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设计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让学生快乐地做数学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结合自己教学一年级时的一些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年级的数学作业设计的尝试和体会。
一、运用“说一说”,超越书面作业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低段学生的学习更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获得数学知识。
1. 说简单的一句话
如上册“生活中的数”设计的作业:“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家长注意纠正量词的搭配)。该作业通过对数的表述,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有条理的说话
又如“分类”单元的作业:回家后跟父母讲述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这样既可以理顺自己的思路,又可以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 说完整的“三句话”
如初步认识加减法(上册三单元开始)后,要不断鼓励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清主题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回家了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的加减法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也是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时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经常设计口述类作业,会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得日趋准确、广泛。这类作业易操作,便于检查反馈,特别适合一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布置。
二、立足“玩一玩”,进行有效练习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我把一些作业设计成“玩”。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感受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如 “分类”的作业是回家帮家中的房间内的东西进行分类,看谁分得清楚、合理。再如:学生掌握了“0——10”以内的加、减法后的作业是回家和家长拿一定量的扑克牌,一人出一张扑克,利用扑克上的数进行加减法的运算,算对了,家长手中的的扑克就归孩子,算错了就要找出错因,直到家长手中的扑克牌被孩子赢光了为止,学生在玩中提高口算能力,掌握方法。
三、体现“用一用”,设计实践作业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用”的能力,在学完1——10的数后,设计了以下练习,如写一写你知道的一个电话号码,你知道的一辆车的车牌号码。你几岁了,用学过的数写一句话,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中的数和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多变的作业形式也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我发现学生在写数字的时候都能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有兴趣,也有信心把数字写好。
四、围绕“编一编”,进行自我编题。
在学习了“0——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每人制作一套“0——10”的数字卡片,运用数字卡片编加、减法的计算题。这样,学生也就兴趣盎然地自编自解了。
在学习了简单的一步应用题之后,让学生编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解答出来,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好的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这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易错的题,我经常让学生编题练习,加强理解,切实把知识牢固掌握,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好基础,扎稳根基。
新课改走到今天,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作业不应该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作业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文字符号、图画、调查等,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从而有利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每一次作业的过程都是一次思维的过程。”努力让作业丰富起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做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