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案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重学生差异的显性化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基于互动反馈技术平台的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案例研究

深圳市南湖小学 何林艳



  课堂教学中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如何关注与珍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怎样根据科学的依据使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显性化,并依此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问答、观察、讨论、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这些方法有其优势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主观性、片面性、反馈不及时等弊端。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互动技术提高教学成效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实验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关注预设问题有余,重视因学生差异的显性化生成新的认知冲突而略显不足的问题。“预设”是对课堂教学事前的设想与计划,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关于“按点”的设计,“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的状态因学生的认知等差异而产生的动态的活动过程。从根本上讲,无论“预设”考虑得多么周详,都不可能绝对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实行预设问题设计与生成的课堂教学的统一。关注课堂生成,针对鲜活的学情施教,通过显性化的差异统计数据进行反馈调控,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积极顺应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发展,因势利导,因学制宜,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必要处理好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关系。



  互动反馈系统因其具有自动收集信息、分类统计的功能,揭示认知反馈的即时差异信息,并通过数字化的统计方式使差异显性化,为教师获取有效、准确的反馈信息,从而调节教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



  如何根据学生的显性差异,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有着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但在目前我们至少可选取一些角度来做一些研究与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听、读”主要是指从外部吸取语言材料,即输入。“说和写”则是运用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即输出。为了贯通输入渠道,使输出不感枯竭,思维训练便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如何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根据学生之间显性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20: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异中求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能善于深刻的思考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不单单地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实例一:《落花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9册)



这个按点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利用反馈技术的选择功能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情况进行检测,以选择与阐述理由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落花生》一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显示,在以上这道题的选择中,96%的学生选择了更愿意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4%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没有一位学生选择选项。很显然,这个几乎是一边倒结果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受文中父亲所说的那段关于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的话的影响。而课文中作者的本意是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学生的价值观是内在的独特的东西,在教学预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价值取向差异,引发更深差异地思考,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问题上,老师可在学生阐述理由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观点,表明全面的看法:不论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是人的个性和存在方式,在这个社会都是需要的,都是可以的,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你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种根据学生的在回答中出现的显性差异所生成的认知差异予以导向性的评价,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乃至教学的效果。教师根据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如此处理既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心,学生思维认识也深刻了。

  二、角色体验,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于无疑处善疑的本领。教师应对学生善加启发、巧加点拨,让学生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话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

实例二:《猫》(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8册)



这个按点的设计,是根据学生在预习本上提出的问题来设置的。这样的疑问显示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词语的表面意思上。舍先生笔下的成猫、小猫都浸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那为什么说古怪也是可爱?教学伊始,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选择,结果只有37%的学生认为“古怪”的猫可爱。这个统计结果所暴露出的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显然背离了作者老舍先生的原意。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选择中明显的差异,教师以“假如是你养的猫,只老实的猫可爱吗?只贪玩的猫可爱吗?只尽职的猫可爱吗?”作了一连串的假设,可谓循循善诱,在思辨中、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只老实的猫是懒猫,只贪玩的猫是疯猫,只尽职的猫是呆猫。既老实又活泼,既贪玩又尽职,该玩就玩,该睡就睡,该捉老鼠就捉老鼠,这样的猫多可爱。课文中的“古怪”不是说性格不稳定,而是说性格丰富多样。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学中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学文结束时,又重示此问题,一前一后适时地抛给学生,结果后一次100%的学生根据学文后的理解认为“古怪”的猫也可爱。同样的问题,前后两次学生的选择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也表明学生认识程度的加深。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既着眼于部分,又关注整体,纠正学生仅限于文字表面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可以“点拨”,但“挖掘”还得让学生自己去做,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句去思考,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入境入神去玩味,这样,训练得多了,学生入了门道了,其思维的敏锐性自然就增强了。

  三、大胆置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实例三:《松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9册)



此按点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显示,全班学生各执己见,选择选项的学生差不多各占一半。针对学生的显性化的差异选择,学生进行了非常精彩的陈述:

  “这两句话,如果放进这篇文章中,就显得非常不和谐。我没有亲眼见过松鼠,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来是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感觉自己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我认为这两句在入编教材的时候应该去掉才合适。”

  “这两句话大可不必去掉,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从说明的角度看最后两句,这只是作者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将松鼠的一个特点客观地呈现出来而已。”

  ……

  语文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许多问题并非只有唯一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按点,根据学生的显性差异,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地研读,教学过程便显得较为生动活泼,学生也真正进入了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

  四、多角度发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多角度发展是发散思维的活动形式。这是一种广辟蹊径、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训练。

实例四:《买椟还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6册)



此按点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选择,旨在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与思考问题。《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中年段的学生,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教学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寓意上,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

  有30%的学生认为装珠子的盒子是有价值的,并且引用原文陈述理由:这个盒子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 文中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盒子显得没价值了。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学生之所以有认识上的显性差异,就其原因是他们评价的标准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这个教例,它注重学生的多向、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收获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五、找准触点,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抓住了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例五:《将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10册)



《将相和》讲述了三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故事,其中第二则“渑池之会”,楚王要齐王为其鼓瑟,乘机羞辱齐王,蔺相如怒逼楚王为齐王击缶。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不是引导学生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学生要想作出选择,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寻找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此训练和学习过程中,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就这样,在教材的关键处启发想象,引发争论,即接受了教材中有关知识,又充分强化了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口语表达活动十分活跃,也很有密度,这之中培养了思维的反散性,虽有的争论不无瑕疵,但都闪烁着学生多向思维的火花,应善于引导,点拨学生见微知著。

  适时运用互动反馈评价系统的反馈与自动生成统计等功能中所反映出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珍视学生的差异,把这些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关注由此而产生的教学生成,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不断纠正偏向与失误,起到调整控制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20:41:00 | 只看该作者
注重学生差异的显性化,着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应该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预设本领,全力发展课堂机智



  教师必须在课前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地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了解文本的辐射信息。研究透学生,对学生要作充分的估计、预测。在此基础上要预演课堂,将自己虚拟地进入课堂,让自己、学生、情景等因素都动起来,获得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促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进入课堂,并能做到不变应万变。课堂中学生因为认知水平的差异,在理解和认识事物中的差异显性化也会随之而产生,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及时地根据新的生成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地开展差异教学,采取解决、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



  2、正确处理好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关系



  课程专家吴永军教授说:“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预设’,而一味地追求生成,这就偏离了生成性本质,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份的确定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则使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性,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郅庭瑾著 《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孙菊如,陈春荣 《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7: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