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第四段教学小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07:4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叶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的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这段话在课文的第四段,主要是介绍了樟树的外形特点。

内容简短,但是内涵丰富。

教学时,我则是着力于对写法的梳理。先明确这段话的写法,按照’“分——总”的顺序;然后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一种树。以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的说。

明确写作顺序,为练笔埋下伏笔

这段话先写的是樟树的枝干,接着写的是樟树的叶子,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叶子稠密的发亮。最后写的是樟树一年四季都蓬蓬勃勃。因此,不难看出,这样的写作顺序,就是先分说再总说的的顺序。

为了在心中强化这样的一个顺序,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合作阅读,学生读“分写”内容,教师读“总”写内容。

同时,板书也要体现这样的顺序,如:

                        分写:1.枝干粗壮    总写:四季常青

                                   2.树叶稠密                 蓬蓬勃勃

这样就从理解上/、阅读上、板书上三个角度强化这样的写作的顺序。

仿照例文,自己尝试

教材是一个资源,一个例子,那么教师除了在理解上下功夫之外,还要在迁移练写上下功夫,我当时是这样做的,教师为全班展示一个写作资源,这就是一副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来自于青海高原一株柳。展现在他们面前,然后就是启发他们用上“分——总”的顺序来写个小片段。

学生对于眼前的这幅画比较陌生,这是什么树?生在哪里呢?此时教师就要为他们介绍:这是一棵来自遥远的青海高原上的柳树。青海高原,寒冷、干燥。土地贫瘠、板结。许许多多的植物都难以在这里生活。不知是偶然的机会,还是人为的。一颗柳树的种子“不幸’”来到这里,于是开始生长,显然大自然是不会放过对他的考验的,雷劈、干旱、狂风、暴雨等向它袭来。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课柳树居然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经过老师的这么一番中肯的评述,学生们看着图片,兴致盎然的开始了仿写。

仿写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对发言进行中肯的评价。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样的写作顺序的掌握能力。

发掘语言点,锤炼语言能力

这一段有这么一句话: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这里有一个语言训练点,无论----总是,还包括一个语言释放点:什么样的夏天、冬天。

在授课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简单处理:即使是在(        )的夏天,樟树也总是蓬蓬勃勃

即使在是(        )的冬天,樟树也总是(               )。

即使是在(         )的(         ),(       )也总是(        )

这样的训练体现了递进的关系。思维逐渐由课内到课文,由樟树来到其他。

让学生充分的说,充分的练习,让语言的基因在孩子的心中扎根,让语言的素养在他们的心田里积淀。这一方面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同时在锤炼语言文字的时候,也内化了语文的素养,浸润着思想,因此说,不能单独的说训练了某一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这个教学片断给予的启示是这样的:

1.在进行片断教学时,要能主要挖掘写作顺序,既要关注写了什么,还要发现是怎么写的

2.在理解了怎么写的之后,教师要能创造情境,生成写一写、练一练的情境,让学生也能仿照好的例子来写一小段文字。

3.要细心挖掘隐藏在文字中的语言训练点,通过释放、扩大、想象、迁移等策略来锤炼孩子的语言使用能力。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写作指向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9: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