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优秀案例 让学生走上讲台——“感受父母之爱”主题教学活动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08: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背景

小学五年级第六组安排的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理解比较容易。我突发奇想,自读课文,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课文呢?实验一下吧。一,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胆识;二,趁机让学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便于换位思考;三,对于参加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一点,还可以让自己清闲一会。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当我把想法公布时,没想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我选出六位学生,让他们自己结成合作小组,三人一组,分别承担《学会看病》和《慈母情深》的讲解任务。我首先让参加的学生留意听我上两篇精读课文情况,让三人自己选择任务,分别是:生字词识读和理解;课文叙述和关键句子品析;课文总结和感悟拓展。

案例过程

学生的准备很认真,第一组的三位同学讲《慈母情深》。前一天下午放学时,她们主动留了下来,和我商量说先在班里排练一下,我当然应允,没想到她们仨一直排练到我下班去检查班级还在练习,我认为那么简单的一节课,孩子们却当做一件大事一样去做,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很难得,对我来说,很感动。

上课了,负责生词的李丰妤在课前就把所有的生字写在黑板上了,我一看田字格里的字那么漂亮,很好奇地问:“是你写的?”她不好意思的笑了:“我请张子萌写的,她练过书法。”“哇,练过书法就是不一样啊,像印出来的一样!同学们,你们看,这样的字好看不?”“好看!”“也想让自己的字好看不?”“想”“那就学习张子萌,用心练。光想可不行。”我借机想端正一下学生的书写态度。李丰妤很认真的首先请其他学生在田字格里模仿写字,然后又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接着就自己把课文中的成语和关键词都解释了一遍,台下的学生记得还挺认真,就连平时不爱记笔记的学生也都安静下来记笔记了,加上我在后边一坐,那几位爱坐动作的学生也不动了,教室里异常安静。后来的两位学生也是准备很充分,上台把自己整理在书上的知识点一一读给大家听,还不断的提问问题。最后三人一起为大家唱了古诗《游子吟》算是结束全文。

讲课结束了,我的目的才开始实施。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采访,首先我采访听课的学生:“你对刚才的三位同学上课,感觉怎么样?”刘芳芳首先站出来:“老师,她提问我们,也不告诉我们到底谁说对了,就接着只顾说自己的答案了。”杜甜甜:“她们三位首先很勇敢,声音洪亮,准备很好,但是她们都是直接读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到底是大队部干部,说话有一套的。童鑫朗:“老师,她们只让自己的好朋友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让男生回答。”哦?这点真的只有学生自己能看出来了。“老师,你不是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吗,她们没有说自己的事,只有课文里的事。”不得不说,学生们观察很认真,这些现象我早就觉察到了,我也料定学生会出现问题,别说那么小的孩子,就是刚毕业的师范生,恐怕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顾到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忘记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及顾不上延伸。我转而采访三位老师:“同学们提到的问题,你们认可吗?”她们一致点头,负责分析课文的王美琪说:“本来想多提问一下的,忘记了。”“能说一下站在台上上课的感觉吗?观察到台下的学生反映了吗?一个一个说吧。” 李丰妤首先说:“有学生在下面笑,我看到很不舒服。”王美琪:“举手的太少,感觉他们就像没听讲一样。”“我也感觉是,问问题,老是就那几个人举手。”曹雅轩随声附和。“很好,体验当老师的感觉了。站在台上,一切尽收眼底,不是你想象的老师看不到,你的配合,对老师的情绪影响很大,我相信,你们从这一次的实习中会认识到怎么当老师,怎么做学生。”

案例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人有八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自省智力和自然智力。依据加德纳多远智力观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上述八种智力,或高或低,表现为个性差异。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般只重视言语智力和数理智力,对其他智力关注较少,所以他提出要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各种智力。我在想:自己的这种小实验是不是可以起到发展学生言语智力和自省智力的作用呢?我想,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多走上讲台体验教学,当然老师要选好合适的教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