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可以用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1.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本课时的设计宗旨。本设计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重视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中的作用。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知识的迁移尤为重要。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因为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形如x±a=b、ax=b的方程的解法,明白了依据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的算理。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把含有x的算式看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和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辨析,把稍复杂的方程转化成简单的方程,掌握此类方程的解法。 |
|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
|
| | | |
| 1.引导学生回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的解的含义。 2.组织学生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与4的和等于40。 (2)x的3倍等于60。 | 1.(1)举例说明,像5+x=8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思考后列式汇报。 (1)x+4=40 (2)3x=60 | 1.解下列方程,并说出依据。 (1)x+8=30 (2)5x=10 |
|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分析图意,找出等量关系。 (3)组织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组织学生讨论解法。 (5)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6)指名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2.教学例5。 课件出示例5: 解方程2(x-16)=8。 (1)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分组讨论解法。 (2)组织学生汇报解方程的依据。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指名口述检验过程。 | 1.(1)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盒子里的铅笔+盒子外的铅笔=一共的铅笔。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x+4=40。 (4)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小组交流: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4,得出3x=36,再解答。 (5)汇报解题方法: 3x+4=40 解:3x+4=40 3x+4-4=40-4 3x=36 x=12 (6)口述检验过程。 2.(1)解答后小组内讨论解法,小组内交流。 (2)讨论解方程的依据,明确:根据“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来解方程。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方程转化成简单的方程来解答。 (3)小组内口述检验过程,相互完善。 | 2.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6x-4=20 (2)3(x+5)=24 3.在0.5、1.5、2.5、3.5、4这五个数中,哪个数是方程0.5x-1.5=0.5的解?哪个数是方程22×0.5-2x=4的解? |
| 1.完成教材69页“做一做”1题。 2.完成教材69页“做一做”2题。 | 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 |
| | | |
| | | |
| 解方程(二) 例4 3x+4=40 解:3x+4=40 3x+4-4=40-4 3x=36 x=12 例5 2(x-16)=8 2(x-16)=8 解:2(x-16)÷2=8÷2 2x-32=8 x-16=4 2x-32+32=8+32 x-16+16=4-16+16 2x=40 x=20 x=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