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 生活,品德课堂的“活水之源”
——观摩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活动所感
龙泉小学 金安娜
十一月初,我有幸跟随区品德教研员、多位品德骨干教师前往武汉参加了全国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观摩活动。我现场聆听了诸位获奖者精彩的教学展示,回湖后,又认真观摩录像课。学习期间,无论是对他人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揣摩,还是在准备形象汇报课期间的研究琢磨,都让我对品德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其中,本次活动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要使品德课成为一汪清澈灵动的“活水”,必然离不开“生活”这一“源泉”。
品德课的一切教学内容,都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无论是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生活常识、社会知识,都是基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被创造出来的。品德课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把品德看做“只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要确立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根本,使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仅局限于课堂、书本,人为地进行纯粹的道理灌输,只会让品德课成为一池毫无生机的“死水”。
这次的观摩活动中,参赛教师在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这一点上,给我极大的启示,下面我将引用本次观摩活动中几个具体的课例,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优化课堂资源,将生活引进课堂
要使品德教学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我们应当把品德教材看做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窗口,并且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删减超出学生实际能力和生活需要的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让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如在《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中,教师从真实的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让学生的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成为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例如,让学生搜集发生在他们周围特别是父母、亲人的志愿者行动,通过制作手抄报,搜集家长志愿者的证书纪念品,家庭访谈DV拍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家长、亲人的高尚品质,家长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更具说服力。
又如在《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教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课堂由
教室向家庭、社区及相关单位开放。课前组织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访问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是路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并拿出摄像机、手机拍摄记录下来,在调查中近距离感受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文明与不文明现象,选取了生活中大量真实、丰富的素材,以供在课堂中加以分析、讨论。
可见,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当避免“死守教材”的教学观念,而是把教材看做一座连接起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让品德课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品德课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优化教学方式,用活动体验生活
在品德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的内容要取材于生活,我们还应当尽力使我们的教
学方式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最终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
如在《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中,教师采用了调查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家
中老人,让学生制作“我家老人小档案”,将孩子们带入爷爷奶奶年轻时的辉煌岁月。观看讨论视频短片《接电话》让学生们意识到如何理解回报老人朴素的爱。观看动漫短片《孩子,请听我说》深深感动了学生,让孩子迸发出爱老人的情感。当堂制作“孝心卡”, 课后用切实的行为向老人尽孝。
又如《家乡的美食佳肴》一课中,通过“夸夸家乡的美食佳肴”这一教学活动,学生从自己最爱吃的北京美食说起,交流这些美食的特点,喜爱的原因,运用追忆、联想、移情等体验方法,使学生了解家乡美食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对家人的采访,分析、体会人们对家乡美食的念念不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责任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通过“家乡美食佳肴大发现”活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美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些教学活动让品德教育真正地回归了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达到不见一字、润物无声的效果,更丰富和深化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