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09: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有:学生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小学基础差、不会写作文、语文成绩提高比较慢等。

针对语文学科作为母语特别重要但是提高确实比较慢的特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学第一节课就给学生讲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笔好字,是一副好口才,是一手好文章。是唐诗宋词;是李白杜甫,是苏轼欧阳修;是唐宗宋祖,是秦皇汉武;是《史记》《离骚》;是大江东去,是小桥流水;是春花秋月,是夏雨冬雪;是世事洞明,是人情练达。是听说读写。 总之,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学好语文。明确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再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然后提出要求。我在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上我特别强调一句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怎么可能学不会语文?语文课没有差生,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我对你们的过去一无所知。在我的眼里,你们都是一样的,都是老师的宝贝孩子。都是34中的优秀学生,都是有缘才相聚的一群人。你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怎么描画你们的形象,要靠你们以后每节课的表现。语文学习也不论基础好坏,小学无非是多认识了几个字,只要现在按照老师的要求学,我保证你们每个人的语文都是棒棒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都会表现最好的自己。

后进生需要老师特别的关爱。在老师第一节的鼓励下,学困生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会不想学了。这时候,老师要特别关爱,除了课上我故意提出一些简单可以随意发挥的问题怎么回答都对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第一次他会大吃一惊,然后回答出来,大喜过望。这时候,老师带头鼓掌,全班同学一起鼓掌。一次好的作业,一次好的回答,我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大肆表扬,家长会上表扬,校信通每天及时表扬他的点滴进步。给他们组评价加分,让组里的同学对他刮目相看。除了课堂上的关爱,在课下,在生活中我特别关心他,我一看哪位同学没有顾上吃早饭,我说老师多带了一个鸡蛋,吃不了了, 你下课帮老师吃了吧?学生会特别高兴,课上表现特别好。

后进生在学习上需要降低要求,评价上给予分层次,实施“最惠国待遇”。比如写作文,2012届我们5班有一位苏同学语文第一次考试0分,作文一个字不会写。我就布置一个最简单的作文题目,让他有话可写,别人600字的作文,他200字就可以得满分。另外挑一些经典优美的段落让他背会,慢慢提高要求300字、400字,我说考试你只要写作文就可以了,其他题能写几个写几个,这样慢慢地,出现了奇迹。他到三年级时作文写够了600字,达到40多分,都中考时他的语文接近60分。。我也激动得差点掉下眼泪。我在每节课评价加分时,我说回答对一道题,1、2号加1分,3号加2分,4号加3分,各组比赛。有的组为了多加分,一致鼓励4号同学回答问题,这样,4号为了全组的荣誉,努力学习,回答问题,回答对了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当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4号成绩会慢慢赶上来。

还有一位学生于长江,理科比较好,语文成绩一直在60、70分徘徊,很着急。在初三时有一段时间恶补,成绩仍然不见提高,连家长也快没有信心和耐心了,我每次在作业本上鼓励孩子,经常打电话鼓励家长,我说只要坚持,中招成绩一定会提高的,成绩一定会回报孩子所有的付出的。我敢给您打包票。果然,在中招成绩出来的第一时间,晚上11点多,我接到了家长无比激动的电话,他妈妈说,于长江语文考了109分,在男生中考到了第一名,语文从最弱科也变成了最强科,平时最强的数学还没有语文考得好。非常感谢栗老师当时的坚持和鼓励。这个孩子现在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

就在前几天,2012届有几位同学苏臻、卜双庆、李志强等来看我,这几个全是当年的后进生,他们说,老师,苏同学最想念您,我说为什么呀?苏同学说,老师,现在我才知道您说的话都对,我后悔没有好好学。我说现在还来得及呀,活到老学到老呀。我说你们还记恨老师当年“逼”你们学习吗?没有,他们异口同声说。如果记恨您,我们就不会来看您了。我们感谢您还来不及呢。感谢老师当年没有放弃我们。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后进生付出,值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09:07:1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  栗爱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2: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