很愉快,学生的状态很好,学生很有收获,,对我们个人来说,应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的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