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4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
  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四、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5:24 | 只看该作者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小组读。

   ⑶ 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5:3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⑴ 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⑵ 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⑴ 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⑵ 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  振──晨  嚷──囊

   ⑶ 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⑷ “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⑴ 指名读。

   ⑵ 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5: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⑴ 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⑵ 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6:0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6: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3:16:31 | 只看该作者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去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4、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新词:

   ⑴ 字音:

     自由读读词语、同桌当小老师互相检查、指名读词语。

   ⑵ 字形:

     重点指导“嚷”。

   ⑶ 自由读读这些词,说说你能从这些词中读懂什么?重点突破“租界”这个词的意思。插入资料袋。


三、研读“中华不振”

  1、自由读读这些词找出其中的一对反义词解释中华崛起和中华不振。

    教师板书:

   
中华不振

 



  2、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你们再一次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好,读书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⑴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中华不振?

      (抓住糟了、没处说理。)

    ③ 假如我们中国人不小心得罪了外国人,有可能会被外国人怎么欺负?

    ④ 你觉得伯父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担心、无奈、愤怒、沉重、有感悟后马上插进朗读。)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⑥ 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这么猖狂,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啊,少年周恩来和你们一样,也有满脑子的疑问,我们来看看。

   ⑵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① 指名朗读。

    ② 租界地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去租界地去看看。出示图片介绍

    ③ 看到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子耀武扬威,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说感受后马上穿插朗读。)

    ④ 这岂止是问,简直是呐喊,同学们读──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⑶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① 指名读读句子,从哪些词能看出中华不振?这是谁的土地?中国人民当时的生活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

    ② 出示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生活地对比图。

    ③ 这些耀武扬威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可能干了哪些缺德的事情呢?

    ④ 朗读指导。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⑷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 自由读,说说你的脑海里能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②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③ 反馈感受:

      你仿佛看见什么,听见了什么?

    ④ 引读:

      是啊,妇女是那样的可怜,这巡警和洋人是那样的可恶,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引读。)

    ⑤ 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这样的横行霸道。

      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说,这是为什么?指板书。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是啊!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1、过渡:

    是的!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2、补充材料:

    出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3、配乐书写感想:

   ⑴ 配乐写话。

   ⑵ 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心声:

     反馈交流。

   ⑶ 总结:

     面对这么一块侮辱中国人 的牌子,当时的中国政府出来阻止了吗?(没有)是啊,他们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啊?(中华不振啊!)

   ⑷ 师: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⑸ 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痛恨上,面对这么一块牌子,我们还应该对我们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啊!我们要兴起啊!)


五、总结

  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于是“为中华而崛起”这个念头在幼小的周恩来心头滋生了。他怎样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09: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