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史春妍
有人拿语文课与数学课相比较,说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也有人说:“语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作为语文老师,我也常常问自己:“语文”是什么?何谓“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从数学课中吸取些东西,让我们的教学方向明确一些,让教学内容清晰一些,让教学手段单纯一些,一句话,要让语文课也清楚起来呢?
当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模糊性特征,决定了语文课无法也不应该机械地照搬数学课的教学样式,但是,如何让语文课清楚起来,让语文教学的基本元素清晰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生活明朗而快乐起来呢?
第一,要让教学目标清楚起来,就是说我们该清楚为何而教?这是语文教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总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进而从三维的视角界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既包含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也包含了语文学习过程中认知方法的学习要求,还包含了语文教学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心领神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依据特定教材和特定学生的实际,明确一个具体年级、一种具体课型、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小语姓小”,语文教学具体目标的确定,应当立足于“小”而“实”,不能贪大求全。什么都想抓,往往什么都抓不住。要突出主要目标,抓住主要矛盾。比如低年级的语文课,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读好书,识好字、写好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抓住了这些基本目标,其他的目标自然跑不掉,而舍弃这些基本目标,语文课堂即使再怎么热热闹闹,再具轰动效应,都不过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不会有什么实际的功效。
第二,要让教学内容清楚起来,就是说我们该清楚教什么?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学)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比如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数学课之前、之中和之后,只要他看到了教材,都是非常清楚的,或者是比较容易弄清楚的。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许多老师那里,教学内容常常是迷迷糊糊、忽隐忽显、似是而非的。“不同年段的语文课一个样,不同班级的语文课一个样,不同课文的教学还是一个样”,三个“一个样”,突出映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模糊化、边缘化和虚无化倾向。要明确该教什么,需要先明确不该教什么。薛法根老师提出“三个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懂了的,不必教;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能弄懂的,不需要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还是不能搞懂的不能教,留待以后教。去掉不教的,剩下的才是我们需要费心思量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确定和把握教学内容,一要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二要立足于不同的教材内容,三要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我做过调查,近年来一年级新生的认字状况大相径庭,少则能认识一二百个字,多的竟能认识两千多字。对学生的这种认知基础语文教学当然不能熟视无睹;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和凭借,当一篇文章入选教材以后,特定的课程要求便赋予了这篇文章一定的教学价值,是否具有教学价值是普通文章和教材课文的本质区别。薛法根老师呼吁,“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这是颇有见地的。
第三,要让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清楚起来,就是说我们该清楚怎样教?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我有几个基本认识。首先,我以为有效的方法往往不是所谓的新方法,也未必是从某某发达国家或是某某课程专家那里学来的所谓先进方法,而恰恰是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驾轻就熟的方法,如读读、背背、写写、议议、讲讲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是一句谬语,而且只要教学得法,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完全可以来得更加轻松愉快些。其次,我觉得好的方法应当体现为一种适合。不同的老师适合不同的方法,有的老师长于言说,有的老师善于写作,有的老师学识广博,有的老师兴趣广泛,于是,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老师那里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次,一篇课文怎样才能教得合理有效,我的体会是,一要整体地教,讲求完整性、整体感,不能搞繁琐分析,更不能肢解课文;二要连贯地教,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渐进中寻求突破和发展;三是有选择地教,要在重点难点处着力,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步一个脚印。四要有创意地教,让教学过程多些跌宕、多些变化、多些精彩。
当语文课这样地清楚起来,当我们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目光时,能做到眼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明朗起来,也一定会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中渐渐找回专业自信,获取职业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