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期准备
本学期的汇报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选取的题材是三下的童话《七颗钻石》。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那么如何上好童话类题材的课文,有没有一些固定或常用的教学策略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答案零零总总,不一而足。归结起来,童话教学少不了有声有色地朗读,生动丰富地想象,活灵活现地表演,还有合情合理地创编,必须根据每篇童话不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颗钻石》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喝而死,一个小姑娘抱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篇童话故事语言简单朴实,没有精彩的对话,也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是故事情节出乎意料,暗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三年级是中段的开始,语文教学中开始涉及段落的学习,但是字词依旧是需要扎实地落实,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三上的课堂上学习三下的这篇课文,在学习起点上也需要考虑略微降低难度。
教学思路
在前期对课文文体、文章和学生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选择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初步形成了以下教学思路:
1. 三个板块
字词板块:分别选择了三组词语,构成三组画面,边读词边想象画面,最后把想象到的画面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理解板块:抓住了故事中“神奇”的特点,通过找句子,理解水罐变化的神奇,再通过深入朗读比较,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神奇之处。着重体会表示出乎意料的词“竟”“但是”和表示变化之快的词“一瞬间”“突然”。
练笔板块:在对“神奇”部分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运用一些出乎意料和变化之快的词续写大地的变化。
2. 两次练习
第一次是说话训练:借助概括三个画面的词语,串联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既梳理了课文思路,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说话能力。
第二次是写话训练:体现“神奇”这一特点的续编,既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将对词语的掌握落实到写话中。
3. 一种收获
争取做到“一课一得”,以“神奇”为主线,从内容和写法上深入体会并加以运用,学生学有所得。
实际操作
尽管设想得非常完美,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
1. 口误
第一次口误,把画面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成把词语串联起来,导致学生事无巨细地把所有的词用到主要内容上去,越说越复杂。
第二次口误,本来想问还有哪些词可以替换“一瞬间”,结果说成能不能替换,给学生造成误导,三年级的孩子没敢回答。
2. 应对不及时
整节课最不顺利的地方在讲出乎意料的词时,原本想同一类的全部讲好再进行下一类词语的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的回答不在预设范围内,加上应对不及时,导致被学生牵走,所以两类词语混合,思路就显得不太清晰了,原本预设的两类词语的分类体会就没有体现出来。
小结反思
这次同课异构的过程,让我在脑海里冒出了两大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到底要满足哪些要求?我身上的哪些不足亟需改进?在之后的评课中,前辈们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各种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在当前“关注语用”的教研背景下,要努力在童话的语言上寻找语用的着力点,通过听说读写思演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既提高学生对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又彰显童话的文体的教学特点。在一次次地实践和研究中,摸索出各种导学途径。
从设计上来说,我对童话特点的把握还不够到位,童话的童趣不仅要从故事情节中体会,更要从学生的读和说中体现,在我的课上,学生说的机会比较少,通过读得到感悟的过程没有落实到位。所以,虽然故事很神奇,学生却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没把这种神奇读出味儿来。这个童话故事的寓意深刻,在我第一课时里没有涉及到主题的渗透,纯理解内容,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课时安排略有欠缺,可以在后面点到主题,然后放到下节课深入讲解。
从个人素养上来说,老师们给我的意见是课堂语言过于直白,有点死板,童话类的文章更加需要富有童趣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目前亟需在课堂语言上下功夫。多看一些文学书籍,备课时要再细致些,部分语言多推敲推敲。
无论如何,这次同课异构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感动不已,同事前辈们纷纷提出宝贵的建议,前期准备中也给予提点,让我豁然开朗;特别是我的师父,不辞辛苦地为我一次次修改教案!在职业的道路上,有你们,让我走得更加坚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