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是我们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以燕老师的地理课作为研讨课例。听过之后,第一感觉是自己要做的努力还很多,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堂效果,目前的自己多少有些可望不可即。
也是巧合,这节课用的班级恰恰是我所带的两个班之一,这下对我来说对比上就更有针对性。我的课堂上,似乎更多时候学生总是很内秀,或者说是始终坚持沉默是金的信条做了沉默的大多数,也只有我尴尬又无奈地自唱自和。而今天,同样的学生,同样的班级,只是换了个老师而已,这帮孩子似乎瞬间就使我陌生了,甚至使我不禁自问:这是五班吗?学习参与度之高,学习效果之好,效率之高真是超乎我的想象,因为这在我的课堂似乎是难以企及的。
想了想,这样相去甚远的课堂效果无疑不能推脱到学生身上去,似乎问题的根源还在于自身。你的课丰富吗?有意思吗?你的课堂活动设计可操作吗?有实效吗?能调动多数学生的兴趣吗?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不能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只有徒然彷徨束手无措的份。
教学终究还是教和学的结合,太过在意自己的讲授,总希望如演说家一般滔滔不绝气势分分钟镇住整场,但却忽视了学生参与,松懈了对学生学习情况层面的努力,自然会效果不佳问题多多。
“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关注点的渐变过程,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参照。看看自己现在,似乎问题就出在没能关注学生上,也就很自然地难以收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和教育效果。
本次的课,实际整个流程不能说自己不熟悉。有借助小视频的激趣导入,有自主梳理归纳知识的环节,还有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过程。这些自己不是没有注意过,也不是没有实际应用过,而是没能发挥出这些设计应有的效果。可能教学的确没有什么统一的优秀模式,但一定会有相对统一的考量标杆,这个标杆的现实体现应该是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任何事都是知易行难,即使有了行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不轻巧。就像是今天看到别的老师的课很值得学习,但这也只能是个人能力与经验提升的开端,因为要有那么一点长进绝不是止于看到别人怎么做,而要考虑自己怎样做,要做成什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