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诵读积累2_唐诗撷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诵读理由:经过秦汉乃至魏晋六朝的漫长发展,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渐趋成熟。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鼎盛辉煌的一个朝代,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使得诗歌创作有了充裕的时间和丰厚的基础,而这种鼎盛和辉煌,又造就了唐人海阔天空、兼容并包的胸怀。因此,从形式来说,唐代诗歌创作不仅在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突破,而且对古体诗的继承和发展也取得了后世公认的成就;从内容来说,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的悲欢喜忧等诸般情感,都是唐诗的题材来源,内容的丰富也是前所未有。
     唐代以后,仍有许多文学俊彦对诗歌创作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积极探索,也创作出了难以计数的名篇佳句,却再也不能超越唐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如此,一说到诗,我们习惯性地就加上了一个“唐”字。这不是因为唐朝之前无诗,也不是因为唐朝之后再无好诗,而是因为唐诗作为一个整体成就了诗歌创作的顶峰。
               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①。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②。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③?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①这是李白自己在题下所加的注,自得之情洋溢其中。②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密云雾。③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诵读品味:在唐代,爱月最深、咏月最多的诗人,当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太白诗中,有超过四百处提到月亮。谈到爱酒,李白也是首屈一指,“李白一斗诗百篇”,“一醉累月轻王侯”。皎皎明月和醇醇佳酿,都是李白的至爱,《把酒问月》一诗有酒有月,尽显卓荦飘逸的谪仙风采,是诗人的最佳自我写照,也是其诗歌创作的巅峰。
     那轮亘古有之的明月,有着无数神秘浪漫的传说典故,美得那么冰清玉洁,那么梦幻空灵,那么遥不可及,绝大多数人只能仰视她的美丽,崇拜她的美丽,歌颂她的美丽,哪里还敢奢望与她交谈对话。唯有李白,这斗酒诗百篇的天上谪仙人,才敢举杯问月,才配与之对答!仅仅一个“把酒问月”的题目,仅仅一句“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的自注,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绝世才华的诗人,还有他那一点可亲可敬的小小自得。
     “青天有月来几时?”这天外飞仙般的劈头一问,包含着历代无数才子哲人对明月这一浩瀚宇宙中最大谜团的疑惑与思考,它上承屈原大夫“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下启东坡居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水调歌头》,以一问统摄全篇,有着震人心魄的气势。下一句“我今停杯一问之”,又给首句添上了几分出尘的醉意,也添上了几分蕴藉的诗意。由此二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衣袂飘飘、遗世独立的诗人,他举杯仰首,向着天上明月吟啸歌咏。谪仙风采,历历眼前。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洁的明月高挂天际,让人在沉醉于她的美丽之余,又复深深叹惋那遥不可及的距离,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明月并非无情物,无论人们行至何方,千里万里,明月都会紧紧相随,依依不舍,这份情意又是多么动人。诗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了明月于人既神秘遥远又可亲可近的奇妙感觉,人格化手法和回文句式运用得出神入化。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月色的渲染:“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明月清辉与丹阙绿烟相对比,愈发衬托出月色如银如玉,明亮照人。试想一下,夜空朗静,纤尘不染,只有缕缕清辉无声无息地流泻播洒于大地之上,这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神往的良辰美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从这两句开始,诗人又开始发挥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夜夜循环不已。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但见”“宁知”的呼应表达出诗人的惊奇,他由此浮想联翩,回想起那些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了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的寂寞,谁能与她相伴?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寂寞、壮志难酬的情怀。
     从“今人不见古时月”开始的四句,作者由浪漫的想象衍生出了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提升了全诗的哲学意境。这四句与前人张若虚的绝世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将长江送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了对宇宙生命的无尽思索,诗情哲理并茂,读来余味无穷,回肠荡气。
     放得开还要收得住,为文为诗是一个道理。诗人从停杯问月开始,笔墨纵横驰骋,描绘美丽月色,想象神话传说,探索人生哲理,涵盖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末尾两句笔锋轻轻一转,又回到手中所举的酒杯上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样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收束,虽然带了几分低沉、几分伤感,但分毫不减悠远深长的诗韵,真有一唱三叹之妙。
     诵读延展:任何杰出的文学作品,都要从前人的佳作中汲取营养,也对后人的创作有着莫大的启示,《把酒问月》一诗同样如此。同学们可以搜索一下屈原的《天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整理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而言,大家还可以将《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找出来与之对照(比如黛玉《问菊》一诗),自行品味个中的血脉传承,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②。
    卧龙跃马终黄土③,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同“影”,日光。霁:停止,消散。②千家:有的版本作“几家”。夷歌:指少数民族的歌谣。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可见夔州之僻远。③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并提。
      诵读品味:说到唐诗,李杜二位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相对而言,诗仙太白,因其想象雄奇,热情洋溢,往往是喷薄而出,因此用字用韵都较为自由的古体诗歌更能让他尽展所长;而诗圣子美,讲究写实,追求传神,强调对字句的锤炼,因此音韵对仗要求严格的近体诗歌更能表现出他炼句传神的艺术成就。《阁夜》一诗一向被认为是杜律中的典范作品,被誉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西阁寓所夜中所作,开首二句即点明时间。首句中“催”字用得极妙,不仅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更使人觉得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真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次句中的“天涯”,明指夔州,其中又隐含沦落天涯的凄凉。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两句蓄情造势,正是后面诗句的缘起。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藩镇割据是唐代的心腹之患,安史之乱更是其集中爆发,终成唐王朝的致命伤。本诗创作之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战事不息。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与号角。鼓角声响,说明军队已在活动,侧面反映了兵戈不休、时局动荡的社会现状。一夜将尽之际,诗人怀愁不寐,鼓角声声入耳,与愁思相和,自然分外悲壮。上一句是听,下一句在看:雪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三峡,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仿佛就是这破碎动荡的时局,又仿佛映衬着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东坡志林》言此联写得“伟丽”,这不仅仅是因为本联音调雄浑铿锵,词采清丽壮阔,更是因为诗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所闻所见皆有所思,情景浑然一体,诗句因此突破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诗歌是高度精练的艺术。诗人对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损害痛心疾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都融入了“野哭千家闻战伐”一句:千家万户的恸哭之声响彻荒野,传递的是残酷的战争讯息,其境况何等凄惨!夔州的偏远荒凉,则尽在“夷歌”二字之中,将前句的伤时伤国与本句的伤己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锤字炼句精妙至斯!
     “卧龙”二句,诗人将思绪转入怀古:“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都是一世英雄,而今安在?到头来还不是“一抔净土掩风流”。与他们相比,我的孤独不过小事一桩,眼前人事,远地音书,就任其寂寥落寞吧。这末尾两句,似乎过于消沉,其实蕴涵着难以言表的忧愤感伤,只是生长在承平年代,衣食无忧的我们难以理解罢了。后世诗家评价这两句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对历史背景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会慢慢领略到诗中更多的滋味。
     诵读延展:汉语的形式美就在于声律和对偶,至唐代已然大成的近体诗能最直观也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两方面的美,如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更能在严格的规则中游刃有余,让语言在整饬对仗中富于变化。这种美是我们汉语最独特的美,也是最本真的美,是真正的语文之美。对于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曲赋,同学们在追索其思想意蕴之前,都应该反复吟咏,体会语言本身的美,培养自己对于汉语美的敏锐感知。我们也许不能创造出那样的美,但我们至少不该在面对她时无动于衷。本诗可与杜甫的《登楼》《登高》等诗相比较,从语言风格、语句锤炼、表达手法、主题思想等诸多方面体会其中不同的精妙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8: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