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1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9:4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1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次看图写话的习作训练。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四幅图和一篇习作例文《脱棉衣》。例文是根据四幅图的意思写成的。先写春天到了,妈妈给宋霞脱下了棉衣,换上了毛衣。接着写宋霞对好朋友郑美荣说要给小树脱下去年穿上的棉衣。然后写她们用剪子剪断捆稻草的绳子,帮小树脱掉了棉衣。最后写小树脱去棉衣后挺直了身子,不几天就长出了新叶。例文紧扣图意,每段都简明地叙述一幅图的意思,语言通顺,层次清晰,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第二部分针对例文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力图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例文中受到启发:观察多幅图的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还要把几幅图联系起来观察,弄清几幅图之间的联系,看懂几幅图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其次,要想想,哪些内容是从图上看到的,哪些是图上看不到的,可以通过想象写出来的。再次,写作中注意,一般一幅图写一段,这样层次比较清楚。
第三部分是习作练习,由习作要求和两组图组成。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两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习作,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习作要求给学生比较大的选择空间,只要学生按所学方法进行习作就可以。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上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知晓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了。明确了习作的一些基本要求,如:写作文要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就是要把想说的话写完整、写明白,但在表达具体细致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孩子们的习作不会突出重点,抓不住细节的东西。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就要在把图意写明白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重点画面写具体,把故事情节写连贯。
三.教学目标
(1) 看例图,读例文《脱棉衣》,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初步感知“化图为文”方法。
(2) 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点指导,初步领会“观察画面,寻找联系,合理想象”的习作方法,把图意写明白、写具体、写连贯,写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3)结合例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小树过冬的保温方法,知道爱护树木的重要性,受到环保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初步感知“化图为文”方法,初步领会“观察画面,寻找联系,合理想象”的习作方法,写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难点:领会“观察画面,寻找联系,合理想象”的习作方法,把图意写明白、写具体、写连贯,写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学挂图
二.学生准备
老师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选择一组连环画,练习说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作前指导
(一)讲故事导入
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五幅图,师:同学们,这几幅图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听老师讲给大家听。(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师:看着这几幅图画,就让人们编出这么动听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看图写作文。     板书: 图      文
(二)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观察:图上有几个人物?给她们取个名字,想想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给这四幅图标上序号。
(设计简析:很多孩子看过图画后,都能知晓大意,但一般不会主动地寻找并发现几幅图之间存在的联系,更不会形成“化图为文”的意识。因此,引导学生观察这四幅图,弄清人物关系,排出图的先后顺序,目的就是理清这四幅图之间意思上的关联,明白这四幅图联系起来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联系的方法、有序表达的有效指导与渗透。)
2.观察思考: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分别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全班交流:这四幅图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多找几个学生说,老师边听边指导学生把意思说明白、说完整。)
(设计简析:在观察图画的环节设计这三观察一交流,主要是根据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有感知到的表象信息到语言表述,由浅入深,体现了认知上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5.阅读例文
(1)指名分段读例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图文对照,说说每段话分别写了哪幅图的内容?
(2)图文对照,思考探索:由例文上安排自然段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目的初步引导学生发现一个自然段写一幅图,层次分明,感知“化图为文”的基本方法)
(三)组织讨论,学习写法
1.自读文后提示语,结合例文看图,自主思考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2.学生围绕文后的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领会“观察画面,寻找联系,合理想象”的习作方法。
(1)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板书:观察  图意
(2)层次分明,每段写一幅图。                       板书:层次分明
(3)展开想像,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没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来写。                             板书:想象
(4)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           板书:写具体
4.你认为还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向大家推荐。
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明白,写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板书: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写清来龙去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9:46:59 | 只看该作者

二.下笔成文
1.看图选择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
2.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自己按顺序说清楚每幅图的意思。
(2)看懂图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老师边听边指导学生把每幅图的意思说明白、说完整。)
(4)把图意连起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老师边听边指导学生在说明白、说完整的基础上把意思说连贯。加进想象内容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3、学生习作。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这个学生进行修改)
三.作后评改
1.自己评改
师:把自己的习作大声地读给自己听听,有不合适的地方,用上修改符号修改一下。
2.同位互评
师:自己满意还不行,给同位看看,互相评改一下的习作,认为同位写的好的地方可以给他画颗星星或写上句评语。
3.师生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改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听听他们写的哪些地方很精彩,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帮助修改。
(老师边听边引导其他学生评议修改,要在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写错别字、正确地用上标点符号,以及是否把图意写清楚、写连贯、写具体,想象是否合理几个习作要点方面加以评改。)
4.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师: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议是不是又看出自己习作的问题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自己的习作,继续修改,修改后,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写得不错,给自己的习作写上一些评语,也可以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设计简析:评改环节设计了这四个层次----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再自评写评语画红花,因为修改过程就是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更敏捷,尤其是获取了更多的作文知识。自主修改是习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成为修改习作的主人,其中老师的评改就是给学生做个修改的范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修改,怎样改。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并给自己写批语画星星,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在修改中不断提高书面表达、品评文章的能力。用画星星激励学生的修改热情,更直观、更有效。)
四.习作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组员共议,再修改。
2.读后每组评出优秀习作,推荐参加全班的习作展示。
3.每组的优秀代表在班里朗读自己的习作。
4.师生共同评价,评出金星、银星、红星,分别贴在本次习作的题目旁边。
(设计这个交流展示活动,给每位同学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像读课文一样朗读自己的习作,感觉自己也是个小作家,激发习作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再写作文时,他们会更用心。)
【习作批改】
习作课后,老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批改学生习作,批改要充分考虑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和习作的一些基本要求,所以批改本次习作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句是否通顺2.用词是否准确3.不写错别字、注意正确地用上标点符号,以上这三点是关注了习作的基本要求;是否把图意写清楚、写连贯,想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生动。后面这三点是关注了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有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批语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习作的热情,激发习作兴趣,引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学会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老师批改学生习作时,修改符号一定要规范,因为作文本发下去学生首先看的就是老师的批改情况,所以老师要给学生做示范,长期下去,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这种影响中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在批改学生习作过程中,发现好的习作,在讲评作文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建议张贴在教室学习专栏里,供大家欣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习作成功后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作文。
【板书设计】        1.看图作文
图: 观察    图意
文: 层次分明  想象  写具体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写清来龙去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1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