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参加这一次校级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中,我讲授的课题是《中位数和众数》,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1、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同学生如同聊天一样,引出了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再过11年,你们就要大学毕业,面临着出去找工作,那么你们知道,一个人出去找工作时,他最关注的是什么吗?学生听到这样的话题后,就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很紧密。学生答道:工资、工作待遇、职位等因素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接着,又创设大学毕业生小张去找工作这样的教学情景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整体教学效果比较良好。
2、多组学生讨论参与,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数据。
“中位数与众数”属于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而统计学的教学应十分注重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要理解数据的内在信息,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思考并且讨论。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观察招聘广告上的信息和工资表上的数据,并进行对照,你从中会发现什么?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这样回答:招聘广告上说该公司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而从工资表上来看,除了经理和副经理之外,其他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这里明显存在着欺骗行为。学生说的多好呀!那么当平均数不能准确的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就产生了用其他数据来表示,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找一个能准确地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并说明理由,从而为后面引出中位数和众数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寻找这个数时,带着明确的任务来参与,这样小组内的学生能更积极、更深入地投入到讨论中。学生的讨论不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对数据有一个了解,从而形成自己对数据的理解。
3、充分利用学生生成性的知识来进行教学。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你认为能合理的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时,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到1200这个数比较合适,因为它处于中间,但是我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生成性的资源,继续深究。从而为后面引出中位数这一概念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