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当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始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课题。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它的应用价值,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非常重要。为此,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解放教师思想引导学生发现的学习,注重一个“动”字。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中获得经验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新课改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发现的学习,所谓发现的学习就是教师未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而是呈现一些相关材料,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新知识。要使学生发现的学习,首先,教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论作指导,以教师各项技能为基础变传统式的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发现知识,比如:讨论式教学法就体现这一思想,使教师从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从演员变成导演,而每一个学生却成为一名演员参与其中,而不是听众,观众。其次,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用科学的头脑参与并指导学生发现的学习,要养成一个坏习惯很容易,但要养成一个肯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却很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坚持并科学地加以引导,不松懈,不气馁,不怕吃苦和偶尔的失败。实践出真知。当前的课改不正是这个观念在支配吗?第三,用足时间,让学生在发现的学习中“动"起来,要动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闻,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中,问题情境的叙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如图
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100个呢?”这些问题,按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收获,这就需要用时间让学生实践,动手,思考,再动手,再思考,从中去发现规律,找出答案,这样学生通过真正的“动"起来,并在动中体会成功,提高积极性,并在成功中奋进,在奋进中发现的学习。只要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发现的学习的能力一定能培养出来,并能不断提高,为当前课标要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教师关注生活,多引生活实例,使学生在实例中被同化,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落实一个“活”字。
新课标寄语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给我们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新时代告诉我们,数学的应用尤其广泛,比如: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建筑加工,运输决策,合理规划等诸多实际问题。为此,在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关注生活,知识活学,提高能力,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出每一个问题的实质和精华,举一反三,培养综合能力。其次,教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带领学生体会生活,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第八节图案设计有一个太极阴阳图,许多学生开始看到这个图时,自然就能想到电视上,生活中的道家图案,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了生活,从生活中感悟道理所在。自然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第三,教师多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在成功中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生活经历、阅历,让学生应用能力活起来,运用自如。比如近几年初中学生正处于高峰期,政府出资修建教学楼一事,几家施工队采用不同组合方式联手承包,校长该如何决策的问题。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校长,针对以上情况该如何决策?该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调动了学生高潮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意识,等到成功地解决了该问题后又使学生扮演一.个虚幻的伟大的校长形象,让学生自豪和光荣。从而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教学中经常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融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多了,意识更强了,使知识的学习是不停留在死学死记上,而是灵活起来,突出在知识的活学活用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