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向量的减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学反思无疑是最快最直接的一种办法,
以下是我最近上了一节新授课——§5.2.1向量的减法后的一些教学反思,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总体认识。
一、课前反思
(一)反思教材:本节内容是《向量的减法》,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和应用,理解数形结合、等价转化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向量的加法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为今后向量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等价转化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教学目的是否科学化、具体化 :
(1)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减法,会求作两个向量的减向量;
(3)会化简向量的加减法;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等价转化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教学重点是否适当: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以及向量减法的作图
反思教学难点是否合理: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二)反思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反思学习方法;练习总结式、类比学习法
(四)反思学情: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向量的加法》,也懂得了采用三角形法则以及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这些知识储备将十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这也是在本节课可以采用适量的类比学习法的缘由。
(五)反思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对学生接触得到的经验,了解到他们课后一般不会抽出时间(可能也没有)用于复习两节前的内容(比如:第5.1节内容),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这一弱点尽量能往前复习多一点知识点,再进入新课讲解,再突破“向量的减法的定义”这个难点,从而在讲解“求作两个向量减向量”时就会容易很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例题与练习交叉进行,我想这样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很好的接受和巩固。
二、课中反思
在进行复习环节学生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这使他们首先进入了一种很好的学习状态,况且是刚上了体育课,他们的学习气氛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也得到了调动,但是我但是就想可能有的同学会兴奋过头了,于是就赶紧结束了复习的引入;在课堂准备结束时,学生们都会有一点烦厌的表现,我想可能是由于学生的集中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些讨论,同时也需要老师将知识借结合生活例子,那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使用教学手段以及方法上要多样、灵活,我想我在这个方面可能还有很多要以后加以注意的地方,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第一,基础知识复习引入成功。本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就是复习引入,因为复习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也给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基础,同时学生的大脑也进入了加速运转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在讲解新课,那么他们接受新知识就有了保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课前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温故而知新,为了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复习中我大都是口头表达复习,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善于表达数学语言的机会,复习中我重点复习了求作两个向量的和的两种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及平行四边形法则,因为这两个法则在后面的新课讲解中会涉及到,在复习这两个法则时,我根据上个课时的作业情况强调了一些要注意的地方,譬如向量上面没有标上箭头,或是和向量的方向应该是由谁指向谁。
第二,重难点把握成功。我认为另一个亮点就是很好地突出了“对两个向量减法的理解”和“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做法”这两个重点,为了求作向量的差,我是先让学生求作向量 与向量的和向量(如下图),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向量 的方向为什么是从向量 的终点指向向量 的终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个方法用于突破这一难点,如果能突破这一难点,那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看突破。
O
B
A
在讲解“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时候,规范板书出求作的步骤,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了向量差的三角形法则的两个要点:起点相同,方向为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为了更现象化,简化为:起点相同,“箭头”指向被减向量。之后在练习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时,很多后进生也能够根据此要点作出了。
第三,例题与练习交叉进行。根据前苏联的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双基”教学,即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模仿练习领悟新知、记忆新知,这在教学环节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以此为限,有效的巩固必须经多次循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方能达到。根据此教学论思想,我在讲解“例1已知向量 、 、 、 ,求作向量 - 、 - ”后,就相应给出了一下练习:P112 1.(1)、(2);在讲解“例2平行四边形 中, , ,用 , 表示向量 、 ”后,就相应给出了一下练习:《导与练》P94 9;在讲解“例3 化简 ”后,就相应给出了一下练习:P112 2,P113 6.(4)-(7)。
(二)不足之处
第一,时间安排没有经验。由于在讲解“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中还介绍了另外一种方法,即采用相反向量以及两个向量的和来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作,所以时间上的安排就显得有点急促,本来已经安排好的一个内容——“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就没来得及讲,所以没有很好地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深入化。
第二,师生交流不够。如果在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那么可以说这节课堂是不够完美的,但是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又不得不牺牲讨论、交流的时间,课后我就想(马慧芳师姐给我的建议),其实本节课我是讲得比较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来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是观点,这样,长久以往,也许会形成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也就是说没有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更不用说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锐变了。
(三)教学机智
临阵取舍,得失有度。在上完“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求法”这一环节后,本来紧接着就是要介绍“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这一内容的,但是当时我就想如果现在讲解此内容可能后面的例题以及练习时间就会受到影响,况且“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这一内容其实是一个极端情况,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处理,我还想到明天(星期六)还可以安排一节有关向量的和、差向量的求法的习题课,可以将“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这一内容放到那个时候讲也未免不可,于是乎,就作出了不讲“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这一内容的决定。课后想起来,如果讲解这一内容,那么例3就没有时间讲解,就会形成作业不好布置了(有一道作业是化简向量的和、差),那样的话将更难处理了。
(四)学生创新
由于学生没有太多的讨论交流机会,所以学生没有得到太多的思考空间,局限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我记得,在讲解“例3 化简 ”的第一种方法(采用结合律)后就有学生提出能不能运用“相反向量”都把“—”号变为“+”好呢?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当然这也是我要将要讲解的一种方法,但是学生能将学到的“相反向量”立即运用,说明他们还是善于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我想这也算是创新吧。
(五)“再教设计”
第一,复习引入:
复习引入应更具针对性。一些在本节课里面没有用到的知识可以不用涉及,而只复习共线向量、向量的加法的两个法则,以及运算律。
第二,新课讲解——做到精、活、实用:
1、“相反向量”的概念只限于“了解”,所以尽量不作太多延伸;
2、为了让学生对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方向更加深刻理解,可以假设相反的情况加以讨论,此环节是重难点,因此应该要从学生中得到更多的反馈,那么就需要更多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大可放手给学生互相讨论,让他们能发现问题,还可以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代替学生把内容展开后就讲一通;
3、“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这一内容可以作为例1后面的一道练习给出;
4、在讲解完“例3 化简 ”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有多少种,要注意什么问题,再做练习;
5、小结的内容可以更加有深度,而且可以请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老师给出评价,应该多给予肯定及表扬。
四、总体认识
本节课我备课充分,并且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能够较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了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也能运用运算律化简向量的和差,但是也有很多缺点需要急切改正,比如没有给学生给多的思考时间和讨论、交流的机会,另外,时间安排上没有经验,值得扬长的一点就是板书上较为清晰。从反思中改进,提高自己才是反思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从反思中反思,深刻而更有意义。
附注:为了今后能更好地、效率更高地,主要还是能更方便地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设计了一个教学反思记录表(见附表)——从反思中反思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速记表 _______年_____月 _____日
课前反思 课中反思 课后反思 备注
教材 教
法 学法 学情 设计思路 学生的学习过程 方法、手段、效果 灵感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 学生创新 再教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