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论文:运用激励心理搞好课堂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 郝俊义  



  

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据课堂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好教学的最佳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必须真正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



1.明确培养目标,传授历史学法



“凡事欲则立”,“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课本插图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等等,来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为此课前我总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让学生主动自学,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伴着思考去读书,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



2.重视前置复习,注重过渡衔接



历史知识点繁多,如果不把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很难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因此每次上课时,我一方面通过思考练习进行复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从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加强知识联系,形成结构系统



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 ,必须让学生把课本读熟,灵活运用,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从而举一反三。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就能很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注意归纳:如建立“错题集”,难写字、易误点,进行随时发现,随时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二、 加强课堂指导,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愿意学习历史,只有充分把握好课堂,组织好课堂活动,才能把学生引入生动的、奇妙的历史世界。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参与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果。



1.讲讲成语,谈谈故事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讲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成语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风声鹤唳等,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预习,能初步理解教材。让学生谈谈所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参与,互学互助



历史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够理解,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敢于让学生自己提,困难勇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而是有意义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学习效果才更好。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去发现问题,去质疑,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去补充自己,充实自己的历史观点。历史文献材料、大事表、课文插图、历史彩图、文物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读材料,想问题;看彩图,说历史等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讨论,质疑理解,教师精心创设想象空间,展现历史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好地图、材料、教具,让历史情节重新呈现在课堂上,让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全体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中掌握历史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集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琴弦得以奏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如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等故事情节多,层次复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掌握的往往十分模糊,理不清头绪,为此可大胆放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运用挂图、插图、图表、历史材料等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去发现,去解答。教师随时巡视课堂,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帮助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自编提纲,再对照简明提纲分析优劣,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讨论反而比老师单纯的讲,效果好的多。



三、重视搞好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指导记忆方法,灵活掌握知识



历史知识点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特别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反对死记硬背,机械呆板。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形象。如历史大事三字经,一句话记问题,大题要点化,谐音记忆,自编口诀等。



2.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获得理性认识,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实现,问题在巧设质疑中产生,激烈地争辩能扣击学生心绪,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说办法,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难点和重点。再比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3.一分为二看问题,历史观点评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必须运用科学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分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等等不能用小说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应从整个历史过程中看人物的功绩与过失,注意史论结合,注意讲究科学性、辩证性等



4.抓好课外拓展,适当延伸补充



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努力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围绕课文,查找资料,搞好课前预习,做好课后提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既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5.练习方式多样,激活练习为主



搞好平时练习,注意期末复习。平时练习搞得好,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历史课时少,知识繁琐的问题。平时练习要注意及时、准确、不留后遗症,不把“包袱”都集中在一起解决。复习阶段要注意抓好指导,注意有计划,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的归类复习。如让学生总结古代农民起义、历次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的发展史、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等。在竞赛式答题活动中,让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卡片练习,一目了然,故事比赛,气氛活跃……



6.开展“过关斩将”活动



将历史问题及时记录解决,不能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要真正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加强预习,注意精讲,采用多种方式练习,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