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参赛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3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参赛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乐山市徐家扁小学   刘伶俐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有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主要方式。提问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重要联系方式,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科学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的最好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产生乘数效应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  科学性 准确性 启发性 渐进性 灵活性 针对性  新颖性 全体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呢?我认为科学地提问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知识水平,根据教学内容、 把握重难点来精心地设计提问。简言之,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促使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点,要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里去。以下是我在课堂提问中的几点做法:
一、提问的准确性
老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一位老师在教低年级的孩子读书时。读到词语“牛顿”,老师便问:“谁知道牛顿是什么?”刚问完,好多孩子就嚷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牛顿是一头牛。” “牛顿是什么?”该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明确的。如果老师的提问是“牛顿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样才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没有刻意去组织语言,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设置,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使学生理解,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说的话?教师提问时语言的不准确性、不规范性会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教师的提问用语要准确、生动、简洁、精致、规范,不要含糊不清,这样才会避免造成教师和学生“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发生。
二、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启发性提问要求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在何种程度上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提问必须发人深省,使学生“心愤愤”、“口悱悱”,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学生思维,诱发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先让学生作一番思考,必要时可作适当引导,不要强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要遵循小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调动所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由初步印象得出的结果,而应该让提出的问题发掘出更深层的涵义。比如在学了《锄禾》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应该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学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留芳千古的《劝学》诗后,可以问学生这首诗还包含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老师启发性的“问”,可以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提问的渐进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和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像是砍木头那样,先去砍木头容易砍的地方,然后砍木头坚硬的那部分,久而久之,都会砍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这种环环深入的提问,学生得到知识会不断的强化,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去。如在教学《草船借箭》,学习“借箭经过”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问:1、诸葛亮是怎样做才靠近水寨?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由于提问具有层次性,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乐于学、善于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2:31:25 | 只看该作者

四、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首先要确立问题的目的性是否明确、清楚。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老师的提问意图。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特别应该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孩子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孩子们回答小女孩在俄罗斯沙皇的统治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老师说:“有一个小女孩,还要在非常寒冷的大年夜里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哪些事?谁愿意代替这位小女孩来给我们说一说啊。”(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举起了小手)……从师生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而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回答问题。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要设计好针对性地提问。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孩子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搞小动作等等,我们要灵活的安排提问。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老虎那么厉害,为什么它还要听狐狸的话?它不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是那么的威风凛凛,你们说这样的事情奇怪不奇怪?假若你是老虎你是怎么想的?顿时,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五、提问的新颖性
人人都有一颗好奇心,又何况是小学的孩子们呢?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老师问得平平淡淡的,既不新颖,又不惊奇,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是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相反,如果改变提问的角度,给孩子们一些新颖的感觉,他们会用脑袋去认认真真的思考,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问孩子们:假设你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我问孩子们:如果你们是狼牙山的五位英雄,你们会接受任务吗?接受了任务又会怎么做?“假设”永远是“假设”吗?”老师假设性的提问,会使孩子们去积极思考,开发他们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提问的灵活性
教和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往往经常出现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师为了能够驾驭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要求我们老师要能够灵活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及时改变提问方式,迅速准确地判断学生的问题所在,从而灵活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譬如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所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时,我们要注意灵活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重新发问。老师灵活应变的提问,能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开拓孩子们的思维空间。
七、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老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再请某学生具体回答,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更不能只针对部分学生发问,这样做,可能挫伤一部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把提出的问题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开动脑筋,去参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位孩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都参与到教和学的整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参与师生互动和回答问题成功带来的喜悦。
总之,课堂提问,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的设计课堂提问, 要注意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科学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才是科学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20 21:08:32 | 只看该作者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夜工作》这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