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读到余映潮老师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一书,掩卷沉思,有一种“大道至简”背后的厚重之感充溢胸中。纵观十九篇课堂实录,只要是阅读课,余老师基本上都是“三部曲”设计,主要还是通过三个阅读板块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在这旧瓶之中,余老师却有新酒可饮。这让我忽然明白:设计一堂课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想,毫无目的的所谓创新,不是避闪关键的“凌波微步”,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一堂课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现把《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一书的阅读感悟与大家共享,以印证自己的浅思陋想。
每个环节,余老师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形式:
初读课文,余老师把它们化为这样的板块:进入录音棚,美读课文;读后给文章拟新标题,标题要表现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选读文段,读后分析写人层次……比如在《散步》一课的教学实录中,他对朗读就作出了三层要求:“作为作者,中速、深情地读,要带着微笑,欣赏它修改它”;“读好文章的波澜,好像是你一个人在扮演几个角色一样”;“朗读最后一段,好象是你带着深刻的体会给人家做示范一样”。这三个要求具体实在,又层层深入。想起我自己的课堂,经常是听录音范读一次,学生齐读或自读一次,就开始分析课文了,哪里想过仅仅是初读课文这一步,就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实现方法呢?初读课文,是整个阅读的基础,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只有学生阅读的铺垫做好了,势头蓄足了,后面的理解分析甚至是创造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再读课文,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发现文章的美,品读美词美句美情;畅游智慧泉,让我们的发现闪光;寻读课文,以“我学到了,我掌握了,我从中积累了,我从中整理了”等句式续写一个句子;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题自选文句联系上下文做简洁的评点;选词——增加积累,选句——提取信息,选段 ——精读欣赏……比如在《大雁归来》自读课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试用10字以内的句子提取本文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中的大雁(用偏正短语中心词强调“大雁”这一说话对象),品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用课文中的语句连缀成一段话表现大雁的“说话声”。这些问题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的方法,但是采取的教学手段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真是令人佩服不已!
三读课文,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浓缩美文,把《紫藤萝瀑布》化为100字左右的小短文;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评说人物;仿写“比喻式抒情段”;比较延伸……其实仿写,缩写,结合话题表达意见,对比阅读等方法都是我们课堂活动设计常用的形式,它们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可是余老师的课为什么会让学生如此热情踊跃呢?我想大概有三条原因,首先是活动设计切合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教师最后设计问题是: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就“什么是爱”说一句话。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积极和有独特见解的。其次,余老师把几种方法糅合在一起使用,教学设计精美。如诗歌联读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了诗人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而后让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仿写课文,最后又出示了诗人邵燕祥的同名诗歌让学生对比感悟。整节课联读三首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有有吟诵、鉴赏,又有对比、仿写。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教师能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主导角色,比如《纸船》一课让学生仿写“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一节,教师先提出具体要求,然后出示范例,每个学生回答后都有恰当点评,最后教师展示自己仿写的片段。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角色,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提高。
“教无定法”在余映潮老师的教法设计中也有完美的印证。他把语文课分为整体感悟课型、学法指导课型、语言学用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语文活动课型、无提问式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课型设计,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所有的设计并不流于形式化,它们都强调读写结合,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最终目的都指向语文能力的形成。同时,这些课堂设计在平实中又要求教师必须有深入的课文阅读,有独特的课文解读,有创新的课文教读。实际操作中根据环节又需要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中交融,想象在课堂中飞跃,创造火花在课堂迸发,个性化的灵性魅力在课堂上展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想这也正是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吧。
以前我常常会想虽然阅读课的常规教学设计很实用,但每课皆如此又该是多么乏味,可余老师用他朴素而实在的课堂告诉我,只要教师潜心琢磨、精心设计,旧瓶也可装新酒,老方法也可换新颜。创新设计,是基于具体教学情境的一种智慧和教学艺术,而不是让语文课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
|
|