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整合”的思想看课程 ——“金水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与时间项目研讨会”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6:5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走进会场后,看到汇报学校正在试PPT,数学、科学、体育……我当时一愣:竟然没有语文。我怀疑学校通知错人了,外行能看什么?热闹!但是,下午整整四个小时啊,就这样浪费生命,还是挺可惜的,硬着头皮也要看下去。




当第一个学校上台后,我边听边思索:汇报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学校的课程到底在哪些方面做了提升?又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提升的?真正跳出学科,去听他们的发言时,思路豁然开朗。

国家课程为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点,校本课程为抓手。

由此可见,课程品质提升工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拓展主题性课程的一项系统化工程。

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程,既不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让品质上一个新台阶呢?

结合杨教授的话,从各个学校的汇报出发,融合我个人的想法,认为这样一个工程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课程必须系统化。

当时杨教授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就与系统化有关。他说及教师要有明确的思想:我这个学期要开展什么活动,以什么样的形式。并把这种实施方案完整地写下来,这样既给后来者以借鉴,也可以让整个学校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明白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在哪里,提升到什么地步。

他说:现在写的人就是基石,为后来人铺好路,而后面的人的修改与撰写肯定会比现在的更有高度。这是不容置疑的,包括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也会有一种继承性,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符合发展规律。

因此最初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极为重要的,而最初设置的课程构建越系统化,会让后面的脉络越清晰,提升更有的放矢。

其次,评价务必融合化。

如果每拓展一门校本课程,就单独设置一种评价方式,这肯定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金水区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的课程评价方案,既然这些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是血脉相连的,完全可以在学科活动评价中穿插这部分的内容。

学科评价有部分是活动性评价,而这些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活动为主要方式,何不把这些课程作为学科活动的一部分,进行有效融合。这既不增加师生负担,又让评价更加丰富化、多样化。

其三,内容应该生活化

当我看到数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时,让我首先想到的是金水区已经举办了多届的“学数学、用数学”活动,如果把这些课程实施部分的作品整理,不正是现成的活动资料吗?沙口路的科学让我想到的同样是一项活动,最近几年每年都在举办的“能力生根”研究型学习活动,其实这些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数据更真实,体验更深刻。

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这些内容极具生活化,和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联。其实何止这些学科,语文、英语、音乐、美术……哪个生活中没有?哪个学生无法从生活中发现?所以,依托学科教学的校本活动更应遵循生活化原则,让孩子从实践中感知,在课堂上提升,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从生活中,到生活中去。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生活发展的需要。

最后,更新顺应时代化。

校本课程应该是系统的,但是它还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不少课程的设置应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比如“小健将”那个晒麦子,看着视频挺有趣,如果仅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倒没有什么。这是设在幼儿园,如果是设在小学,就可以讲中国的农耕文化,这就具有了文史价值,延伸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孩子体验辛苦,感受先进。

而有的内容如果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就不能为开设而开设。

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想法: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可以整合下,校本课程本身就是活动为主,一个活动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做适合自己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设置。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体验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学习,永远是在路上,个人之见不一定正确。但我想:唯有有思想的教师,才能让课程充满智慧,无论怎样设置,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1: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