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是一门客观反映过去事实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变迁性,固有的特性使它不可能重演。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穿越时空隧道,在浩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穿梭自如,融会贯通,如讲授《灿烂的宋元文化》时,通过播放视频,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前后用了十九年,采用的各种资料有三百多种,书的一部分草稿堆满了两间房屋,草稿中没有一个写的潦草的字,最终写出了史学鸿著《资治通鉴》,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强烈的光感,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映入学生眼帘,为学生所感知。再配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讲述,做到视听结合,以加深学生对历史表象、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新鲜感、新奇感,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又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工业化的起步》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鞍山大型轧钢厂、解放牌汽车、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等图片 ,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体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呼唤多媒体来助力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知识点(概念、时间、人物、事件、影响等),其交差关系纵横复杂,无法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仅凭枯燥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并且很快就会忘记。 现实的难题需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教师生动点拨,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轻松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首先确定了以武昌起义为重点教学内容,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孙中山》及相关资料,突出重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仍借助多媒体与学生一起就“为什么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争论可谓激烈,各抒己见。但大多同学的意见都集中在了孙中山的妥协和袁世凯手握北洋雄兵,而忽略了社会经济仍是封建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行了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八年级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中。教师播放电影《焦裕禄》片段,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中共八大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说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失误有哪些? 主要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涌现了哪些模范人物? 学生通过认真观看,仔细思考,在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进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为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对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体系中的具体知识就产生了初步印象。
四、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呼唤多媒体来展示
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讲授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引导,作一个优秀的导演。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多角度地让学生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开启学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