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4 09:26:40
|
只看该作者
一次失败的表演——《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昨天上的《海伦·凯勒》,没来得及回顾,今天赶紧补上。
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对于前几天,教学效率确实有所提高,我想这得益于“入课”快的原因。但除了“入课”快之外,这节课让我感受更多的就是失败。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小海伦遭受了怎样的厄运?
生:小海伦双耳失聪、双目失明。
师: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不仅如此,她还不能说话了!同学们,想一想,双耳失聪、双目失明,这意味着什么?
生1:意味着小海伦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大自然。
生2:意味着小海伦再也不能叫爸爸妈妈。
生3:意味着小海伦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4:意味着小海伦再也听不到优美的音乐了。
……
“意味着什么?”问题问得好,它打开了孩子的心扉,让孩子产生了共鸣,孩子们对小海伦的遭遇有了更深的体会。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海伦的遭遇吧!
生:深情并茂地朗读。
……
师:同学们,小海伦一岁半就生活在盲、聋、哑的世界中,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体验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上来为老师把黑板上的粉笔字擦掉。
生磕磕绊绊地费了好大劲才走到讲台前,胆战心惊的擦了一会。
师:睁开眼。
生睁开眼,惊讶不已!回到座位。
学生情绪高涨,激动不已!
师:再请一位同学。
学生开始骚动,有的提示怎么走,有的嘲笑走错了。此时学生已经忘记了他们是在体验海伦的遭遇,而是沉浸在了“游戏”的喜悦之中。
师:我们是在体验海伦的遭遇,不是做游戏。
孩子们仍然沉静在“游戏”当中,意犹未尽。
从此时开始,孩子们就再也没有走进文本。
哎!这真是一次失败的表演。它不仅把原本很好的课堂氛围破坏了,而且还致使接下来的课堂中,少数孩子仍然沉浸在这“有趣”的“体验”中,始终不能再次走进文本,走进海伦凯勒的世界。
为什么表演会失败呢?首先,孩子的生活离海伦的遭遇比较远,对海伦的遭遇没有切实的感受,一时之间让孩子彻底体会海伦内心中的痛苦是很难的。
其次,因为海伦的遭遇离孩子的体验较远,加之表演的同学表现得确实有些滑稽,所以很快就把孩子的心从体会海伦的遭遇,拉到了玩“游戏”中来。毕竟有趣的“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些!
这个表演真是太画蛇添足了。如果把表演的环节去掉,换成一次层层递进的引读,通过教师的感受去熏陶,让孩子心进一步和海伦的遭遇靠近,效果一定要好得多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