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8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教案、反思等备课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一、主旨



《沁圆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他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义人士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句”(求诗),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画面壮阔而妖娆,意境壮美雄浑,气势恢宏磅礴,感情奔放豪迈,很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这首词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挠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及其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和坚定的信心,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二、结构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而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词的下阕纵横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评论古代帝王,寓情于议,蕴涵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上、下阕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上阕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前三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千里”“万里”两句是互文,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第二层是中间七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望”字统摄下文,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第三层写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是作者的想象,这一虚写翻出了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阕也可以分三层,第一层是前两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对“北国风光”作总评,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有异军突起之势,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展开了对历代英雄的评论,进而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以完美统一的美感。第二层是中间七句,具体评论历史人物,以“惜”字统领以下七个句子,含蓄地展开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第三层是最后三句,展现出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壮志豪情,也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俱往矣”引出了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三、延伸



1.这首词是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典范。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但又紧密联系(写景、抒情之中也兼议论),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上阕虽句句写景,但句句有情,在状写象征中华民族骄傲的长城、大河、苍莽峻挺的崇山、高原时,溶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把严寒的冬天写得一点也不荒凉,反而是诗人的乐观精神使得他笔下的北国冬天的风光显得雄壮、朴素而美丽动人,读着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很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赫赫功名、名垂史册的古代帝王,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古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点也不枯燥,而是有理有情,极有分寸。一个“惜”字就很有情味。“略输”“稍逊”也饶有意趣。“只识”二字很传神,这两个句子写出了成吉思汗的为人,也写出了诗人对他的看法。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整首词,是描写与评论相映,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感人至深。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因而,这是一首雪的赞歌,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更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



2.凝练、贴切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⑴精确而形象的用词。如:①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②“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袤深透,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③“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调强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 ④“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⑤“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⑥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⑵生动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如: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巧用比喻。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这样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②“红装素裹”既是形象的比喻,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作红装素裹的少女,是那样绚丽多彩、娇媚动人,实在是想象奇特。③“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更把“山”“原”人格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读《沁园春·雪》(周振甫)   



这首词,前半阕写北方下雪天的风光,歌颂祖国河山的壮丽,后半阕从壮丽的河山想到英雄人物。全首词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表现了雄视百代的豪迈气概。北方下雪天的风光,到处是结着冰,飘着雪。“千里”“万里”极力说明“冰封”“雪飘”的区域的广大。这时候登在高处,象在长城上望出去。长城里里外外只剩下一片白茫茫。“莽莽”本指原野景物不很分明,这里指白茫茫。再看看黄河的上下游,立时失去了滔滔滚滚的水流,都结了冰。接下去,在诗人眼里展开一幅奇伟的画面:盖着雪的山像银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丘陵像白蜡色的巨象在奔跑。山和高原都是静止的,怎么会产生“舞”和“驰”的感觉呢?原来山连绵起伏,高原上的丘陵一个接着一个,诗人站在高处,视线跟着山势和丘陵的高低起伏走,因而感到这些静止的东西都变活了。在下雪天,天上密布着密密的云,远远望去,山和天相接,丘陵也和山相接,因而感到银蛇和蜡象都要跟天比哪个高了。这些描写里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诗人的想象力还进一步展开。等天晴了,红日映着白雪,看上去像艳妆衬着雪白的衣着,更显得格外娇媚。“须”,等待。妇女的浓妆,像擦胭脂等,都是红色,所以说“红装”。“素”是白色。“裹”,裹在外面,指衣服。这里用“红装素裹”比拟红日映照白雪的鲜艳景色。 奇伟的画面着上鲜艳的色彩,特别显得祖国河山的壮丽。下半阕承接上文,说江山这样的妖媚;接下去说引得无数英雄争着向它倾倒。是展开下文,从江山移转到英雄人物上去。“折腰”,鞠躬,表示由敬爱之极而倾倒。从无数英雄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还有蒙古族的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一代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建立了功业。只可惜他们有的文采稍微差一点,有的更只懂武事。“风骚”本来指《诗经》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因而代表文辞,这里可以看作文采的同义词。文采指文学才华,但在这里的意思要更广泛些。  



“天骄”,汉朝时候匈奴单于曾自称匈奴为“天之骄子”,“射大雕”用的北齐斛律光的故事。斛律光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里飞,弯弓射中了它,大鸟像个车轮那样旋下来,原来是只大雕。雕是猛禽,飞得极快,不容易射,所以用射雕来比武艺好。最后说,这些人物都过去了,算算“风流人物”,还得看今天的英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说到“千古风流人物”,那是指历史上一些建功立业的人。而这里的意思有两层:第一层,历史上的英雄,如秦皇、汉武他们,是都过去了。第二层,是说“今朝”的“风流人物”。对于这点,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应当联系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来理解。在党领导下的革命的人民,革命的战士,革命的活动家,他们当中有许多从革命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兼具文采和武事的本领的英雄。他们和广大人民一起做着前人未曾做过的伟大事业。这就和“俱往矣”的那些英雄不同了。所以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表现出多么豪迈的气概。



从“原驰腊象”到“原驰蜡象”--毛泽东的半字之师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句,初稿曾是“原驰腊象”,是诗人臧克家建议改的。臧克家说,“腊”改成“蜡”虽只换个偏旁,却增添了诗意的形象性,且与上句中的“银蛇”形成对仗。毛泽东听了,说:“改得好!”毛泽东写东西,不仅请著名的文化人指正,他也很虚心听取身边工作人员的意见。他与梅白同志互相修改诗作的故事就很有趣,梅白也曾为主席的诗改了半个字,毛风趣地称他是“半字之师”。



(来源:人民政协报)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翁扬余飘)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本首词,掌握其朗读节奏、重音,并能默写,同时了解词的基本常识;把握词的意象,欣赏其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领会其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理解词中情感与景物相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该词的准确、凝练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在欣赏品读中把握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在讨论析读中理解诗歌深刻的主题美和凝练的语言美,在辐射、比较阅读中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词中的文化背景,充分调动自身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的形象,体味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以及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坚定信心,树立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抱负。



重点、难点



1.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聆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生谈感受。



2.师导言:这首歌赞美了北方柔美而深情的雪,而我们今天却要感受整个北国大地壮丽而豪迈的雪,去体味它的磅礴气势、雄奇景象。(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简介作者。(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互相补充。)



师提示:可以从生平事迹、诗词书法、语录文集、图片等各个方面来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早年刻苦读书、广文博、对古典文学的深厚积累,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志向和襟怀。



2.观看手迹,了解背景。



①投影、欣赏毛泽东《沁圆春·雪》的手迹,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这首词(配乐),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



②指名谈对毛泽东其人、其字、其诗作的感受。



③学生讲述写作背景。



三、动情朗读本首词,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



1.生听读《沁园春·雪》的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语音美。



2.师生一起探讨如何朗读。



归纳: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停顿等),把握情感和重音。



3.指名示范朗读,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并自主评价,师点评。



4.析读诗歌中鲜明的意象,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沁园春·雪》却首推第一。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等意象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气魄宏伟、格调非凡的意境。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将全词不同凡响的意境和豪气冲天的情感融为一体,咏雪的“题外之远致”也就洋溢纸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四、通过吟诵和讨论,探究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它们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整首词又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纵论历代英雄,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它们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过渡连贯起来的,该句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是议论、抒情的基础;下片议论、抒情,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是写景的深化。

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3.举例探究本词的语言特色。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如:作者以“望”统领下文,引出“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大势磅礴的景观,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袤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

五、通过拓展阅读,加深理解课文主题。

1.大声诵读《沁圆春·长沙》《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与课文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诗歌艺术,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沁圆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诗人不是对所见景物作静态描摹,而是赋予这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表现了一种崇高美。 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不平凡的岁月里,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和他的才华横溢的同学们,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出博大自由的胸襟。并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中流击水的凌云壮志。

⑵《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

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板书设计:







六、教学建议

1.本词通过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来体现热爱祖国的情感,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可见其雄视百代的豪迈气概。在教学中就要特别关注词中饱含词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即“意象”),也就是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

2.将朗读训练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来感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进而体悟词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及其建筑美。

3.联系词的创作背景来体悟,结合作者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沁园春 雪  







【精彩片断一】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九年级语文学习之旅时,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一定要用心领受哦。



(师播放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道边的麦苗,迎春的花叶。/啊!我爱你,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美丽的雪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生1:我仿佛又回到了漫天飞雪的冬天,我们也和着雪花轻盈的舞姿跳起来!



生2:我感受到了雪的纯洁、温柔,她是春天的使者,因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恩,不错,还引用了雪莱的诗句。还有吗?



生3:我还感受到了雪的奉献精神,她“把生命溶进土地”,滋润麦苗、迎春的花叶。



师:是啊,这首歌赞美了北方柔美而深情的雪,而我们今天却要感受整个北国大地壮丽而豪迈的雪,去体味它的磅礴气势、雄奇景象。(板书课题、作者)



(评点:设置音乐、画面情景,导入课文,形象生动。从视觉、听觉上吸引学生,营造氛围,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啊?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讲一讲。可以从生平事迹、诗词书法、语录文集、图片等各个方面来介绍。



生4: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生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我这儿还有他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的照片。(生出示照片)



生6:他还是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有许多大磅礴的诗作,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等。我的磁盘里有他的《沁圆春·雪》的手迹。



(评点:让学生自己利用资料介绍作者,考查了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师:好啊,拿来我们把它投影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同时倾听老师诵读这首词(配乐),抓住你的第一感觉,来谈谈对其人、其字、其诗作的感受。



生7:毛主席的字可以说是遒劲有力、挥洒自如,很有气势的。可见其人也是充满豪气,很有领袖风范。



生8:听了您气势磅礴的诗歌朗读(众生笑),我感受到毛主席的词是意境特开阔、气势特恢弘的那种。



……



师:同学们的第一感觉还真不错!但我们若要真正深刻地去鉴赏一首诗歌,是要结合其创作背景的。谁来介绍一下?



生9:《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师投影)



(评点:通过观看作者手迹(视觉)、倾听老师诵读(听觉),在脑海形成画面,结合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主席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词的内容主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沁园春 雪







精彩片断二



师:这是一首“咏物词”,其中的“物”是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雪。



师:诗人所咏的“雪”,可不是一般的雪,而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找出描绘雪景的部分读出来。



生(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词的开篇就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可见诗人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生1(朗读前三句):一开篇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生2:“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再加上“千里”“万里”的形容,可见降雪地区之广,意境显得多么开阔。



师:很好!紧接着有对“北国风光”的进一步的具体描绘,是由哪一个字领起的?



生(齐答):“望”。



师:那么“望”见了哪些景象呢?并品析其意境之美。



生3:望见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象。“长城”“黄河”是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它们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见诗人是置身高处,极目远望,更显意境的宏大。



师:对它们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是要表现什么的呢?



生4: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又一个动静结合;同时发挥了想象,塑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



生5:“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的静态描写展现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生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让我们感觉仿佛也同诗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眺望远方:那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具有动态的美感。



师:“银蛇”的柔美和“蜡象”的奔放,显现出自然的生气勃勃。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视觉因素是一个,还有两个因素,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想。



(师生讨论后明确:还有①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②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齐读上阕末尾三句,思考:这儿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三句诗的意境,并体味出所表达的情感。



(生齐读,讨论)



生7:“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运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虚景。



生8: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生鼓掌)



生9:这儿可见诗人博大的胸怀,字里行间洋溢了喜悦、豪迈、奋发的情绪,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评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心”感悟诗歌的意象及其深刻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沁园春 雪







【精彩片断三】



师:朗读整首词,看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生10: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下阕的内容,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过渡连贯起来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折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



生11:我认为应该比“赞美”的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一些。



师:非常准确。那么,究竟“引”来了哪些“英雄”呢?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12:引来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师:诗人用一个字评价了他们,找出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13:“惜”字。有惋惜之意,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生14:这一“惜”字正是为了托出后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



师:是的。不过“惜”中也含有褒义,首先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当然更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这样通过古代帝王的议论评说,对比“今朝”的“风流人物”。



生15:我有一个疑问:这“今朝的风流人物”到底指谁呢?



师:“学贵有疑”,非常好。同学们讨论一下。(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16:是文韬武略之人,有伟大抱负的人。比如领导革命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生17:革命也好,建设祖国也好,都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所以我认为还指人民大众。



生18:老师,我我看指毛主席自己吧。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那么点明全词主旨的是哪一句?



生齐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评点: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紧扣“新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